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清胃散主要功用是「清胃涼血」,是治療「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劑,出自於《脾胃論》中提到,此方證病機為「陽明經中熱盛」。
主治症狀是: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牙齒喜歡冷怕熱、牙齦出血、牙齦紅腫潰爛、口唇舌頰腮腫痛、口臭、口舌潰爛,舌紅苔黃,脈滑數。
本方證是由胃有積熱,循著胃經上攻頭面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足陽明胃經循著鼻進入牙齒上半部,手陽明大腸經上項貫頰進入牙齒下半部。
胃中熱盛,循著陽明經上攻,所以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唇舌腮頰腫痛,胃熱上衝則口氣熱臭。

手陽明大腸經上面頰與下齒,胃熱則大腸亦熱,腸熱循經發病,則下齒亦痛。牙齒因為火熱而疼痛,遇到冷時疼痛就會減緩,遇到熱時疼痛加劇。
足陽明胃經循髮際上額顱,所以牙痛而延及額顱面頰發熱,牙痛牽引頭痛。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傷及血絡,血絡受傷,故所以牙齦出血,甚則牙齦潰爛。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都是胃熱津傷之症狀。
本方為胃火牙痛而設,故用黃連為主藥,因其味苦性寒,直清胃腑之火氣。升麻與黃連相配,除了可以引藥上行之外,升而能散,可宜達鬱遏之火,有「火鬱發之」之意。
關於黃連的用量,普遍認為夏季可以加倍,因為夏季火熱更為嚴重。
《藥性論》提到升麻「能治口齒風匿腫疼,牙根浮爛惡臭」,升麻與黃連相配,二藥清上徹下,使上炎之火得散,內鬱之熱得降,熱毒盡解而牙痛可止。
胃熱容易傷陰血,所以運用「生地黃」涼血滋陰,牡丹皮涼血清熱。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功。
木方的配伍特點是以苦寒清胃為主,輔以升陽散火,如此苦寒得升散而不過於寒涼,升散而不助熱,又輔以涼血滋陰,且涼血又助消胃之功。配伍之妙,堪為典範。
現代臨床常運用於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傳統服藥法
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盛已侵及血分,進而耗傷陰血,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 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於是循經外發諸症,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凡屬風火牙痛或腎虛火炎所致的牙齦腫痛出血者,不宜使用本方。
清胃散的經絡型態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散,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防風、黃芩、天花粉、厚朴(薑制)、石膏(制)、枳殼、黃連、陳皮、甘草。 主治:小兒舒舌、弄舌。
清胃散, 出處:《喉症指南》卷四。 組成:石膏4錢(煅),生地3錢,黃連2錢,連翹2錢,丹皮2錢,升麻8分。 主治:陽明實火,牙痛,口瘡。
清胃散,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人中白3錢,青黛1錢半,白芷1錢半,杭芍1錢半,生石膏2錢,冰片1錢,牛黃5分,麝香1分。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口糜。
清胃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三。 組成:薑黃、白芷、細辛、川芎各等分。 主治:骨槽風初起。乃手少陽三焦,足陽明胃二經風火,起於耳前,連及腮頰筋骨隱痛,腫硬難消,熱不盛者。
清胃散,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石膏2錢,半夏2錢,茯苓3錢,桂枝3分,麥冬3錢,陳皮1錢,葛根1錢。 主治:春溫。春月傷風,發寒發熱,口苦,兩脅脹滿,或吞酸吐酸。
清胃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八。 組成:車前子1錢,石膏1錢,大黃1錢,柴胡1錢,桔梗1錢,黑參1錢,黃芩1錢,防風1錢。 主治:小兒生贅。固脾胃積熱上壅,贅生眼胞之內,初起如麻子,久則漸長如豆,隱摩瞳仁,赤澀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