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槐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槐角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百嚼丸主治風熱上攻、牙齦腫痛、口舌生瘡、鼻衄、便血等症,槐角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緩解這些症狀。
- 收斂止瀉:槐角亦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百嚼丸中加入槐角,除了清熱止血外,也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進一步鞏固療效。
百嚼丸方劑中包含槐花,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出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等。
- 清肝瀉火: 槐花可清肝瀉火,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槐花在百嚼丸中能發揮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百嚼丸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化痰: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桔梗可幫助宣暢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 散結消腫:桔梗還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消除咽喉腫痛,緩解因痰液阻塞所致的喉嚨不適。
綜上所述,桔梗在百嚼丸中起到宣肺化痰、散結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的功效。
百嚼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如下:
一、清熱解毒: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百嚼丸通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薄荷可以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清涼止癢:薄荷具有清涼止癢的作用。百嚼丸中加入薄荷,可以有效緩解因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引起的瘙癢症狀,起到清涼止癢的作用。
薄荷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百嚼丸的清熱解毒功效,更能起到清涼止癢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散風止癢: 蟬蛻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緩解。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蟬蛻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經絡不通暢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百嚼丸方劑中,蟬蛻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百嚼丸方中包含荊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荊芥能有效解除風邪入侵所致的表證,使患者恢復健康。
- 宣肺止咳:荊芥兼具宣肺止咳的作用,可改善風熱所致的肺氣不利,咳嗽痰多等症狀。百嚼丸方中常與其他宣肺止咳藥物配伍,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百嚼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百嚼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較烈或毒性較強的藥物,甘草可中和其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二、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顯著。在百嚼丸中,甘草可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百嚼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效。百嚼丸主要針對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枳殼可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腹脹不適。
- 理氣止痛: 枳殼能理氣行滯,舒肝解鬱,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脇脹痛、胃脘疼痛等,亦有緩解作用。百嚼丸中加入枳殼,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
總之,枳殼在百嚼丸中發揮消食化積、理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
百嚼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在於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甘,歸肝經,能疏散風熱、熄風止痙。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
- 抑制神經興奮性: 白僵蠶能抑制神經興奮性,達到鎮靜安神、止痙的效果。
- 抗炎作用: 白僵蠶具有抗炎作用,可緩解肌肉痙攣、疼痛。
因此,在百嚼丸中加入白僵蠶,可以有效地 治療風熱痰火上擾、神經興奮性過高、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等症狀。
百嚼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頭痛、頭暈、肢麻等症狀。
- 疏散風熱: 川芎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功效,能清熱解表,並能改善因風熱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百嚼丸旨在治療頭風頭痛、腦部供血不足等病症,而川芎的活血行氣、疏散風熱的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進行治療。
百嚼丸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羌活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 疏通經絡:羌活能通絡止痛,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百嚼丸中加入羌活,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百嚼丸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而防風可以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防風與百嚼丸中的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蒼朮等,共同發揮作用,協同增強藥效。例如,防風與羌活、獨活搭配,可增強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總體而言,防風在百嚼丸中起到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並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藥效,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各種病症。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通竅止痛、散寒解表之效。百嚼丸常用於治療頭痛、鼻塞、牙痛等症,而白芷能有效疏通鼻竅、改善頭痛、牙痛症狀。
