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清胃湯

JIA WEI QING WEI TANG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9%
肝經 15%
腎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7%
膽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小兒胃熱生痰,咳逆羸瘦。

傳統服藥法

升麻、黃連、丹皮、生地、當歸、甘草、桔梗、牛蒡、荊芥、元參。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疥癬麻疹暴食症咳嗽口臭身體消瘦多痰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清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川連、升麻、丹皮、山梔、甘草、乾葛。 主治:中消。

加味清胃湯, 出處:《幼科釋謎》卷六。 組成:升麻、當歸、黃連、丹皮、生地黃、茯苓、陳皮。 主治:小兒胃熱生痰,咳逆羸瘦。

加味清胃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升麻、黃連、丹皮、生地、當歸、甘草、桔梗、牛蒡、荊芥、元參。 主治:疹後牙疳紅腫者。

加味清胃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升麻、川連、甘草、葛根、石膏、桑白皮、枳殼、地骨皮。 主治:膏粱積熱,土中之火刑金,致內傷腋痛。

加味清胃湯, 出處:《育嬰秘訣》卷三。 組成:黃連、當歸、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白芷梢各等分,細辛減半。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初作口氣,次第齒黑,盛則斷爛,熱血迸出,甚者齒皆脫落,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瀉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清胃散

相似度 83%

清中散

相似度 71%

升麻清胃散

相似度 71%

乾葛清胃散

相似度 66%

清胃解毒湯

相似度 66%

清玉散

相似度 63%

清氣養榮湯

相似度 62%

升麻清胃湯

相似度 61%

升連清胃飲

相似度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