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

槐角

HUAI JIAO

  • 英文名稱:Spiraea japonica L. Pagoda Tree Pod
  • 別名:九連燈,槐實,天豆,槐豆,槐連豆,槐連燈,槐莢,槐子
  • 藥品來源:為豆科植物槐的果實。採收和儲藏:多於月果實成熟時採收。將打落或摘下的果實平鋪席上,曬至乾透成黃綠色時,除去果柄及雜質,或以沸水稍燙後再曬至足乾。鮮果實在果期隨採隨用。
  • 道地藥材:河北, 遼寧, 山東, 江蘇
  • 生長環境:路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槐角的傳統功效


1. 清肝明目

槐角清肝明目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疏肝」,而是透過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等多重途徑來實現。

《本草求真》指出槐角清肝經風熱,並非直接疏散風邪,而是透過清除肝經之熱,使風邪自然消退。此觀點強調了槐角的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表證治療,而是從根本上解決熱邪。 《本草拾遺》更直接提及槐角「明目除熱淚」,說明其在改善眼部問題上的功效。 其「殺蟲去風,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等記載,也暗示了槐角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作用,這些都間接地與肝火導致的目疾相關。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以及《本經逢原》等多部經典,則從不同角度闡述槐角的清熱功效。 它們記載槐角能治療五內邪氣熱、婦人乳症、子藏急痛等,這些疾病都與肝經火盛相關。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指出,槐角「益腎清火」,並與黃柏功效相類,但黃柏偏重滋腎血,而槐角則偏重滋腎津,說明槐角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耗散陰液,而是透過滋陰的方式達到清熱的效果。 此外,《本草求原》更提到槐角「潤肝養血」,此點也從側面佐證了其在改善肝腎陰虛導致的目疾上的作用。 綜上所述,槐角清肝明目的功效,實乃其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等多重功效的綜合體現。 因此,槐角的應用,更應從整體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2. 涼血止血

槐角,其「涼血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了豐富的臨牀應用。其作用機理,可以從古籍中窺見一二。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槐角能主治「五內邪氣熱」,《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槐角的功效源於其苦寒純陰的特性,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 這些記載說明槐角能清熱解毒,而熱毒往往是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故能止血。例如,《滇南本草》就明確指出槐角「止血散疽」,並可治療「五痔腸風下血,赤白熱瀉痢疾」,這直接體現了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在腸道出血方面的應用。

《本經逢原》則從更深層次闡述了槐角的功效:「益腎清火」,並指出其與黃柏功能相似,但側重於滋養腎中津液。 腎主水液,而血液的生成和運行也與腎密切相關,因此滋陰清熱,間接地也能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該書還提到槐角可治療「下焦痔瘦腸風,風熱便血」,再次印證其在腸道出血方面的療效。

《本草求真》則對前人的論述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指出槐角「疏肝經風熱」並非具有表面的疏散作用,而是因其清熱功效而使風熱自息。 這說明槐角的涼血止血功效並非單純的表淺作用,而是通過清除內在的熱邪來達到目的。 其他典籍,如《本草求原》提到槐角「潤肝養血」,《醫鏡》提到其「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涼血止血的功效,並指出其作用範圍涵蓋多個臟腑系統。 總而言之,槐角的涼血止血功效,與其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特性密切相關,並在臨牀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3. 清熱涼血

槐角,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得到歷代醫家肯定。從多部經典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槐角「主五內邪氣熱」,《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槐角能治五內邪氣熱、涎唾過多、外傷出血、痔瘡、火瘡、婦女乳癰及子宮疼痛等症,皆因其苦寒的藥性,能清熱解毒,散結止血。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清除體內熱邪,來緩解諸多由熱邪引起的病症。 《醫鏡》則指出其能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治心腹熱痛,說明槐角的清熱作用遍及多個臟腑。

《本草求真》則對其清熱機理作了更深入的解釋,指出槐角並非直接疏散風熱,而是通過清除體內熱邪,使風熱自消。 《本草求原》更提到槐角「潤肝養血」,能治療疳、疔、血痢、崩漏等症,這點也從側面印證了其涼血止血的作用。 《滇南本草》則更側重其止血功效,「止血散疽,治五痔腸風下血,赤白熱瀉痢疾」,說明槐角對於腸風下血等出血性疾病有顯著療效。 《本經逢原》則將槐角與黃柏相提並論,認為槐角專滋腎家津液,適用於脾胃有熱、陰虛不足的病症,並強調其在治療下焦痔瘡、腸風便血等方面的價值。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提到槐角「涼大腸,潤肝燥」,進一步說明其清熱潤燥的特性。

綜上所述,槐角的清熱涼血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和應用,其作用機理也得到了不同層次的闡述,從清熱解毒、散結止血,到潤燥養血,多方面體現了其在治療熱性病症方面的價值。

4. 清熱瀉火

槐角,中醫常用藥材,其清熱瀉火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本草求真》、《本經逢原》等經典古籍,可見槐角清熱瀉火作用之多方面體現。

