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槐角丸

冬青槐角丸

DONG QING HUAI J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19%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9%
脾經 9%
膽經 4%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冬青槐角丸方劑中包含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槐角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痢、痔瘡出血、目赤腫痛等症。

2. 協同作用: 冬青槐角丸中包含冬青、地榆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槐角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冬青槐角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冬青槐角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熱毒引起的症狀。
  2. 滋陰降火: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冬青槐角丸部分組成具有較強的燥熱性,而生地黃能滋陰降火,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冬青槐角丸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熱,清熱解表。槐角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荊芥具有活血通絡之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槐角則具有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二者協同,可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冬青槐角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

冬青槐角丸的組成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為主,而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的功效。

黃連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減少毒素的產生,同時可清熱瀉火,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因此,黃連在冬青槐角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

冬青槐角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補益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冬青槐角丸以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為主,而當歸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炎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冬青槐角丸中其他藥材如冬青、槐角等多屬寒涼之性,而當歸性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同時,當歸還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冬青槐角丸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

側柏葉性寒,味苦澀,入肺、肝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冬青槐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側柏葉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病情,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冬青槐角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痔漏」,即痔瘡(內痔、外痔)及肛漏(肛門瘻管)。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濕熱下注、血熱瘀滯或風燥迫血所致,常見症狀如肛門腫痛、出血、脫肛或分泌物滲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冬青子(炒)

    • 性味苦澀平,歸肝、腎經。
    •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痔瘡出血及濕熱瘡瘍。
    • 此處炒用增強收澀止血之效。
  2. 槐角子(炒)

    • 性味苦寒,歸大腸、肝經。
    • 為治痔要藥,能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擅長緩解痔瘡腫痛及便血。
    • 炒用緩其寒性,兼顧止血而不傷正。
  3. 懷生地(酒洗)

    • 性甘寒,歸心、肝、腎經。
    • 滋陰涼血,輔助槐角、冬青子清熱,同時防止苦燥藥物傷陰。
    • 酒洗增強其活血散瘀之性,兼顧痔瘡局部血瘀。
  4. 荊芥穗(炒黑)

    • 性辛微溫,炒黑後(荊芥炭)偏於止血。
    • 既能散風(風熱下迫肛門),又能收斂創面,促進痔瘡出血癒合。
  5. 川黃連(炒黑)

    • 性苦寒,歸心、胃、大腸經。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接針對痔瘡濕熱根源。
    • 炒黑減其苦寒之性,側重止血斂瘡。
  6. 川歸身(酒洗)

    • 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補血活血,調和諸藥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傷正。
    • 酒洗增強活血作用,改善局部瘀滯。
  7. 側柏葉(茶水煮)

    • 性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 涼血止血,茶水煮增強其清熱收澀之效,協同他藥治痔瘡出血。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涼血為主:槐角、冬青子、黃連清大腸濕熱,生地滋陰輔助。
  • 止血為標:荊芥炭、側柏葉、炒黑黃連直接收斂止血。
  • 兼顧調血:當歸活血防瘀滯,生地養陰防燥傷。
  • 製法強化藥性:炒黑、酒洗、茶水煮等炮製法,使藥物更貼合痔漏病機。

四、治療原理

本方從「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活血散瘀」三方面著手:

  1. 祛除濕熱:濕熱為痔漏主因,黃連、槐角清瀉大腸火毒。
  2. 止血斂瘡:炒黑藥材(荊芥、黃連)及側柏葉快速止血,促進黏膜修復。
  3. 調和氣血:當歸、生地防止血虛或瘀滯,標本兼顧。

五、適用證型

  • 濕熱下注型痔瘡:肛門灼痛、出血色鮮紅、大便黏滯。
  • 風熱迫血型痔血:出血量多、伴肛門瘙癢或脫垂。
  • 慢性痔漏兼血虛:反覆發作,面色萎黃,出血日久。

此方配伍嚴謹,從病因到症狀全面兼顧,體現中醫「清熱不傷正,止血不留瘀」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冬青子(炒)2兩,槐角子(炒)2兩,懷生地(酒洗)2兩,荊芥穗(炒黑)2兩,川黃連(炒黑)1兩,川歸身(酒洗)1兩,側柏葉(用茶水煮)1兩。
上為末,米糊加醋少許為丸。
每次空心滾水吞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同名稱方劑


冬青槐角丸,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組成:冬青子(炒)2兩,槐角子(炒)2兩,懷生地(酒洗)2兩,荊芥穗(炒黑)2兩,川黃連(炒黑)1兩,川歸身(酒洗)1兩,側柏葉(用茶水煮)1兩。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