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清熱散

祛風清熱散

QU FENG QING R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7%
脾經 13%
胃經 9%
膽經 8%
膀胱經 8%
心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4%
三焦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清熱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1.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溫經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細辛能有效驅散寒邪,達到解表止痛的效果。
  2. 通竅開鬱,助藥力: 細辛能通鼻竅,開肺氣,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在祛風清熱散中,細辛的加入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穿透組織,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祛風清熱散」方中使用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此方旨在祛除風邪,清熱解毒,白芷能有效疏散風邪,緩解因風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
  2. 通鼻竅,改善嗅覺: 白芷具有通鼻竅、改善嗅覺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或熱邪引起的鼻塞、嗅覺失靈等症狀有明顯療效。方中加入白芷,可增強其祛風通竅的效果,更有效地解除鼻竅阻塞,恢復嗅覺功能。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風邪為百病之始,常致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防風可助於驅散外感風邪,解除其對人體的侵襲,達到清熱解表之效。
  2. 引藥入營: 防風能引藥入營,使藥力直達病所,增強藥效。方劑中其他清熱藥材,如黃芩、連翹等,多入血分,防風可引其藥力達於營氣,更好地清熱解毒,消除風邪入侵所致的熱證。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柴胡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具有疏解肝氣、調和氣血的作用,能解表散寒、清熱解毒,對於風寒濕邪入侵,導致肝氣鬱結、表寒裏熱的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 柴胡善於治療風熱感冒:祛風清熱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柴胡可以清熱解表,同時又兼具疏肝解鬱之功,能夠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並改善由於氣機不暢導致的胸悶、心煩等症狀。

方劑「祛風清熱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的功效。風熱之邪,易侵犯人體肌表,導致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川芎能疏散風熱,清熱解表,緩解風熱邪氣對人體的侵襲。
  2. 活血通絡: 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風熱之邪,易阻礙經絡氣血運行,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荊芥在祛風清熱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這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之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表藥物相輔相成,達到祛風清熱之目的。
  2. 宣肺止咳:荊芥亦能宣肺止咳,對於風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配合其他止咳化痰藥物,可以更好地解決風熱引起的咳嗽問題。

「祛風清熱散」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與方劑中「祛風」的功效相契合。
  2.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羌活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方劑中的清熱藥物,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

總之,羌活在「祛風清熱散」中起到了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清熱解毒的協同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燥,造成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能發揮祛風清熱的作用。例如,甘草與黃芩、連翹等藥材搭配使用,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的風熱之邪。

蔓荊子入藥,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表止痛的功效。在祛風清熱散中,其加入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 蔓荊子能清熱解表,與方劑中的其他清熱藥物如菊花、薄荷等協同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風熱,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2. 疏風止痛: 蔓荊子具疏風止痛之效,可緩解風熱引起的頭痛、頭暈、鼻塞等症狀,與方劑中的其他止痛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對於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天麻能有效改善。
  2. 清熱解毒: 天麻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邪上擾導致的頭痛、目赤、煩躁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加入天麻,可以發揮其祛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功效。此方旨在祛風清熱,石膏能有效清泄風邪蘊熱,尤其針對熱邪入肺、氣分熱盛等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等。

二、解表散寒: 石膏亦可解表散寒,能疏通腠理,使外邪得以降解。風熱之邪,常與寒邪相搏,石膏既能清熱,又能解表,可有效緩解風熱夾寒的症狀,使病邪得以排出體外。

「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加入菊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

菊花味甘苦,性涼,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清泄肺熱,疏散風邪,適用於風熱感冒、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症。此外,菊花亦有平肝明目之效,可改善因風熱上擾所致的視力模糊、頭昏眼花等症狀。因此,菊花在「祛風清熱散」方劑中,可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之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清熱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熱頭目昏痛,偏正頭風,頭痛鼻塞」,屬於外感風熱或風邪夾熱上攻頭目之證。其病機為風熱之邪侵擾頭面清竅,導致經絡壅滯、氣血不暢,故見頭痛昏脹、鼻塞目赤等症狀。此方兼具祛風解表、清熱瀉火、活血通絡之效,尤擅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頭面五官疾患。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祛風解表藥組

