獨活湯

獨活湯

DU 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一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熱 (1.8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8%
心經 14%
腎經 11%
膀胱經 8%
肝經 8%
胃經 7%
膽經 4%
大腸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湯方劑中包含「獨活」,乃因「獨活」為本方之君藥,主治風寒濕痺,兼具祛風、勝濕、止痛之效。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膀胱經,可散寒止痛、祛風濕、通經絡,對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獨活湯以獨活為君藥,以此藥物之特性,引領藥效,針對風寒濕痺之症,發揮最大效用。

獨活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兩者的藥性互補。

首先,獨活善於祛風濕、止痛,但偏於散寒,對於寒濕凝滯導致的肢體疼痛效果顯著。而羌活同樣具有祛風濕、止痛功效,但更偏於解表散熱,可助獨活溫經散寒,通暢經絡。

其次,羌活可增強獨活的藥效。羌活本身具有較強的解表散寒作用,可促進獨活的藥力深入筋骨,進一步緩解疼痛,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獨活湯中加入羌活,不僅能增強其祛風濕、止痛功效,更能平衡寒熱,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濕痹證。

獨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獨活湯以祛風濕、通經絡爲主,而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與獨活、羌活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使藥物功效更加顯著。
  2. 防止燥烈: 獨活、羌活等藥材性偏燥烈,容易損傷津液,而防風性偏潤,可以緩和藥物的燥烈之性,防止損傷人體正氣,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防風在獨活湯中的加入,既能增強祛風止痛功效,又能防止藥性燥烈,使藥效更加全面,安全性更高。

獨活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扶正祛邪:獨活湯以祛風濕、通經絡為主,但對於體虛者,單純祛邪恐傷正氣,因此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血,扶正固本,使祛邪效果更佳,避免病邪攻伐正氣,加強療效。

二、調和藥性:獨活湯中藥性偏寒涼,人參性溫,能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獨活湯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在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1. 疏風散寒:獨活辛溫,善於祛風寒,而前胡辛溫性微涼,能散風寒,兩者合用,可增強疏風散寒之效,尤其針對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2. 宣肺止咳:前胡可宣肺止咳,而獨活則能通絡止痛,兩者配合,能有效緩解風寒阻肺所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並有助於宣通經絡,減輕疼痛。

獨活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助獨活祛風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止痛之效。與獨活搭配,可增強其祛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2. 協調藥性,溫陽散寒: 細辛辛溫之性可協調獨活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陽,同時也增強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獨活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汗止盜: 五味子味酸收斂,可固護元氣,斂汗止盜。獨活湯主要用於風寒濕痹,常伴有汗出惡風、盜汗等症狀。五味子的加入,可有效緩解這些伴隨症狀,提升療效。
  2. 增強補益: 五味子性溫,入肺、腎經,有補益氣血、固本扶正之效。獨活湯中部分藥材如獨活、羌活,性質較寒涼,加入五味子可中和寒性,平衡藥性,提升藥物整體的溫補作用。

獨活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獨活湯主治風寒濕痺,藥性偏溫燥,容易耗傷津液。沙參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潤燥、益氣生津之功效,可緩解獨活湯溫燥之弊,防止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協調藥性: 獨活湯中獨活、羌活等藥性偏溫,而沙參性微寒,二者互相配伍,寒溫相濟,可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偏性,更加安全有效。

獨活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病所:獨活湯主治風寒濕痺,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加強脾胃運化,使水濕代謝通暢,利於藥力順利到達病變部位,發揮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
  2. 配合獨活,調和藥性:獨活性偏溫燥,容易傷陰耗津,茯苓性平和,能補脾益氣,和中利濕,與獨活搭配,能調和藥性,防止獨活燥烈傷陰,使藥效更加溫和,副作用更小。

獨活湯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獨活湯以祛風濕、止痛為主,但濕邪阻滯易致痰飲,影響藥效。半夏曲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助獨活湯疏風散寒,化解濕痰,提升藥效。
  2. 和胃止嘔:獨活湯中藥材多偏寒涼,易損傷脾胃,引發嘔吐。半夏曲具備和胃止嘔的功效,可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避免嘔吐,使藥物更易吸收。

獨活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為其 安神養血、緩解疼痛 的作用。

獨活湯以祛風濕、通經絡為主,但風寒濕邪入侵,往往會導致氣血瘀滯,神志不安,甚至出現疼痛加劇。酸棗仁具有 養心安神、斂汗止痛 的功效,可 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失眠、心悸、頭昏、肢體疼痛等症狀,與獨活湯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能 協調氣血、緩解疼痛、增強療效

