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榼藤散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軟堅散結: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的功效。方中加入鱉甲,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滋陰清熱,軟化硬結,改善因肝腎陰虛、火熱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咽喉腫痛、瘰癧結核等。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鱉甲亦具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這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腫痛、經絡阻滯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榼藤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榼藤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所造成的瘀血阻滯,減輕疼痛。
- 補血益氣,促進癒合: 跌打損傷常伴有氣血虧虛,影響傷口癒合。當歸能補血益氣,促進血液循環,為傷口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助於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因此,榼藤散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有效消腫止痛,還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榼藤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榼藤散主治瘡瘍久不收口,或因氣虛導致潰瘍難以癒合。黃耆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 配合藥性: 榼藤散中包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赤芍等。黃耆補氣而不燥,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還能協調各藥物的功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全面。
榼藤散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能清瀉腸胃熱毒,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榼藤散主要用於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病症,槐角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止血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同治療的作用。
榼藤散中包含大黃,主要源於其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瀉下通便: 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對於因熱毒壅滯腸道所致的便祕、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清熱解毒: 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炎症、瘡瘍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榼藤散中加入大黃,可起到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榼藤散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露蜂房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榼藤散主治風熱犯肺,症見咳嗽、胸痛、痰黃稠等,露蜂房可協同其他藥材清熱解毒,緩解肺熱症狀。
二、消腫止痛:露蜂房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榼藤散中加入露蜂房,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消散痰液,緩解胸痛症狀。
榼藤散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蛇蛻能治療因風邪入侵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與榼藤散治療風寒濕痹、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相契合。
- 活血通絡: 蛇蛻還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絡疏通。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經絡不通,痺痛麻木等症狀,蛇蛻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蛇蛻在榼藤散中起到祛風止痙、活血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等症狀。
榼藤散中包含藁本,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痛、解痙的功效。
藁本性溫,味辛,入肝經,善於疏散風邪,止痛止痙,尤其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頭風、肢體麻木、筋骨疼痛有顯著療效。榼藤散主治風寒濕痺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等症,而藁本的祛風止痛、解痙作用,正好可以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效果。
榼藤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榼藤散主治風寒濕痺,而桂枝的溫經散寒之性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配合榼藤,協同作用:榼藤性平,具有祛風濕、舒筋活絡的功效。桂枝的溫經散寒之性可以促進榼藤的藥效發揮,使其更好地發揮祛風濕、舒筋活絡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效果。
總之,桂枝的加入是為了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與榼藤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榼藤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瘡下血不止,生瘡腫痛」,針對痔瘡急性發作期的兩大核心症狀:
- 熱迫血行:痔瘡出血色鮮紅、量多(「下血不止」),反映腸道血熱妄行或氣虛失攝。
- 濕熱瘀阻:局部腫痛生瘡,乃濕熱下注、氣血壅滯所致,甚或化腐成膿。
全方以 斂血消腫、清熱散結 為主軸,兼顧 補氣托毒,契合痔瘡「本虛標實」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攻血熱與出血:
- 榼藤子:苦涼,專入大腸經,《本草拾遺》載其「主痔血」,直接收斂止血。
- 槐子:涼血止血,清大腸火,與榼藤子協同控制出血。
- 川大黃:瀉下通腑,導熱毒從大便出,釜底抽薪以減輕肛門瘀熱。
消腫散結:
- 鱉甲:軟堅散結,針對痔核腫硬;醋炙增強化瘀之力。
- 露蜂房、蛇蛻皮:祛風攻毒,消痔瘡腐肉膿腫,蟲類藥善走竄,能透絡除頑瘡。
- 豬後懸蹄甲(古方常用):《本草綱目》謂其「治痔瘻」,燒炙後收斂瘡口。
補托與調氣:
- 黃耆、當歸:補氣生血,扶助正氣以托毒外出,防祛邪傷正。
- 桂心:辛溫反佐,既可溫通血脈助行藥力,又防寒涼藥冰伏濕邪。
- 藁本:升散風濕,引藥上行直達肛門病所(「高者陷之,下者舉之」)。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大黃瀉實、黃耆補虛,適合痔瘡日久氣血耗傷者。
- 內外合治:內服散劑調理全身,結合蟲類藥局部攻毒,形成「整體—局部」雙向調節。
- 動靜結合:當歸活血防血瘀,槐子止血不留瘀,體現「止血需兼消」思路。
此方從 止血、消腫、散結、補虛 四層次著手,體現中醫「標本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榼藤子1兩(取仁),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當歸3分(銼,微炒),黃耆1兩(銼),槐子1兩(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露蜂房3分(微炒),蛇蛻皮1兩(燒灰),藁本半兩,桂心半兩,豬後懸蹄甲7枚(炙令焦黃)。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榼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榼藤子不拘多少。 主治:痔瘻久不癒。
榼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榼藤子3個(生油塗,炙熟,取肉),續斷1兩,雞冠花(炒)1兩,烏賊魚骨(去甲,炙)1兩。 主治:諸痔瘻,膿血不絕,羸瘦。
榼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榼藤子(燒存性)半兩,茺蔚子(炒)半兩,地榆1兩,白礬(燒令汁盡)1兩,臭椿根(蜜炙焦)1兩。 主治:腸風,五痔,久不癒。
榼藤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榼藤子1兩(取仁),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當歸3分(銼,微炒),黃耆1兩(銼),槐子1兩(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露蜂房3分(微炒),蛇蛻皮1兩(燒灰),藁本半兩,桂心半兩,豬後懸蹄甲7枚(炙令焦黃)。 主治:痔。下血不止,生瘡腫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