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丸

消風丸

XIAO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9%
脾經 16%
心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膽經 8%
心包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風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痙之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之功效。

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風寒頭痛、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症,天南星能散寒祛風、通絡止痛,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其化痰止咳功效也能配合其他藥物,緩解痰涎壅阻所致的喘咳

消風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 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消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或風寒引起的皮膚病,羌活的疏風散寒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引起的皮膚病症。
  2. 清熱解毒: 羌活除了疏風散寒外,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消風丸中包含的其它藥材如黃芩、連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羌活可以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清除風熱毒邪,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消風丸中含有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除濕: 獨活性溫,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關節腫脹等症狀。消風丸主治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獨活的祛風除濕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有助於散寒除濕、止癢止痛。
  2. 活血通絡: 獨活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減輕疼痛。消風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與獨活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

消風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癢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止痛的功效。消風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等皮膚病,防風可有效疏散表層風寒,減輕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2. 引藥入營,增強療效: 防風性輕揚,善於引藥入營,可以將其他藥物成分更有效地導入病竈部位,增強藥效。消風丸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需要防風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消風丸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作用。消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眼歪斜等症狀。

天麻能平息肝風,止痙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頭風、目眩,並改善因風熱上攻引起的各種不適。因此,天麻在消風丸中起到重要的祛風止痙作用。

消風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消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濕疹等症狀,而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扶正固本之功效。由於風熱之邪易傷正氣,加入人參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正氣,抵抗風熱之邪,促進疾病恢復。
  2. 調和藥性: 消風丸方劑中含有較多寒涼藥物,如荊芥、防風等,容易造成脾胃虛寒。人參性溫,加入後可以中和方劑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消風丸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清除因風熱入侵所致的表證,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與消風丸清熱解毒、消風散熱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活血止痛: 荊芥還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引起的局部疼痛,如頭風、牙痛、咽痛等,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各種不適,提升療效。

消風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解表: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風解表、活血止痛的功效。消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等症,川芎能有效疏散風熱,開通鼻竅,緩解頭痛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芎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進而有助於消散風熱邪氣,加速病症的恢復。

因此,川芎在消風丸中發揮著疏風解表、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促進疾病的康復。

消風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消風丸主治風寒濕痹,痺痛著冷,細辛可溫經散寒,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痺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通鼻竅:細辛亦可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消風丸亦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細辛的通鼻竅作用,可助於改善鼻部症狀,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風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傳統主治「小兒風癇」,即小兒因風邪或內風引動之癲癇、驚厥等症。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邪侵擾,或痰熱內生、肝風內動,導致筋脈失養而發抽搐。本方通過祛風化痰、平肝息風、扶正祛邪,以達到止痙定驚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解表

    •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四藥協同,發散外風,透達經絡,解除表邪束縛。風邪外襲常為小兒驚風誘因,此類藥物可切斷病源。
    • 細辛:辛溫走竄,助祛風散寒,兼通竅醒神,適用於風痰閉阻清竅之症。
  2. 平肝息風

    • 天麻:為平息內風要藥,針對肝陽化風或痰熱動風所致抽搐,直接鎮靜定驚。
    • 牛膽南星:苦涼化痰,息風定驚,尤善治痰熱壅盛之癇證,輔助天麻抑風痰上擾。
  3. 益氣活血

    • 人參:補益元氣,扶助正氣,防祛風藥耗散太過,同時益氣以固本,減少風癇反覆發作。
    • 川芎:活血行氣,暢通血脈,中醫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此藥助風邪外解。
  4. 引經與調和

    • 薄荷、紫蘇湯送服:薄荷疏風清熱、紫蘇理氣寬中,二者為藥引,既助解表,又緩和藥物峻性,適合小兒體質。

綜論
此方以祛外風、平內風為核心,兼顧化痰、活血、扶正,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外風得散,內風得息,痰瘀得化,氣血調和,則風癇自止。組方結構嚴謹,針對小兒風癇「風、痰、虛」病機,充分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特色。

傳統服藥法


牛膽南星2錢,羌活1錢,獨活1錢,防風1錢,天麻1錢,人參1錢,荊芥1錢,川芎1錢,細辛1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風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腹脹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顏面神經麻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消風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三。 組成:牛膽南星2錢,羌活1錢,獨活1錢,防風1錢,天麻1錢,人參1錢,荊芥1錢,川芎1錢,細辛1錢。 主治:小兒風癇。

消風丸,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南薄荷1錢,川羌活1錢,川獨活1錢,北防風1錢,明天麻1錢,荊芥穗1錢,正川芎1錢,北細辛1錢,膽南星2錢。 主治:疏散外感,開通經絡。主治:小兒諸般癇證。

消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草烏頭半斤(用油4兩炒令黃色),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芷半兩,防風(去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乾薑(炮)1兩,前胡(去蘆頭)1兩,青橘皮(去白,炒子)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2兩,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丁香1分,木香1分,白僵蠶(炒)1分,蟬蛻半兩(炒),不蚛皂莢1兩1分(去皮子,酥炙焦黃)。 主治:風邪引頰,口僻,言語不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