- 消腫散瘀:白芷還具有消腫散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百嚼丸中加入白芷,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傷處恢復。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契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心神不安等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利濕化痰,從根本上解決脾虛濕困的問題;其寧心安神功效,則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茯苓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百嚼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1. 鎮痙止痛: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鎮痙止痛的功效。百嚼丸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的鎮痙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改善血液循環: 天麻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有助於緩解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百嚼丸中的其他藥材,例如川芎、白芷等,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與天麻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細辛能溫散寒邪,改善症狀。
- 活血止痛: 細辛亦可活血化瘀,溫通經絡,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細辛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緩解疼痛。
因此,百嚼丸方劑中加入細辛,能有效改善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並能起到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百嚼丸中包含藁本,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解表,止痛止癢: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百嚼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藁本可以有效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和瘙癢。
- 通鼻竅,開竅醒神: 藁本具有通鼻竅、開竅醒神的功效。百嚼丸中常與其他藥物配合,如薄荷、荊芥等,共同發揮疏風解表、通鼻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
百嚼丸方劑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百嚼丸所針對的風痰阻滯、筋脈拘攣等症狀,白附子可起到疏風通絡、解痙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 溫陽散寒:白附子亦具溫陽散寒之效。部分風痰阻滯的患者可能伴隨畏寒肢冷、脾胃虛寒等症狀,白附子可溫補陽氣,改善患者的寒症,起到協同其他藥物治療的作用。
百嚼丸中加入墨,看似奇怪,實則有其道理。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首先,炭黑能吸附腸道內的毒素,減少其吸收,達到解毒的作用。其次,炭黑性質寒涼,能清熱涼血,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有止血功效。
因此,百嚼丸中加入墨,不僅能解毒,也能涼血止血,與方劑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嚼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風壅涎實」之證,即風邪壅滯、痰涎內結所致的上焦實熱與經絡不和。其症狀表現廣泛,涵蓋頭面、四肢、臟腑功能失調:
- 頭目昏暈、眼緊澀:風熱上攻清竅,痰濁阻遏清陽。
- 肌肉瞤動、手足煩熱:內風擾動經絡,或血虛風燥筋急。
- 渾身疼痛、腰重腳弱:風濕痰瘀阻滯營衛,氣血不通。
- 大便多秘:肺氣不降(肺與大腸相表裡)或風熱耗津。
- 夜間少睡:風痰擾心,或陽不入陰。
整體病機屬「風痰挾熱」,外風引動內風,兼痰瘀互結,病位涉及肺、肝、脾胃。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疏風清熱、化痰通絡」為核心,組合多類藥材,形成層次性作用:
一、 祛風解表
- 荊芥穗、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辛溫解表風藥,開泄腠理,散外感風邪,兼能止痛。
- 薄荷葉、蟬蜕:辛涼透散,清利頭目,緩解風熱上攻之目澀昏暈。
二、 清熱瀉火
- 槐角、槐花:苦寒沉降,清肝腸實火,涼血止血,針對熱結便秘與血分伏熱。
- 松煙墨(醋淬):涼血解毒,化瘀止血,佐制風藥之燥性。
三、 化痰通絡
- 白僵蠶、白附子:祛風化痰,善治經絡風痰阻滯之肌肉瞤動、頭面不適。
-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肺化痰,調暢氣機以助痰消。
四、 調和氣血
- 川芎:血中氣藥,活血行氣,配合風藥通達一身氣血。
- 天麻:平肝息風,針對內風眩暈與肢體煩熱。
五、 健脾固本
- 白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滲濕化痰,扶助正氣,防止風藥耗散太過。
配伍特點
- 表裡同治:外散風邪,內清痰熱,兼調氣血,符合「風痰兼雜」之複雜病機。
- 升降並用:如桔梗升提、枳殼降氣,平衡肺脾氣機。
- 寒溫互制:辛溫風藥佐以槐花、松煙墨等寒涼,防燥化傷陰。
治療原理
透過祛風藥開泄腠理,引邪外達;清熱化痰藥內解鬱火,消除病理產物;再佐活血調氣藥疏通經絡,標本兼顧,終使風息痰消、氣血調和,諸症自緩。
傳統服藥法
槐角(炒)半斤,槐花(炒)半斤,桔梗(炒)半斤,薄荷葉(去土)半斤,蟬蛻(淨洗)半斤,荊齊穗4兩,甘草4兩(炙),枳殼(麩炒,去瓤)4兩,白僵蠶(炒去絲嘴)4兩,川芎2兩,羌活(去頭蘆)2兩,防風(去頭蘆)2兩,香白芷2兩,白茯苓(去皮)2兩,天麻1兩(去苗),細辛(去葉土)半兩,藁本(去土)半兩,白附子(炮)半兩,細松煙墨(燒紅,醋淬)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0丸。
每服1丸,食後、臨睡細嚼,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嚼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煙霞聖效》。 組成:川芎2兩,皂角(同黑豆1合,水1碗,同煮豆熟)2兩,槐角4兩(炒),甘菊花8兩,荊芥穗8兩。 主治:諸風。
百嚼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槐角(炒)半斤,槐花(炒)半斤,桔梗(炒)半斤,薄荷葉(去土)半斤,蟬蛻(淨洗)半斤,荊芥穗4兩,甘草4兩(炙),枳殼(麸炒,去瓤)4兩,白僵蠶(炒去絲嘴)4兩,川芎2兩,羌活(去頭蘆)2兩,防風(去頭蘆)2兩,香白芷2兩,白茯苓(去皮)2兩,天麻1兩(去苗),細辛(去葉土)半兩,藁本(去土)半兩,白附子(炮)半兩,細松煙墨(燒紅,醋淬)半兩。 主治:風壅涎實,頭目昏暈,眼多緊澀,肌肉瞤動,手足煩熱,渾身疼痛,腰重腳弱,大便多秘,夜間少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