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枝八仙散

槐枝八仙散

HUAI ZHI BA X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肝經 23%
肺經 21%
腎經 14%
脾經 8%
膽經 4%
膀胱經 4%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枝八仙散中包含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便血等,槐枝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疏風清熱,解毒止癢:槐枝亦可疏風清熱,解毒止癢。對於因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槐枝能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槐枝在槐枝八仙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以及疏風清熱、解毒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整體功效。

槐枝八仙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寒,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尤其善於治療熱病傷陰、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槐枝則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共同作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吐血、便血等。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陰潤燥,緩解槐枝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而傷陰。

槐枝八仙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牙齦腫痛、皮膚發紅等,與槐枝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作用,可改善因陰虛火旺所致的燥熱、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助於平衡方劑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使藥效更加溫和。

在中藥方劑「槐枝八仙散」中,莽草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莽草性寒味甘,能夠散風解表、清熱解毒,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熱毒壅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莽草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槐枝八仙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溫肺止咳、通鼻竅的功效。槐枝八仙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細辛的祛風散寒作用可助槐枝等藥物疏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2. 通鼻竅: 細辛具有通鼻竅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槐枝八仙散中也常加入一些具有通鼻竅作用的藥物,如辛夷、蒼耳子等,細辛的加入可增強方劑通鼻竅的作用,改善患者鼻部症狀。

槐枝八仙散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槐枝八仙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大青鹽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 引藥入血:大青鹽性鹹,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滲透,提高藥效。槐枝八仙散中其他藥材,如槐枝、金銀花等,需要配合大青鹽的引導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槐枝八仙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之力強,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腫痛。此外,乳香還能止痛,緩解疼痛症狀,與槐枝、八仙花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枝八仙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 「牙齒疼痛」,屬外治漱口方。其效重在 清熱涼血、祛風止痛、斂瘡固齒,適用於風火上炎、血熱鬱滯或齲齒引發之牙痛。方中藥物協力,以煎湯漱口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緩解局部腫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生乾地黃:滋腎陰、瀉血分伏熱,針對牙痛因陰虛火旺者。
    • 地骨皮:清虛熱,涼血除骨蒸,助地黃降火。
    • 新槐枝(東引者):取東方生發之氣,清肝膽熱,兼涼血止血,尤善治「齲齒風熱」(《本草綱目》)。
  2.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細辛:散少陰風寒,開竅止痛,為牙痛要藥。
    • 莽草(有毒,今多代以白芷):古人用之祛風殺蟲,止牙齦腫痛,《本經》謂其「治風頭癰腫」。
  3. 斂瘡固齒,防腐生肌

    • 青鹽:引藥入腎,堅固牙齒,《本草備要》載其「涼血明目,治齒齦出血」。
    • 乳香:活血定痛,生肌斂瘡,針對牙齦潰腫。
    • 梧桐律(今或用替代品):古方用之清熱解毒,治口齒爛瘡。

配伍特點

  • 內外兼治:雖為漱口外用法,然選藥兼顧標本。槐枝、地黃、地骨皮清血分熱以治本;細辛、莽草祛風開泄以治標;青鹽、乳香局部斂瘡護齒。
  • 動靜結合:清熱藥(地黃、槐枝)與辛散藥(細辛、莽草)相配,散火鬱而不涼遏;乳香活血合青鹽斂澀,調和氣血而不留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 「風火夾血熱上攻齒齦」 之機理:

  1. 以寒涼藥清解血分鬱熱,抑制腫痛之源;
  2. 以辛溫藥宣散風邪,通絡止痛;
  3. 輔以礦物藥(青鹽)與樹脂類(乳香)形成保護,減少齒齦腐蝕。古人漱口之法,使藥效短暫作用患處而避免內服毒性(如莽草),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附註
方中 莽草 今因毒性已罕用,臨床可審慎替換; 梧桐律 今多考為胡桐淚(西北所產樹脂),具清熱化痰之效,可依實際調整。

傳統服藥法


新槐枝(取東引者5握,細銼,對本人秤重)1兩半,生乾地黃1兩,地骨皮1兩,梧桐律1兩,莽草1兩,細辛(去苗)半兩,青鹽2錢半,乳香2錢半(另研)。
上除槐枝、乳香、青鹽外,同為細末,另外槐枝、乳香、青鹽攪勻停,分作八服。
每服用水3盞,煎三沸,去滓,帶熱緩緩漱之,誤咽無妨,冷即吐去。痛愈不宜再漱。
忌甘甜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枝八仙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新槐枝(取東引者5握,細銼,對本人秤重)1兩半,生乾地黃1兩,地骨皮1兩,梧桐律1兩,莽草1兩,細辛(去苗)半兩,青鹽2錢半,乳香2錢半(另研)。 主治:牙齒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