《神農本草經》記載槐角「主五內邪氣熱」,指出其能治療由內臟積熱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止涎唾(唾液過多,多因脾胃濕熱)、治五痔(痔瘡,多因濕熱下注)、火瘡(熱毒瘡瘍)等,皆與熱邪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槐角主治的諸症,皆因熱邪、血熱、燥火所致,因其苦寒純陰,故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

《本草求真》則指出槐角「疏肝經風熱」,並非其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而是「熱除而風自息」的機理,此處點明瞭槐角清熱的根本作用在於消除根本病因,而非單純的治標。

《本經逢原》則將槐角與黃柏比較,認為黃柏滋腎經血燥,而槐角專滋腎家津枯,說明槐角清熱的作用更偏向於滋陰降火。其治「下焦痔瘦腸風,風熱便血」,以及「婦人乳鹿,子藏急痛」等症,都與肝腎陰虛,血熱有關,皆可透過槐角的清熱滋陰作用而緩解。 《醫鏡》更明確指出槐角能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治心腹熱痛。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槐角的清熱瀉火作用,並非單純針對某一臟腑或某一類熱證,而是涵蓋了多種因熱邪、血熱、燥火引起的病症,其清熱作用與滋陰作用相輔相成,從而達到清熱瀉火之功效。 不同古籍的闡述,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槐角的清熱功效及其機理的多樣性。

5. 止血

槐角,作為其止血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止血機理,並非單純的凝血作用,而是通過清熱涼血,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及《本經逢原》均記載槐角能治療因「五內邪氣熱」、「血熱」引起的諸多出血癥狀,如五痔、火瘡、婦人乳症、子藏急痛等。這些記載表明,槐角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解毒、涼血的功能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更明確指出槐角為「苦寒純陰之藥,為涼血要品」,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 因此,槐角止血,其根本在於消除導致出血的內在熱邪。

《滇南本草》則直接指出槐角具有「止血散疽」的功效,並列舉了五痔腸風下血、赤白熱瀉痢疾等具體病症。這說明槐角在臨牀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本草求原》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血痢,崩血」,進一步佐證其止血功效,並提到其核仁能補腦殺蟲。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求真》則提醒我們,古籍中對槐角功效的描述,需細心體會,不可照搬。 例如,書中提到槐角能疏肝經風熱,並非其具有表散之性,而是因為熱邪去除後,風熱自息的結果。 這提示我們,理解古代醫籍需結合當時的理論體系,而非單純地理解字面意思。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槐角止血功效的記載,多從清熱涼血的角度出發。其止血作用,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通過消除體內熱邪,從根本上解決出血問題。 不同醫籍的記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槐角止血的機理和臨牀應用。

槐角的古代典籍


槐角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入丸、散;嫩角搗汁。外用:適量,水煎洗;研未摻或油調敷。

槐角的炮製


1.蜜槐角:先取槐角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噴入蜜水,再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槐角100斤,用煉熟蜂蜜5斤)。
2. 槐角炭:將淨槐角置鍋內,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呈老黃色為度,取出放涼。(雷公炮炙論)凡採得(槐子),銅錘錘之令破,用烏牛乳浸一宿,蒸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

  • 本草經集注:景天為之使。
  • 本草經疏:病人虛寒,脾胃作洩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外證似同,內因實異,即不宜服。
  • 本經逢原:胃虛食少及孕婦勿服。

槐角相關的方劑


槐角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尿道膿傷小便疼痛子宮崩漏痢疾頭痛痔瘡內障腹瀉低血糖白內障

槐角含有的化學成分


染料木素(Genistein), 染料木素-7-β-D-纖維素二糖甙(Genistein -7-β-D-cellobioside), 染料木素-7-二葡萄糖基鼠李糖甙(Genistein-7-diglucorhamnoside), 山奈酚(kaempferol), 山奈酚-3-O-鼠李糖基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3-O-rhamnodiglucoside), 山奈酚-3,7-O-二葡萄糖甙(Kaempferol-3,7-O-digluc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芸香甙(Rutin), 槐屬甙(Sophoricoside), 槐屬雙甙(Sophorabioside), 槐屬黃酮甙(Sophoraflavonoloside), 賴氨酸(Lysine), 天冬酸胺(Asparagine), 精氨酸(Arginine), 絲氨酸(ser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蘇氨酸(Threonine), 丙氨酸(Alanine), 脯氨酸(Proline), 色氨酸(Tryptophan), 纈氨酸(Val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亮氨酸(Leuc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金雀花鹼(Cytisine), N-甲基金雀花鹼(N-methylcytisine), 槐根鹼(Sophocarpine), 苦參鹼(Matrine), 黎豆胺(Stizolamine), 半乳糖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磷脂(Phospholipid), 植酸鈣鎂(Phytin), 植物血凝素(Lectins),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十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 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 十八碳三烯酸(Octdecatrienoic acid), 三萜類化合物(Triterpeno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