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血丸

清血丸

QING XU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肺經 22%
大腸經 22%
心經 11%
胃經 11%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血丸中加入槐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角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所含的芸香苷、蘆丁等成分,可以加強血管壁的強度,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效地控制出血,並減輕炎症反應。

此外,槐角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尿血等,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清血丸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瘡瘍、濕疹等。
  2. 活血通絡:荊芥亦有活血通絡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瘀滯,有助於清除血液中的雜質,達到清血的效果。

因此,荊芥在清血丸中發揮著疏風清熱、解毒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清血的目的。

清血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止血生肌: 側柏葉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癢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破損、出血等症狀,能起到止血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清血丸中加入側柏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幫助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血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清血丸主治「小兒血痢」,即小兒因濕熱或風邪侵襲腸道,導致痢疾下血、腹痛、便中夾雜血絲或膿血之證。此方針對血分濕熱、腸絡受損而設,具有清熱涼血、疏風理氣、止血止痢之效。


二、組成藥材之邏輯推理

1. 槐花

  • 性味歸經: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 主要功效:涼血止血,尤善清泄大腸濕熱。
  • 作用機理:槐花所含蘆丁等成分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腸道出血;其寒性可清熱,直接針對血痢之熱毒。

2. 荊芥穗

  •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肝經。
  • 主要功效:疏風解表、理血止血。
  • 作用機理:荊芥穗輕揚升散,能宣通腸道氣機,其炒炭後(本方或含此用法)增強止血之效,並防風邪內陷加重下血。

3. 枳殼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 主要功效:行氣寬中,消積導滯。
  • 作用機理:通過理氣緩解腹痛,改善腸道氣機壅滯,輔助濕熱邪氣排出,所謂「氣行則血行,氣順則血止」。

4. 側柏葉

  •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入肺、肝、大腸經。
  • 主要功效:涼血止血,兼能收斂。
  • 作用機理:與槐花協同增強清熱止血之效,針對血痢之血熱妄行;其收澀性有助減少腸道滲血。

三、方劑配伍與治療原理

組方邏輯

  1. 清熱涼血為主:槐花、側柏葉直清血分濕熱,止血而不留瘀。
  2. 調氣疏風為輔:荊芥穗宣散風邪(「風能勝濕」),枳殼理氣導滯,兩者助濕熱從氣分化解。
  3. 標本兼顧:止血治標(槐、柏),調氣治本(荊、枳),防止血止而氣滯。

送服藥引之義

  • 車前草煎湯:清熱利濕,導邪從小便出,減輕腸道濕熱負擔。
  • 炒陳皮煎湯:健脾燥濕,行氣和胃,防寒涼藥傷脾,兼助枳殼理氣之功。

醋糊為丸之妙

醋味酸收,能增強止血效果(如《本草綱目》載醋「散瘀解毒,下氣消脹」),並助藥性入肝經以調血。


四、總論

此方以「清血分濕熱、調腸道氣機」為核心,針對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濕熱邪之特點,用藥輕靈且兼顧脾胃。全方涼而不凝(荊芥、枳殼防過寒滯氣)、止而不滯(醋與車前草通利並行),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治痢思維。

傳統服藥法


槐花、荊芥穗、枳殼、側柏葉。
上為末,醋糊為丸。
以車前草兼炒陳皮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血丸, 出處:《證治寶鑑》卷八。 組成:槐花、荊芥穗、枳殼、側柏葉。 主治:痢疾下純鮮血者。

清血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四八引《幼科全書》。 組成:槐子(炒)、荊芥穗(煨)、側柏葉(炒)。 主治:小兒血痢。

清血丸, 出處:《幼科指南》卷上。 組成:槐花(炒)5分,荊芥穗(炒)5分,側柏葉(炒)5分,黃連、枳殼。 主治:小兒痢下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