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圈疔方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槐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疔瘡腫痛,因熱毒壅盛所致,槐角能清熱解毒,消散腫毒,緩解疼痛。
二、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槐角亦有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瘀血消散,有助於消腫止痛。此外,槐角可散結消腫,對於疔瘡引起的局部硬結,亦具有一定療效。
總之,槐角在圈疔方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散結消腫,對於疔瘡腫痛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圈疔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癤腫、膿腫等疾病。方中包含石灰,這是由於石灰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消腫的功效。石灰的化學成分能夠促進組織的代謝,增強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排毒,對於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腫,能有效減輕炎症反應。此外,石灰還能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在中醫理論中,圈疔方的組成注重的是協同作用,石灰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夠提升整體療效。例如,石灰與某些草藥的配合,能進一步加強消腫和止痛的效果。這種獨特的組合使得圈疔方在治療膿腫等皮膚病時,能夠達到較好的療效。由此可見,石灰在圈疔方中所起的作用,不僅是單一成分的貢獻,更是中醫整體觀念體現的具體表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圈疔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圈疔方」主治疔瘡初起呈水泡狀者。疔瘡為熱毒蘊結皮膚所致,初期局部紅腫熱痛,繼而化膿潰破。此方通過外敷「圈圍」病灶,引導毒邪由原發破口排出,避免毒散內攻,符合中醫「截毒」「圍藥」之治法。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槐子(炒黃)
- 性味苦寒,入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涼血、瀉火解毒。
- 炒黃後緩其寒性,增其收斂之效,助於局部消腫定痛。
- 現代推測:含鞣質、黃酮類成分,可能具抗菌、抗炎作用,抑制病灶擴散。
陳石灰(末)
- 性辛溫而燥,外用能燥濕殺蟲、止血定痛,古方常用於瘡瘍潰爛。
- 其強鹼性可腐蝕疔瘡表面,促使膿毒外泄;同時收斂瘡口,防止毒邪內陷。
- 現代推測:氫氧化鈣成分或可改變局部pH值,抑制細菌生長。
雞子清調和
- 雞子清性甘微寒,能清熱解毒、潤燥黏合,作為賦形劑使藥粉貼附患處。
- 其黏性形成物理屏障,隔絕外邪,並緩衝石灰的刺激性。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 清熱截毒:槐子清解熱毒,石灰燥濕殺菌,二者協力抑制局部熱毒蔓延。
- 引流排膿:石灰腐蝕疔頂,破潰排膿;雞子清滋潤防乾枯,使膿液順利外泄。
- 圍藥防變:「圈至破處」的用法,體現中醫「圍箍」療法,集中藥力於患處,避免毒散走黃(敗血症)。
此方簡潔針對疔瘡初期的「熱毒壅滯」病機,體現「外治法」以局部調控為核心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槐子(炒黃)、陳石灰(末)。
用雞子清調。圈至破處,令毒仍從舊口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圈疔方, 出處:《理瀹》。 組成:槐子(炒黃)、陳石灰(末)。 主治:疔初起水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