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蒲藕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蒲藕丸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生地黃可有效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入血分,能滋陰潤燥,改善因血熱燥熱所致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蒲藕丸中也含有其他滋陰潤燥的藥材,如生地黃與其共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
蒲藕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蒲藕丸常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各種症狀,而當歸的加入可起到補血益氣的作用,改善血虛所致的臉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
- 活血化瘀:當歸不僅補血,更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蒲藕丸中可能存在一些瘀血阻滯的情況,當歸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使藥效更佳。
蒲藕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膽經。其苦寒之性,能清泄心火、胃火,對於因心火亢盛或胃火熾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黃連也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內蘊所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病症,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蒲藕丸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蒲藕丸方中加入石菖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鬱的功效。蒲藕丸主治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石菖蒲可通過開竅醒神的作用,改善患者神志狀態,提高藥效。
- 化濕健脾: 石菖蒲還具有化濕健脾的功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濁內阻,進一步促進患者神志恢復。蒲藕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化濕藥物,石菖蒲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提高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藕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便下血無時,久不癒者」,意指長期、反覆發作的便血症狀,無明顯誘因或規律,且遷延難癒。古代醫家認為,此類下血多與「陰血虧虛」兼「濕熱蘊結」或「血分伏熱」相關,病機可能涉及腸道絡脈損傷、血不歸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熟乾地黃(1兩)
- 補腎滋陰、養血填精,針對「久病陰血耗傷」之本。地黃甘潤,能濡潤腸道、固攝血脈,改善因陰虛內熱導致的血不循經。
當歸(去蘆,半兩)
- 補血活血,與地黃協同增強養血之功,兼能潤腸通便。其「和血」特性可調節腸道局部血行,促進損傷修復。
黃連(去須,半兩)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指腸道濕熱或血分伏熱。黃連苦寒,能涼血止血,並抑制濕熱灼傷腸絡,從「標」緩解出血。
石菖蒲(半兩)
- 化濕醒脾、開竅通絡,助黃連分解濕濁,兼能宣通氣機,防止地黃、當歸滋膩礙胃。其芳香之性可升清降濁,改善腸道氣滯濕阻。
藕節汁、蜂蜜為丸
- 藕節:生用有止血散瘀之效,取汁既能涼血止血,又避免過於收澀留瘀。
- 蜂蜜:潤腸通便、緩和藥性,防止黃連苦寒傷陰,兼能調和諸藥。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地黃、當歸補陰養血治本,黃連、菖蒲清熱化濕治標,契合「久痢陰傷夾濕熱」之複雜病機。
- 動靜結合:當歸活血、藕節散瘀,避免純止斂而致瘀;黃連清熱佐以菖蒲醒脾,防苦寒冰伏氣機。
- 因地製宜:借藕節汁之「止血不留瘀」特性,針對腸道出血的病理特點,體現「取象比類」思維。
推論適用證型
此方可能對應「陰虛濕熱型」便血,症見:
- 血色鮮紅或暗紅,量多或滴瀝不盡
- 伴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膩
- 日久形瘦乏力,脈細數或濡數
古籍強調「久不癒」,提示需長期調理,方中養血與清熱並進,符合慢性病需「緩圖」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當歸(去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石菖蒲半兩。
上為細末,生藕節取汁,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50丸,食前米飲熟水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蒲藕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熟乾地黃1兩,當歸(去蘆)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石菖蒲半兩。 主治:大便下血無時,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