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清臟湯

YI QI QING Z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8%
膽經 7%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腎經 1%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等功效。方中加入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為清熱解毒之劑提供充足的能量。
  2. 扶正祛邪: 人參既能補益正氣,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清除體內病邪,促進機體康復。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旨在補益心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2.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氣血不足、瘀血阻滯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方中因病症涉及熱毒蘊結、濕熱內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黃芩能清熱瀉火,抑制熱毒的蔓延,並燥濕化痰,去除濕熱,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恢復臟腑功能的效果。

此外,黃芩亦能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症狀也具一定療效。其加入益氣清臟湯,有助於整體改善病症,達到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的治療目的。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益氣清臟湯多用於熱病後期,或因熱邪傷津導致氣陰兩虛、臟腑功能失調等症狀。黃連的清熱瀉火之性,可以消除體內餘熱,恢復臟腑功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益氣清臟的效果。
  2. 抑制菌毒: 黃連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病菌的滋生,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臟腑功能恢復,達到清熱解毒、益氣固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黃連在益氣清臟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抑制菌毒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臟腑功能,達到益氣清臟的效果。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其能清熱瀉火,抑制燥熱對臟腑的損傷,同時滋養陰液,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目的。
  2. 配伍功效:生地黃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配伍,能夠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例如,生地黃與黃芪、人參等益氣藥物相配,能更好地平衡陰陽,既能益氣補虛,又能滋陰清熱,使整體功效更佳。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結於血分而引發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面赤、舌紅等。
  2. 調和營血: 赤芍入血分,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運行通暢,同時又能滋養營血,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這與益氣清臟湯補氣養血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角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功效。其能有效改善由熱毒蘊結引起的出血、腫痛等症狀,例如血熱妄行導致的鼻衄、齒齦出血、便血等。
  2. 疏肝利膽,降脂降壓:槐角亦有疏肝利膽、降脂降壓的作用,可緩解肝膽鬱熱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等不適。其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等現代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益氣清臟湯中加入槐角,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疏肝利膽、降脂降壓等多重功效,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狀,如胸悶、腹痛等。
  2. 升陽舉陷,提振精神: 川芎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提升人體陽氣,振奮精神,改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益氣清臟湯以益氣為主,加入川芎可以提升方劑整體的功效,增強其益氣補虛的作用。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透邪外出: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邪外出之功效。方中因病邪阻於肌表,或鬱於臟腑,升麻可助其他藥物驅散病邪,使邪氣透出體表,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2. 升提陽氣,扶正祛邪: 升麻亦具有升陽之效,可提振患者的陽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進而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病邪,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總之,益氣清臟湯中加入升麻,既可疏散風熱,又可升提陽氣,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痰,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功,能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滯、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腹脹、胸悶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瀉火,通腑排毒: 枳殼亦有清熱瀉火、通腑排毒之效。在益氣清臟湯中,可與其他藥物配合,清熱解毒,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體內積聚的毒素,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枳殼在益氣清臟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發熱、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以及內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均有較好的療效。
  2. 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秦艽還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對於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秦艽在益氣清臟湯中,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以疏肝理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益氣清臟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為益氣之要藥。
  2. 清熱解毒: 白朮還具有一定清熱解毒之功效,可協助清熱解毒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積熱,達到清臟的目的。同時,白朮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更能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益氣清臟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益氣清臟湯常用於脾虛濕盛、氣虛濕阻之證,茯苓有助於健脾祛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提高機體免疫力。
  2.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益氣清臟湯常用於心脾兩虛、心神不寧者,茯苓能助益心脾,安定心神,使心氣平和,改善精神狀態。

益氣清臟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益氣清臟湯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患者的不適。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能增強黃芪補氣的效果,使補氣力量更強。此外,甘草還能減輕其他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因此,益氣清臟湯中加入甘草,能有效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保障患者安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氣清臟湯」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主治功效:

痔漏是指肛門周圍的腫塊,通常伴有疼痛、出血、瘙癢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益氣清臟湯」具有清熱瀉火、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適用於痔漏患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人參、當歸、條芩、黃連、生地、赤芍藥、槐角、川芎、升麻、枳殼、秦艽、白朮、茯苓、甘草。
水2鐘,加生薑1片,燈心20根,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益氣補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適用於氣血不足、熱毒內蘊所致的痔漏。但孕婦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清臟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人參、當歸、條芩、黃連、生地、赤芍藥、槐角、川芎、升麻、枳殼、秦艽、白朮、茯苓、甘草。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