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元七味丸

胎元七味丸

TAI YUAN QI W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訂醫方易簡》卷九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3%
大腸經 17%
胃經 9%
脾經 8%
肺經 8%
腎經 8%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胎元七味丸中加入牛黃,主要是為了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

牛黃為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清心火、解熱毒,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咽喉腫痛等症。而鎮驚開竅之效,可開竅醒神,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中風痰迷等症。

胎元七味丸本身以滋補腎陰、固攝胎元為主,而牛黃的加入,則可有效地清熱解毒、鎮驚開竅,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胎元七味丸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止痢:槐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痢之功效。胎元七味丸常用於治療胎元不足、胎動不安等症狀,而槐角的清熱涼血作用能緩解孕婦因肝熱上炎引起的胎動不安、出血等症狀,同時也兼具止痢功效,可改善孕期腹瀉等問題。
  2. 收斂固精,安胎保胎:槐角還具有收斂固精、安胎保胎的功效。對於孕期出現胎氣不固、易滑胎等情況,槐角能起到固精安胎的作用,避免胎兒滑落,保障母子平安。

總體而言,槐角在胎元七味丸中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止痢、收斂固精、安胎保胎等多重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胎元七味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調理婦女在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況,旨在安胎固本,增強母體與胎兒健康。其配方精妙,其中含有象皮這一罕見成分。象皮,在中醫藥材中屬珍稀品,主要取自大象的皮膚,需經特殊處理後入藥。據古籍記載,象皮性平、味甘鹹,具有補腎固精、安胎止血之效。中醫認為,妊娠期間,母體與胎兒皆需充足的營養與穩定的環境,象皮能強化子宮功能,防止胎動不安,並可滋補母體,促進血液循環,對預防流產有獨特功效。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法規,使用象皮已極為罕見,多由其他相似功效的藥材替代,以符合生態保育原則。

胎元七味丸中加入地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胎元七味丸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等,而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有助於控制出血,穩定患者病情。

2. 清熱解毒: 地榆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溼熱下注、血熱妄行等。在胎元七味丸中,地榆可與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胎元七味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痔漏,膿血通腸」,即痔瘡瘻管潰爛、膿血滲漏直腸之重症。其效分三階段:

  • 三日化管止痛:腐蝕瘻管、緩解疼痛
  • 七日平滿:瘡口收斂平復
  • 十日除根:膿血止、瘺管根除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腐蝕瘻管

    • 刺蝟皮、象皮(醋炙)
      醋製增強收斂腐蝕之性,刺蝟皮傳統用於「破惡血、蝕敗疽」,象皮專長「長肌肉、化瘡管」,二者協同腐蝕瘻管內死肌瘀血。
    • 陳棕灰
      陳年棕櫚炭化,取其「澀可去脫」之力,吸附滲出膿液,兼能止血。
  2. 清熱解毒

    • 京牛黃
      苦涼入肝,清熱解毒力峻,針對痔漏熱毒熾盛之膿血,防毒邪蔓延。
    • 槐角子、地榆
      槐角涼血止血、清大腸火;地榆斂瘡生肌,二者合治「膿血通腸」,標本兼顧。
  3. 血肉有情之品修復

    • 胎元(臍帶)
      取「同氣相求」之理,以人體臍帶焙乾存性,大補精血而促進瘡口生肌癒合,古人視為「瘡瘍內托要藥」。

配伍特色

  • 攻補並行:以牛黃、槐角清瀉實熱,胎元補虛托毒,防攻伐傷正。
  • 劑型設計:酥油為丸(或糯米糊助形),保護藥效直達腸腑,避免胃氣耗傷;蠶子大丸劑利於肛門給藥吸收。

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暗合「煨膿長肉」外治思想,先以腐蝕藥「化管」清除壞組織,再借胎元等生肌藥促新肉生長。諸藥炭化存性,增強吸附收澀之效,體現「血見黑則止」的止血傳統用藥邏輯。

傳統服藥法


胎元3個(即男子臍帶,瓦上焙乾,存性),陳棕7錢(數十年者佳,燒灰存性),京牛黃3分,槐角子5錢(肥大者,瓦上焙乾,存性),刺蝟皮3錢(醋炙),象皮4錢(醋炙),地榆3錢(曬乾)。
化管除根,止痛。
上為細末,酥油為丸,如蠶子大。若不能為丸,加糯米糊少許即成。
每服7丸,空心白滾水送下。3日化管止痛,7日平滿。血清膿止,10日除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胎元七味丸, 出處:《增訂醫方易簡》卷九。 組成:胎元3個(即男子臍帶,瓦上焙乾,存性),陳棕7錢(數10年者佳,燒灰存性),京牛黃3分,槐角子5錢(肥大者,瓦上焙乾,存性),刺猬皮3錢(醋炙),象皮4錢(醋炙),地榆3錢(曬乾)。 主治:化管除根,止痛。主治:痔漏,膿血通腸。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