獨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獨活湯以祛風濕為主,藥性偏寒,而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防止寒性藥物過於傷陽,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能使其他藥物更易於被吸收利用,進而增強整體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等作用,有助於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治療過程更為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活湯】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經因虛,內受風邪」,導致「卧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 肝虛風動:肝主藏魂,肝血不足則魂不歸舍,夜卧不安,易生驚悸、恍惚。
  • 風邪內擾:風性主動,內風挾虛上擾,表現為睡眠不穩、肢體顫動或筋脈拘急。
  • 兼夾痰瘀:僵蠶、杏仁等藥推測或有痰濁阻絡;丹參、川芎活血,反映可能伴隨血行不暢。

此方結合祛風、補虛、化痰、活血,旨在平肝息風、安定神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祛風通絡,平息內風

  • 獨活:辛溫,善祛風勝濕,尤長於驅下半身風邪。
  • 麻黃:開泄腠理,助獨活透達內外風邪。
  • 細辛:溫通走竄,散寒通絡,助祛風之力。
  • 白僵蠶:息風化痰,治驚癇、拘攣,針對風痰擾魂。

邏輯:風邪內攻,需外透內消。獨活為君,配伍麻黃、細辛宣散,僵蠶息風,合而平息肝風躁動。

(2)養血活血,補肝體瀉肝用

  • 丹參川芎:活血養血,改善肝血虛兼瘀滯。
  • 五加皮牛膝(酒浸):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兼治風邪留滯下焦。

邏輯:「治風先治血」,肝虛風動需養血以安魂,活血以通絡。

(3)宣肺降氣,調和氣機

  • 桑白皮:甘寒瀉肺,防風藥過燥,兼化痰濕。
  • 杏仁:苦降肺氣,與麻黃一宣一降,調暢氣機。

邏輯:肺主氣,氣機升降有助肝風平息,且肺肅降則金能制木(肝)。

(4)調和諸藥,緩急安中

  • 炙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藥性,兼緩筋脈之急。

三、整體治療思路

  1. 標本兼治

    • 治標:祛風(獨活、麻黃)、化痰(僵蠶、杏仁)、活血(丹參、川芎)。
    • 治本:補肝腎(五加皮、牛膝)、養血(丹參)。
  2. 臟腑聯動

    • 從肝論治為主,兼顧肺(調氣)、腎(補下元)。
  3. 病理環節

    • 風邪→祛風藥
    • 血虛→養血藥
    • 痰瘀→化痰活血藥

此方適用於肝虛風動、兼夾痰瘀之證,呈現夜卧驚悸、肢體不寧或筋脈拘急者,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靈活。

傳統服藥法


獨活半兩,丹參半兩,細辛半兩,五加皮半兩,牛膝(酒浸)半兩,川芎半兩,白僵蠶(湯洗,焙乾,面炒)半兩,桑白皮1兩半(銼),炙麻黃(去節)1兩,甘草(炙)3分,杏仁(去皮尖,面炒)3分。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貧血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癲癇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腦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腦膜炎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湯, 出處:《經效産寶》卷中。 組成:獨活4分,乾薑6分,甘草2分,生薑6分。 主治:産後中風,重者名爲蓐風。

獨活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 組成:羌活、防風、荊芥、牛膝、柴胡、何首烏。 主治:痘漿收斂,而手足紅腫發毒。

獨活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川獨活(黃色如兔眼者佳)半兩,當歸(酒洗)2錢半,白朮2錢半,黃耆(蜜水塗炙)2錢半,薄桂(去粗皮)2錢半,川牛膝(酒洗)2錢半,甘草(炙)3錢。 主治:驚癱,鶴膝;及中風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獨活湯,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獨活半兩,丹參半兩,細辛半兩,五加皮半兩,牛膝(酒浸)半兩,川芎半兩,白僵蠶(湯洗,焙乾,面炒)半兩,桑白皮1兩半(銼),炙麻黃(去節)1兩,甘草(炙)3分,杏仁(去皮尖,面炒)3分。 主治:腳氣。腿膝疼痛,乍腫乍瘦,緩弱不能行,喘滿氣逆。

獨活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川獨活半兩,羌活半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當歸半兩,北細辛半兩,茯神(去木)半兩,半夏半兩,桂心半兩,白薇半兩,遠志(去心)半兩,菖蒲(去毛)半兩,川芎半兩,甘草3分。 主治:婦女風虛昏憒不自覺知,手足瘛瘲,坐卧不能,或發寒熱,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

獨活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稱)1兩,羌活(去蘆)1兩,防風(去钗股)1兩,人參(去蘆)1兩,前胡(去苗,淨洗)1兩,細辛(華陰者,去葉)1兩,五味子(揀)1兩,沙參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1兩,酸棗仁(微炒,去皮,研)1兩,甘草1兩(炙)。 主治:肝經因虛,內受風邪,卧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