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聖餅子
RU SHENG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2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聖餅子方劑中使用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疏散風寒邪氣,緩解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聖餅子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防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散寒解表作用。
- 祛風止痛: 防風還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聖餅子方劑中加入防風,可以更好地治療風寒引起的疼痛,提高療效。
聖餅子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一、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聖餅子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共同作用,加強其平肝止眩的效果。
二、 祛風止痙: 天麻還具備祛風止痙的作用,可緩解肌肉痙攣、抽搐等症狀,對於因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痙攣性疾病,如癲癇、破傷風等,都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天麻在聖餅子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聖餅子」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聖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而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呼吸道暢通,緩解咳嗽氣喘。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聖餅子方劑若涉及嘔吐、呃逆等症狀,則半夏可通過其降逆止嘔作用,緩解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因此,半夏在聖餅子方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化痰、止嘔,改善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狀。
「聖餅子」方劑中使用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化痰散結、止痛止痙。方劑中使用天南星,可能是針對風痰阻滯、氣機逆亂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
然而,天南星有毒,需慎用。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增強療效。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驅邪:乾薑性溫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聖餅子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的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乾薑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聖餅子中常會加入肉桂、丁香等溫熱藥,乾薑可以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溫中散寒,提高治療效果。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寒性腹痛等,烏頭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溫陽補氣:烏頭還有溫陽補氣的功效,可以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在一些寒性體質的患者中,烏頭可以起到溫陽補氣的作用,改善體質。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
聖餅子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聖餅子方主治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腹痛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瘀血阻滯。
- 疏散風寒: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之效,可解表散寒,通調氣血。聖餅子方中常與其他溫熱藥物配合,如肉桂、附子等,共同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因此,川芎在聖餅子方中起著活血止痛、疏散風寒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之功效。聖餅子方劑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性偏寒或偏熱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導致副作用。
二、緩解藥物毒性:甘草具有解毒功效,可減輕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毒性。一些藥材本身帶有毒性,或在特定劑量下會產生毒性,甘草可以緩解這些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如聖餅子所針對的病症為「氣厥、上盛下虛、痰飲風寒伏留陽經」,其表現包括:
- 偏正頭痛,痛連腦巔:屬風寒或痰濁上擾清竅,阻塞經絡所致。頭為諸陽之會,陽經受邪則氣血逆亂,發為劇痛。
- 吐逆惡心,目瞑耳聾:此為「上盛下虛」之象,痰飲挾風寒上衝,胃氣不降則嘔惡;清陽不升則耳目失聰。
- 氣厥:因痰瘀閉阻或陽氣壅滯,導致氣機突然逆亂,甚則昏厥。
此方劑透過外貼或灸法,旨在「開竅逐痰、散結通絡」,尤其針對有形之痰瘀風寒凝聚於頭面經絡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研):
- 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在此方中,其辛散之性可破瘀散結,開通陽經壅滯,針對「痰飲伏留」之病機。
人言(砒霜):
- 大熱大毒,古方中極少用量用於「劫痰」與「蝕瘡」。
- 與雄黃配伍,增強攻逐痰瘀之力,快速開竅逐邪,適用於頑痰膠結或瘡毒深伏之證。
乳香(研):
- 活血行氣、止痛生肌,能引藥透入經絡,緩解疼痛。
- 調和雄黃、人言之峻烈,兼顧氣血流通,避免瘀阻加重。
糯米粥為錠:
- 糯米甘平,緩和藥性毒性,使外貼時緩釋藥力;其黏性助藥錠附著患處。
- 「小麥大」之劑型便於局部貼敷,集中藥效。
白及為膏:
- 白及收斂生肌,外用以固護瘡口,防止砒、雄黃過度腐蝕。
綜合機理:
- 外用透邪:透過灸法(溫通)與藥餅(峻藥)雙重作用,開泄陽經伏邪。
- 痰瘀並治:雄黃、人言直攻痰毒瘀滯;乳香調氣血,標本兼顧。
- 局部取效:針對「瘡有眼」(瘡口深竅)或未破之腫結,以藥力逐邪外出。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維,適用於實邪壅盛之急症,然須嚴格遵循古法製劑與用法。其治療原理重在「速開壅閉」,使風痰得散,氣血得通,則頭痛厥逆自平。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半錢,人言半錢,乳香1錢(研)。
用糯米粥為錠子,如小麥大。
瘡有眼,如錢眼大,貼在瘡口上,未破者灸3-5壯,將餅放在灸處,再用白及為膏貼之。至1日余,球子自然下,將餅子依前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如聖餅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餅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雄黃(研)半錢,人言半錢,乳香1錢(研)。 主治:癧子。
如聖餅子, 出處:《內經拾遺》卷二。 組成:蒼朮(泔浸)4兩,川芎2兩,白芷2兩,草烏1兩(薑汁炒)。 主治:頭痛、頭風因寒者。
如聖餅子,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沉香2錢半,安息香1錢半(不見火),木香1錢半(不見火),丁香3錢(不見火),藿香葉3錢(去土),乳香3錢(别研),半夏2兩(湯泡7次),桂心(去粗皮)2兩。 主治:膈氣反胃。
如聖餅子, 出處:《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組成:防風半兩,天麻半兩,半夏(生)半兩,天南星1兩(洗),乾薑1兩,川烏(去皮尖)1兩,川芎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清頭目,消風化痰,暖胃。主治:男子婦人氣厥,上盛下虛,痰飲風寒伏留陽經,偏正頭疼,痛連腦巔,吐逆惡心,目瞑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