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地黃散

SHENG MA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0%
腎經 9%
胃經 7%
膽經 6%
脾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地黃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在於升麻的藥性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解表散熱、升陽舉陷之效。其解表散熱作用可以祛除外邪,並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升麻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提振氣血,與地黃的滋陰養血功效相得益彰,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升麻在升麻地黃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整體療效。

升麻地黃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升麻地黃散主治溫熱病證,症見發熱、口渴、心煩、脈數等,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熱邪壅盛之症。

2. 滋陰降火: 生地黃有滋陰降火之效,能補虛損,益精血,降虛火。升麻地黃散中,升麻性微溫,能疏散風邪,生地黃則可防止升麻過於燥熱,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為協調。

升麻地黃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升麻地黃散主治溫熱病,症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脈數等,地骨皮可清熱解毒,降溫解表,與升麻、生地黃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涼血作用。
  2. 滋陰生津: 地骨皮兼具滋陰生津之效,可緩解溫熱病引起的津液不足、口渴、咽乾等症狀。升麻地黃散中加入地骨皮,可增強滋陰生津之效,使清熱涼血之效更加完善。

升麻地黃散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藥性與升麻地黃散中其他藥物如升麻、生地黃等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效更易於發揮。

此外,大青鹽還能抑制細菌生長,緩解炎症,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病情。

升麻地黃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升麻清熱解表,促進體內熱邪排出。

2.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同時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風熱侵襲所致的頭昏腦脹、肢體疼痛等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升升麻地黃散的清熱解表功效,更能增強其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作用,全面提升療效。

升麻地黃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邪毒侵襲所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此方中包含了多種草藥,其中皂莢為重要成分之一。皂莢,又稱皂角,性味辛、鹹、溫,歸肺經和大腸經,在本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散風除濕、開竅通便之效。由於風熱之邪常夾帶濕氣,易使病勢纏綿難愈,而皂莢能有效地驅散風濕,對於改善由風熱引起的咽喉不適有良好的輔助作用。此外,皂莢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加速病灶的恢復。在升麻地黃散中,皂莢與升麻、生地黃等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潤燥止痛的作用,是此方不可或缺的一環。

升麻地黃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經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方中升麻、柴胡等藥材疏散風邪,但容易耗氣傷陰,而細辛溫陽散寒,可以防止藥性過於寒涼,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使風邪更易散出。

2. 輔助升麻柴胡解表: 升麻柴胡為本方主藥,善於疏散風邪,但對於寒邪較重者,效果可能不足。細辛加入後,可增強升麻柴胡的解表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升麻地黃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熱所致之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齒衄等。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槐角。槐角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在中醫學中具有清熱涼血、止血以及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之所以加入槐角,是因為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因血熱妄行而引起的出血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槐角還可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共同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在升麻地黃散中,升麻與地黃分別具有升提清陽和滋陰涼血的作用,配合槐角等其他藥物,整體方劑既可提升人體正氣,又能有效控制和預防出血現象,適合用於治療由血熱所導致的各類症狀。由於槐角本身性質平和,不會造成身體過度寒涼,因此在該方劑中的應用十分恰當。

主治功效


升麻地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升麻地黃散,其組方源於《是齋百一選方》及《雞峰普濟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之證。此方雖為外用,但其藥理作用卻能深刻體現中醫「內外同治」的理念。

治療原理分析:

  1. 風熱上擾,經脈壅滯: 古文描述的「風氣上攻」可理解為風熱邪氣循經上擾,侵襲頭面及口腔。牙齒、牙齦,乃至面頰,皆為經絡所過之處,邪氣侵襲導致經脈氣血運行受阻,壅滯不通,故見牙齒疼痛、牙齦腫脹、連及腮頰的緊急症狀。
  2. 清熱解毒,疏散風邪: 方中升麻,雖有解表透疹之功,但在此主要取其疏散風熱之效,引領藥力上行,將風熱邪氣從上散開;生地黃則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清除血分之熱,防止熱邪傷陰,並能緩解熱毒壅滯造成的腫痛;地骨皮同樣具清熱涼血之效,並能利尿,助邪外出;青鹽則能清熱解毒,殺菌消腫,直接作用於病所,加強清熱消腫之力。
  3. 活血止痛,化瘀通絡: 川芎性辛溫,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減輕經脈壅滯帶來的疼痛,使氣血暢通,則腫痛自消。
  4. 化痰散結,通便排毒: 皂莢雖有祛痰止咳之功,在此主要取其通便排毒之效,可將體內積聚的熱毒從下排出,助邪外出;細辛溫通經絡,能散寒止痛,亦有助於改善局部經脈的氣血運行。
  5. 平肝降壓,清利頭目: 槐角子具有清肝明目,降壓安神之效,亦能疏通頭部經絡,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面不適。

綜合分析:

升麻地黃散配伍精妙,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化瘀通絡之效,能有效緩解風熱上攻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齦腫脹等症狀。其中,升麻、川芎、細辛引領藥力上行,直達病所,針對「風氣上攻」而設;生地黃、地骨皮、青鹽清熱解毒,針對「齦腫連腮頰緊急」而用;皂莢、槐角子則從不同角度協助整體治療,促進邪氣排出。此方雖為外用,但其治療原理仍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從整體上考慮疾病的發生發展,体?了中醫外治法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雞峰普濟方》所引陳希夷先生揩齒烏髭藥方與本方相近,亦可見其治療思路的一致性,都強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性,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該方更注重滋腎養陰,故可烏須黑髮。

傳統服藥法


升麻半兩,地黃半兩,地骨皮半兩,青鹽半兩,川芎半兩,皂角1挺(燒灰),細辛減半,槐角子半兩(燒)。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揩擦齦上。有涎吐去,誤咽亦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地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升麻半兩,地黃半兩,地骨皮半兩,青鹽半兩,川芎半兩,皂角1挺(燒灰),細辛減半,槐角子半兩(燒)。 主治:風氣上攻,牙齒疼痛,齦腫連腮頰緊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