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省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和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
在治療風寒濕痺、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時,川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川芎還能散寒止痛,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川芎是治療風寒濕痺等症狀的重要藥物,在大省風湯中起到關鍵作用。
大省風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祛風止痙的功效。大省風湯治療的是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半夏可以祛除風邪,止住痙攣,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2. 和解脾胃: 半夏兼具和解脾胃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濕邪對脾胃的影響,促進消化,改善患者的食慾和消化功能。這有助於患者更好地吸收藥物,提升療效。
大省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祛風解表: 防風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能解表散寒,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此功效與大省風湯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主治方向相一致。
- 止痛止癢: 防風還具有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風寒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這對於大省風湯治療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幫助。
總而言之,防風在疏散風寒、止痛止癢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大省風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更好地發揮該方劑的治療作用。
大省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大省風湯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辛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刺激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患者造成過大的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甘草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其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大省風湯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驅風止痙: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熄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對於風邪入絡,導致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全蠍能有效驅散風邪,平息痙攣,起到止痛止痙的作用。
二、通絡止痛:全蠍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等病症,全蠍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改善肢體活動功能。
因此,大省風湯中加入全蠍,能有效治療風邪入絡所致的痺痛、痙攣等症,起到驅風止痙、通絡止痛的效果。
「大省風湯」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此湯方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怕冷等症狀,附子可溫暖經脈,驅散寒邪,改善患者畏寒、肢體麻木等症狀。
- 助陽化氣:附子能溫補腎陽,促進陽氣生髮,有助於驅散寒濕,恢復機體的正常運作。對於陽氣不足、寒濕凝滯的患者,附子能溫陽化氣,改善陽虛體質,提升抵抗力。
「大省風湯」方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寒濕所致的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烏頭還有溫經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脈運行,緩解疼痛。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大省風湯」方劑中使用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若有氣滯血瘀、脘腹疼痛等症狀,則可藉由木香行氣止痛,緩解疼痛。
- 燥濕健脾:木香亦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改善脾胃濕困,促進消化功能。若方中存在脾虛濕困、食慾不振等情況,木香則有助於健脾和胃,改善消化不良。
因此,木香的加入,既可行氣止痛,又可燥濕健脾,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大省風湯」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風邪入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 散寒止痛: 天南星還能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痺、寒濕頭痛等,天南星也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天南星在「大省風湯」中起到了祛風止痙、散寒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省風湯主治「諸虛風涎潮,痰厥神昏,頭暈語澀,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風痛,筋脈攣急」,其核心病機為風痰壅盛,兼有虛風內動之證。
- 風痰上擾:痰涎潮湧、神昏、語澀、頭暈,為痰濁蒙蔽清竅;手足搐搦、筋脈攣急,屬風痰阻絡,引動肝風。
- 經絡閉阻:半身不遂、歷節風痛,乃風痰瘀血痹阻經脈,氣血不通所致。
此方針對內外風夾痰之證,外風引動內風,痰濁隨風上逆,故需祛風、化痰、通絡並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化痰為君
- 生南星、生半夏:辛溫燥烈,專化經絡痰濁,南星善祛風痰,半夏長於降逆化痰,二藥生用毒性強,但逐痰開閉之力更峻。
- 防風:走表祛外風,兼息內風,為「風藥潤劑」,防風邪與痰濁相搏。
2. 溫通止痛為臣
- 生川烏、生白附子:大辛大熱,川烏散寒逐濕,通絡止痛;白附子祛風痰、逐寒濕,專治頭面風痰及肢體麻痹。
- 全蠍:搜剔通絡,息風止痙,解痙攣而通痹阻。
3. 行氣調中為佐
- 木香:理氣滯,助痰濕消散,防諸藥壅滯氣機。
- 甘草:緩和藥性,解諸毒,調和峻烈之品。
4. 引經活絡為使
- 生薑10片:辛散化痰,和中止嘔,兼制南星、半夏、烏頭之毒,助藥力外達經絡。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風痰同治」**為綱,重用生藥(南星、半夏、烏頭、白附子)取其峻烈之性,直攻痰涎風邪;全蠍、防風內外風兼顧,木香、生薑調暢氣機,使痰消風息而經絡通暢。其配伍特點在於:
- 辛溫燥烈:集中火力攻逐寒濕風痰,適用於痰涎壅盛、閉阻重症。
- 毒藥猛劑:生用毒性藥物,以毒攻毒,需嚴格掌握劑量與煎服法(如加生薑解毒)。
原理總結:風痰得散,則神昏搐搦自平;經絡得通,則痹痛癱瘓可緩。屬中醫「急救痰厥風閉」之峻劑。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生半夏1兩,甘草5錢,生川烏5錢,生南星5錢,生白附子5錢,木香5錢,全蠍2兩。
每服5錢,加生薑10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省風湯,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九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附子1兩,吳朮1兩,肉果(1方使丁香)半兩,天南星半兩,防風半兩,藿香1分。 主治:中風,天陰雨作痛。
大省風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防風1兩,生半夏1兩,甘草5錢,生川烏5錢,生南星5錢,生白附子5錢,木香5錢,全蠍2兩。 主治:中風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大省風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一引《易簡方》。 組成:大附子1兩(生,去皮臍),天南星1兩(生),全蠍半兩,防風2錢,川芎2錢半。 主治:一切風卒中,涎潮痰厥,神昏語澀。
大省風湯,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川芎1兩,半夏1兩,防風1兩,甘草(炙)半兩,全蠍(去毒)3個,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川烏(炮,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南星半兩。 主治:諸虛風涎潮,痰厥神昏,頭暈語澀,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節風痛,筋脈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