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餅子

SHENG BING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8%
肺經 12%
腎經 10%
胃經 8%
膽經 6%
心包經 4%
膀胱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聖餅子」方劑中含有烏頭,其原因主要為:

  1. 溫陽散寒:烏頭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在一些寒性病症中,烏頭能起到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2. 通絡止痛:烏頭能通經活絡,對於寒痺、風濕痹痛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其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凝滯而導致的疼痛。

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需慎用。臨牀應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嚴格把控用量,避免中毒風險。

聖餅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天南星。天南星是一種常用的藥材,具有散寒化痰、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性味苦、辛、溫,能夠有效地調理脾胃,促進氣血循環。

在聖餅子的組成中,加入天南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天南星的祛痰作用能夠協調方劑中其他成分,使其整體療效更加明顯。其次,天南星對於上呼吸道問題(如咳嗽、氣喘等)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可以增強聖餅子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與痰濕相關的病症時。最後,天南星的溫性特質也有助於驅寒、解表,適合在寒冷季節使用。

綜上所述,天南星在聖餅子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使其在臨牀使用中更加靈活多變。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聖餅子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助藥力,提高療效:乾薑性溫,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聖餅子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乾薑的加入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並能促進其他藥物的發揮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百藥、解毒緩和的作用。聖餅子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味偏寒、燥熱或峻猛的藥物,加入甘草可緩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芪搭配,能增強其補氣固表的效果。聖餅子方劑中可能也包含一些與甘草有協同作用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聖餅子方劑中包含川芎,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聖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從而緩解疼痛。
  2. 疏通經絡:川芎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藥效的發揮。聖餅子方劑中其他藥物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防風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其對於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以及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瘙癢等症狀,均有顯著療效。

聖餅子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邪所致的病症,而防風可以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瘙癢,因此是聖餅子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聖餅子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因為天麻具有以下作用:

  1. 平肝熄風: 天麻能平息肝陽上亢,熄滅風邪,對於眩暈、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聖餅子方劑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2. 祛風濕止痛: 天麻也能祛除風濕,止痛止痙。聖餅子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針對風濕痺痛的藥材,天麻的祛風濕止痛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餅子」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的記載,中藥方劑「聖餅子」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僅局限於《雞峰普濟方》中所載的「偏正頭痛」,其治療範圍涵蓋內、外、婦、兒等多個方面,以下將從不同角度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1. 頭痛及相關症狀:

  • **主治:**偏正頭痛,痛連腦項、腦顛,吐逆噁心,耳聾目暗,頭風風壅。
  • 治療原理:「聖餅子」中,烏頭、天南星、乾薑皆為辛溫之品,具有散寒止痛、溫通經絡之效,可針對寒邪、風邪引起的頭痛;川芎活血祛瘀,可改善頭部氣血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頭痛;防風發汗解表,疏散風邪;天麻平肝息風,鎮靜止痛。諸藥合用,可達到祛風散寒、活血止痛、平肝息風之效,從而治療各種類型的頭痛。
    •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如聖餅子,治偏正頭疼,痛連腦項,吐逆噁心,耳聾目暗」,清楚地表明其對偏頭痛的療效。
    • 《証治準繩‧女科》亦有類似的描述,「治男婦氣厥,上盛下虛,痰飲風寒,伏留陽經,偏正頭疼,痛連腦顛,吐逆噁心,目瞑耳聾」。
    • 《世醫得效方》則提到「偏正頭疼不可忍者,只以此藥並如聖餅子服之」,可見其在緩解劇烈頭痛方面的作用。
  • 相關症狀:
    • 部分文獻提及聖餅子可以治療「頭風風壅」,配合其他藥物如芎芷散、香芷散,可見聖餅子在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面部不適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 《証治準繩‧女科》提到「常服清頭目,消風化痰暖胃」,說明其具有改善頭部不適、化痰、溫胃等多重功效。

2. 風證、癱瘓:

  • **主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
  • **治療原理:**此處的「風」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風邪」,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出現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等症狀。「聖餅子」中的烏頭、天南星等具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改善風邪引起的經絡閉阻;川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天麻平肝息風,可治療肝風內動之證。多藥合用,可疏通經絡,祛風化痰,從而改善癱瘓、麻木等症狀。
  • 《衛生寶鑒》明確記載「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表明其治療風證的廣泛適用性。
  • 《聖濟總錄》中記載「治卒中風涎潮昏塞。口眼喎斜。手足麻痹。言語謇澀大治風癇」,進一步佐證其對於風證的治療作用。

3. 痰飲:

  • **主治:**痰涎壅盛、痰厥、飲厥等
  • 治療原理:「聖餅子」中,天南星具有化痰定喘的功效,可針對體內痰濕積聚引起的相關症狀。
    • 《証治準繩‧女科》提到「痰飲風寒」,說明其具有治療痰飲的作用。
    • 《世醫得效方》中亦提及「治痰厥、飲厥」等,強調其在治療痰飲病證中的作用。

4. 痢疾、瀉痢:

  • **主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 **治療原理:**此處的「聖餅子」配方與治療頭痛、風證的配方不同,而是以定粉、密陀僧、硫黃、黃丹等為主,這些藥物具有收澀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針對濕熱或寒濕導致的痢疾腹痛。
    • 《衛生寶鑒》記載「聖餅子,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明確了其治療痢疾的功效。
    • 《衛生寶鑒》中亦提到「民多痢疾。遂得白朮安胃散、聖餅子。於高仲寬處傳之。用之多效」,表明其在治療痢疾方面的臨床應用效果。

5. 咯血:

  • **主治:**咯血。
  • 治療原理:《醫方考》認為咯血的病因在脾胃,「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宮之氣。氣利火去則不咯,不咯則不血矣。」此處的「聖餅子」配方以青黛、杏仁為主,青黛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功效,杏仁則可宣肺降氣,止咳平喘。二者合用,可清瀉肺熱,調理氣機,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 《奇效良方》和《醫方考》均有相關記載。

6. 兒童疾病:

  • **主治:**小兒驚風,小兒乳癖、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 **治療原理:**對於小兒驚風,《幼幼新書》中記載的「聖餅子」配方以天南星、白附子、全蠍等為主,具有祛風鎮驚的作用,可治療小兒驚風;而對於瘡疹及咽喉腫痛,《証治準繩‧幼科》則指出,其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毒邪侵襲導致的咽喉腫痛。
    • 《衛生寶鑒》提到「小兒驚風」,表明其治療小兒驚風的作用。
    • 《聖濟總錄》提到「治小兒乳癖」,說明其具有治療小兒乳癖的作用。
    • 《証治準繩‧幼科》記載「治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強調其解毒消腫的作用。

7. 其他:

  • 肺氣咳嗽面腫、四肢浮腫:《聖濟總錄》記載「治肺氣咳嗽面腫,四肢浮,獨聖餅子」,可能適用於水腫、咳嗽症狀,但具體配方未知。
  • 癖積:《衛生寶鑒》提及「治癖積」,說明其可能具有消積化瘀的作用。
  • 眼部疾病:《証治準繩‧女科》提及「治眼羞明多淚,見物不明」,可能可用於改善眼部疾病。
  • 肝腎久虛,積熱風毒,攻注兩眼:《聖濟總錄》提及「治肝腎久虛,積熱風毒,攻注兩眼內惡翳遮睛,瞼赤癢痛,風淚隱澀難開」,可能適用於肝腎陰虛導致的眼部疾病。
  • 目昏暗,視物不明:《聖濟總錄》記載「治目昏暗,視物不明」,說明其對於眼部問題可能具有一定的療效。
  • 傷寒結胸:《聖濟總錄》提及「治傷寒結胸」,表明其可能具有治療傷寒結胸的作用,但具體配方未知。
  • 水氣腹脹:《聖濟總錄》提及「治十種水氣腹脹」,說明其可能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但具體配方未知。
  • 咯血 《本草求真》中記載青黛做成餅狀可治療咯血,原理與《醫方考》中相似。

總結:

「聖餅子」並非單一方劑,其配方因應用不同而異,功效廣泛,涵蓋頭痛、風證、痰飲、痢疾、咯血、兒童疾病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祛風散寒、活血止痛、化痰定喘、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等。從古籍文獻來看,不同版本的「聖餅子」針對不同病症,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輕粉4錢,粉霜4錢,石燕子(大者)2個(先為細末),延胡索28個(大者,為末)。
若下驚積,則每料更入朱砂、生龍腦各1錢。
下風涎,取積滯。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大棋子大,仍放候陰乾。
每服1餅,先用熟水浸軟,臨臥更深冷漿水調下,服後急漱口。小兒1餅作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胰臟炎癲癇瘧疾排尿困難尿道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列腺增生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聖餅子,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黃丹2錢,定粉3錢,舶上硫黃3錢,陀僧3錢,輕粉少許。 主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癒者。

聖餅子,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川烏頭1兩,天南星1兩,乾薑1兩,甘草(以上并生)2兩,川芎2兩,防風1分,天麻半兩。 主治:偏正頭痛。

聖餅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甘遂半兩,大戟(去皮)半兩,黑牽牛(生用)1兩半,輕粉1錢匕,粉霜1錢,巴豆(去皮,醋煮黃)14個,水銀1錢(入錫1錢結砂子)。 主治:傷寒結胸。

聖餅子,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川芎1兩,防風1兩,白芷1兩,甘草1兩,半夏半兩(面略炒),天南星(炮)半兩,川烏頭半兩(炮,去皮臍),天麻1兩,乾生薑半兩。 主治:清頭目。主治:風痰,頭風。

聖餅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丹砂、鐵粉、牛黃、甜消、麝香、龍腦、蓬砂(7味并研),天麻、白芷、犀角(鎊)、白僵蠶(炒)、芎藭、雌黃(别用水銀、石腦油各1錢同研如泥),天雄1錢,烏頭1錢,附子1錢,天南星1錢(四味同銼),狐肝1具(以甘草水洗3遍細切,與天雄、附子、烏頭、天南星四味銼了拌勻,入罐子內黃泥固濟,勿令透氣,候乾,以炭火5斤,燒存性,放冷取出細研)。 主治:卒中風,涎潮昏塞,口眼歪斜,手足麻痹,言語謇澀;大治風癇。

聖餅子,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八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石決明(先搗碎,水飛細)1兩,川椒(去子)1兩,車前子1兩,楮實子1兩,羌活1兩,牛蒡子(新瓦上炒)1兩,青葙子1兩,木通1兩,蒼朮(米泔浸1宿)1兩,木賊(去節)1兩,獨活1兩,白蒺藜(去尖刺)1兩,蛇退皮(洗,煿過令黃)1兩,地膚子1兩,太陰玄精石2兩,滑石2兩,寒水石2兩,雲母石2兩,磁石2兩(鹽泡過擠乾,以上五件入瓷瓶子內,用泥固濟,入土坑子內,以慢火煅之令出火毒,以水飛令細,曬乾),草決明2兩,荊芥2兩,甘草2兩,甘菊花2兩,旋覆花2兩,蟬退1兩(水洗淨),密蒙花3兩5錢。 主治:內外障眼昏暗,久患風毒氣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