    • 荊芥、防風、羌活、白芷、薄荷:辛散風邪,開泄腠理。其中荊芥、防風偏於疏散頭面風熱;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白芷專攻陽明經鼻塞;薄荷輕清上浮,清利頭目。此組藥協同驅散外風,兼通鼻竅。
  2. 清熱瀉火藥組

    •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直折火熱。黃連瀉心火,黃芩清肺熱,梔子導三焦之火下行,連翹散結消腫,共奏清熱解毒之效,尤其針對風邪鬱而化熱之病勢。
  3. 活血養血藥組

    • 當歸尾、赤芍、川芎、生地黃:活血兼養陰血。當歸尾、川芎活血通絡;赤芍涼血散瘀;生地滋陰制火,防風熱傷陰。此組藥調和營血,使「血行風自滅」。
  4. 理氣化痰藥組

    •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肺氣、暢胸膈,助清陽上升、濁陰下降,緩解頭目壅塞之感。
  5. 隨證加減思路

    • 腫痛甚加大黃、芒硝:瀉熱通腑,釜底抽薪。
    • 烏珠痛加生川烏:散寒止痛(需注意毒性,古代用於寒性劇痛)。
    • 加蒼朮、朱砂:燥濕安神,治眼瞼濕癢或心神不寧。
    • 翳障加白蒺藜:平肝明目,散風退翳。

三、方劑配伍邏輯
本方以「疏風清熱」為主軸,兼顧「活血調氣」,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風熱外襲,易與氣血相搏,故以辛散藥開表透邪,苦寒藥清解內熱,活血藥通絡止痛,標本同治。燈心草為引,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導藥力上行頭目,契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

總結
此方適用於風熱挾瘀上攻頭面之實證,針對頭痛、目赤、鼻塞等症狀,通過祛風、清熱、活血三法並行,使邪有出路,氣血調和,則頭目自清。

傳統服藥法


當歸尾2錢,赤芍2錢,川芎1錢5分,生地黃3錢,黃連6分,黃芩2錢,梔子3錢,連翹3錢,薄荷8分,防風1錢5分,荊芥1錢,羌活2錢,桔梗8分,枳殼1錢,甘草8分,白芷梢1錢。
腫痛甚,加大黃、芒消;風熱,加蔓 荊子、牛蒡子;烏珠痛,加天麻、川烏(生用3片);犯眼,加蒼朮、朱砂;眼生翳障,加白蒺藜;眼目被人打傷青腫,加大黃;如杖瘡腫痛未破作憎寒壯熱
上銼一劑。
加燈草7根,水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頭暈、心悸、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相關疾病


鼻塞原發性高血壓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乾眼症頭痛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清熱散, 出處:《病機沙篆》卷下。 組成:酒芩2錢,白芷1錢5分,茱萸1錢,防風1錢,柴胡1錢,川烏1錢2分,荊芥8分,甘草5分。 主治:風熱上攻腦,下注目睛,頭痛連眉骨相並而痛。

祛風清熱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細辛1分半,酒芩2錢,白芷1錢2分,防風8分,柴胡梢8分,川芎1錢,荊芥7分,羌活7分,甘草5分,蔓荊子3分,天麻7分,石膏1錢半,菊花7分。 主治:風熱頭目昏痛,偏正頭風,頭痛鼻塞。

祛風清熱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當歸尾2錢,赤芍2錢,川芎1錢5分,生地黃3錢,黃連6分,黃芩2錢,梔子3錢,連翹3錢,薄荷8分,防風1錢5分,荊芥1錢,羌活2錢,桔梗8分,枳殼1錢,甘草8分,白芷梢1錢。 主治:暴發眼腫如桃,並赤眼痛澀難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