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子方

槐子方

HUAI Z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子方中包含槐角,乃因其藥性與槐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槐角性涼,味苦甘,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降壓利尿之效。而槐子則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擅長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兩者皆能清熱涼血,止血降壓,但槐角更偏重於清熱瀉火,槐子則更擅長涼血止血。因此,槐子方中同時使用槐角和槐子,可發揮協同作用,提升治療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子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載主治為「疳濕」,屬中醫古代病證範疇。「疳濕」一詞多見於隋唐以前醫籍,指小兒疳證兼夾濕邪為患,或因脾胃虛弱、濕熱蟲積所致,臨床可見腹脹泄瀉、消瘦膚黃、眼瞼糜爛等症狀,亦可能伴隨視物模糊(濕濁上蒙清竅)。方中強調「明目」,推測其適用於疳濕日久、肝脾不和而影響眼目的證型,符合「疳積上目」之病理演變。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烏牛膽(性味苦寒)

    • 傳統功效:清肝明目、瀉火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除心腹熱渴,治小兒驚癇」,並外用治目赤腫痛。其性寒能清濕熱,苦味可燥濕殺蟲,契合疳濕之濕熱病機。
    • 釀製意義:牛膽汁為動物膽汁,古人認為其具「引藥入肝」之效,可增強槐子清肝明目作用,同時膽汁的溶脂特性或有助槐子有效成分釋出。
  2. 槐子(即槐角,性寒味苦)

    • 傳統功效:清肝瀉火、涼血止血,《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五內邪熱,明目益氣」。槐子富含蘆丁等成分,能改善微循環,古代用於肝熱目赤或血熱妄行證。
    • 配伍邏輯:與烏牛膽配伍,二者均歸肝經,寒性協同可清肝經濕熱,苦味相須能燥濕殺蟲,針對疳濕之濕熱蘊結、肝脾功能失調,尤其對兼見眼目昏矇者更宜。

方劑設計原理

此方以「肝-脾-眼」為調治軸線:

  • 清肝瀉濕:烏牛膽與槐子寒苦相合,清瀉肝膽濕熱,切断疳濕化熱之源。
  • 健脾間接治疳:膽汁苦寒降瀉,可通利腸腑,間接助脾胃運化濕濁,符合「疳證以脾為本」之治則。
  • 專攻明目:肝開竅於目,二藥協同清肝經鬱火,改善濕熱上攻所致的視物不清,體現「治病求本」思路。

可能應用延伸

從藥物性味與歸經推測,除主治疳濕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成人肝經濕熱導致的目赤澀痛(類似現代結膜炎)。
  • 濕熱下注之痔瘡腫痛(槐角本為痔疾要藥)。

此方為古代簡效配伍,體現「濕去熱清則疳自除」的治療邏輯,然其具體製法(如釀製比例、服用劑量)需參考古籍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烏牛膽、槐子。
明目。
以烏牛膽釀槐子。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槐子方,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本草》。 組成:烏牛膽、槐子。 主治:明目。主治:疳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