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實膏

楝實膏

LIAN S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小腸經 14%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胃經 14%
肝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楝實膏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 疏肝理氣驅蟲止痛 的功效。

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 行氣止痛 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疝氣等症狀。同時,川楝子還有 殺蟲 的功效,能驅除腸道寄生蟲,治療蛔蟲病、蟯蟲病等。

因此,楝實膏中加入川楝子,可發揮其 疏肝理氣驅蟲止痛 的功效,治療肝氣鬱結、蟲積腹痛等病症。

楝實膏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槐角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楝實、黃柏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輔助止血,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痔瘡出血等症。

2. 促進排泄,緩解便祕:槐角能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緩解便祕。楝實膏常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便祕,加入槐角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楝實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疹痘穴後」,即小兒痘疹(如天花、水痘等)癒後遺留的瘢痕。古人觀察到痘疹癒後皮膚易留凹痕或色素沉澱,故用此方外塗以「滅瘢痕」,促進皮膚修復,使瘢痕淡化或平整。

二、組成與功效邏輯推理

  1. 楝實(川楝子)

    • 性味苦寒,入肝、小腸經,傳統用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此方取其「去核炒用」,減低苦寒之性,並藉其行氣活血之效,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改善瘢痕僵硬。
    • 現代研究顯示,川楝子含揮發油及三萜類成分,可能具抗炎、抑制纖維增生作用。
  2. 槐子

    •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 外用時,其涼血解毒特性可減輕痘疹熱毒殘留,抑制瘢痕紅腫;所含蘆丁等成分或能促進微循環,輔助皮膚修復。
  3. 狗脂與鵝脂

    • 二者均為動物性脂肪,古人視為「潤燥生肌」要藥。油脂能滋養乾燥瘢痕,軟化角质,促進藥物滲透。
    • 狗脂性溫,具活血生肌之效;鵝脂性平,潤滑性強,合用以調和藥性,增強修復作用。
  4. 配伍與製法原理

    • 楝實、槐子以文武火煎煮,取其有效成分溶於油脂中,製成膏劑便於外敷。
    • 油脂作為基質,既能保護創面,又能緩解楝實、槐子的刺激性,適合小兒嬌嫩皮膚。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針對「熱毒鬱結、氣血瘀滯」所致的痘瘡瘢痕,以清熱解毒(楝實、槐子)配合潤膚活血(狗脂、鵝脂),達到:

  1. 解毒散結:清除殘留痘毒,減少局部炎症。
  2. 活血軟堅:改善瘢痕處氣血瘀滯,軟化纖維化組織。
  3. 潤膚生肌:油脂滋養受損皮膚,促進新皮生長。

此方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結合清熱、活血、潤膚三法,從多途徑改善瘢痕問題。

傳統服藥法


楝實(去核,炒)1兩,槐子1兩。
滅瘢痕。
上並拍碎,用狗脂、鵝脂各4兩,同於銅銚內,以文武火煎一二十沸,去滓,入在瓷合中,候凝。
塗瘢痕,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楝實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楝實(去核,炒)1兩,槐子1兩。 主治:滅瘢痕。主治:小兒疹痘穴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