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花餅子

CHAN HUA B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肝經 18%
心經 12%
胃經 9%
膽經 7%
腎經 5%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蟬花性涼,味甘,歸肺、肝經,善清熱解毒、止痙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力,有效緩解風熱上擾頭目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因風熱所致的頭部疼痛。蟬花則能清熱解毒、止痙止痛,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頭風痛的目的。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蟬花性寒,甘草性甘,味甘而性平,可緩解蟬花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的功效,可以輔助蟬花清熱解毒、止痙鎮痛,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甘草的加入,不僅使藥性更為溫和,更能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蟬花具有清熱解毒、定驚止痙的功效,而防風則擅長祛風散寒、止痙止痛。兩者合用,可加強祛風止痙之力,對於因風邪入侵而引發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具有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2. 疏散風熱:蟬花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脾胃陽氣。防風性溫,可緩解蟬花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同時還能促進藥力流通,提高藥效,更好地疏散風熱,達到治療目的。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天麻與蟬花皆具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效,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天麻擅長平肝熄風,而蟬花則善於清熱解毒,兩者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熱病、神志不清、抽搐等症。
  2. 針對病因,標本兼治: 蟬花餅子常用於治療熱病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而天麻可以平肝熄風,抑制病因,防止病情反覆。因此,天麻的加入可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溫經止痛之效。蟬花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同時也易傷陽氣。細辛可溫陽散寒,緩解蟬花寒性對人體的影響,並增強止痛效果。
  2. 通竅開竅:蟬花具有疏風止痙、通竅開竅之效,常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痙攣抽搐等症。細辛亦有通竅開竅之功,可與蟬花相輔相成,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蟬花餅子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寒,入肺、脾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消痞散結的功效。蟬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化痰的效果,對於熱痰壅肺引起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燥濕止癢: 半夏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治療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蟬花則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感染,加速皮膚病的癒合。二者合用,可加強燥濕止癢的效果,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精妙的藥理機制。

烏頭性溫燥,善於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有顯著療效。然而,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蟬花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止痙定驚的功效,可緩解烏頭的毒性,並增強其止痛效果。

因此,在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烏頭,既能發揮烏頭散寒止痛的優勢,又能藉由蟬花解毒,降低其毒性風險,達到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蟬花餅子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等功效。蟬花性寒,味甘,入肺、肝經,擅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二者配伍,一寒一溫,相得益彰,既能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又能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對於治療痰熱咳嗽、風寒咳嗽、驚厥抽搐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消腫: 蟬花性寒,善清熱解毒,而荊芥性辛溫,能散風解表,兩者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2. 通絡止痛: 蟬花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而荊芥則能祛風止痛,兩者合用,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蟬花餅子」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蟬花本身性寒,加入生薑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生薑可以與蟬花中的其他藥材相互作用,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例如,生薑可以幫助蟬花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總之,生薑在「蟬花餅子」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溫中散寒、調和藥性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提升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蟬花餅子」由川芎、甘草、防風、天麻、細辛、半夏、烏頭、天南星、荊芥、生薑組成。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行氣活血、止頭痛、調經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心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平肝息風可治療癲癇、驚風等症;祛風除濕可治眩暈、頭痛、麻痺等症;活絡止痛可緩解頭痛、偏頭痛等症狀;補血養肝適用於肝血不足等症;安神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但不宜過量服用,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慎用。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具有散風寒、溫肺化痰,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另外細辛散風除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寒濕腹痛、嘔吐泄瀉;具有溫化寒痰停飲、下氣消痰、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喘咳、痰多清稀等症狀;細辛也可用於治療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如頭痛、鼻淵、牙痛、痹痛等。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烏頭性溫辛、有毒,歸肺、腎經,具有活絡止痛之功,常與五靈脂同用,治一切癱瘓風。

天南星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但天南星有毒,內服須謹慎,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總結:**中藥方劑「蟬花餅子」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調經止痛等多種功效。臨牀上,蟬花餅子可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咳嗽、痰多、咳喘、氣喘、胸悶、嘔吐、泄瀉、水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2兩,甘草2兩,防風半兩,天麻半兩,細辛半兩,半夏半兩,蟬花(微炒半兩,去土)半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南星1兩,荊芥穗1兩,乾生薑(炮)1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捻作餅子。
每服5-7餅,食後茶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蟬花餅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一引《脩月魯般經》。 組成:川芎2兩,甘草2兩,防風半兩,天麻半兩,細辛半兩,半夏半兩,蟬花(微炒半兩,去土)半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南星1兩,荊芥穗1兩,乾生薑(炮)1兩。 主治: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