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黃耆丸

NEI BU HUANG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4%
腎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1%
膽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黃耆丸」方劑中含有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易出汗、體虛多汗等症狀,黃耆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2. 提高免疫力: 黃耆能促進免疫細胞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助於抵抗病菌入侵,預防疾病發生。

因此,內補黃耆丸以黃耆為主要藥材,旨在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內補強身的效果。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益精,助黃耆固本培元: 白蒺藜性溫,味甘,歸肝、腎經,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黃耆補氣固表之效,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補益效果。
  2. 疏肝理氣,解除黃耆補氣之弊: 黃耆補氣過度,易致氣滯血瘀,而白蒺藜善於疏肝理氣,可避免黃耆補氣之弊,使藥效更加協調,減少副作用。

內補黃耆丸中包含烏梢蛇,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內補黃耆丸多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免疫力低下等症狀,而烏梢蛇的解毒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
  2. 通絡活血:烏梢蛇具有通絡活血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配合黃芪等補氣藥材,能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抵抗力。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烏梢蛇,可起到解毒消腫、通絡活血的功效,有效提升藥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內補黃耆丸」方中加入槐角,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槐角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

此方以黃耆補氣,但若脾胃虛弱,氣虛不運,補氣過於滋膩,則易導致濕熱內蘊。槐角清熱瀉火,可降脾胃之火,避免補氣過於滋膩而生痰濕。

此外,槐角涼血止血,可輔助黃耆補氣固表,防止氣虛導致的出血症狀。因此,槐角在「內補黃耆丸」中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避免副作用產生。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氣不足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2. 促進氣血生化,增強體質:鹿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鹿茸,旨在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促進氣血生化,增強體質,以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氣、回陽救逆之功效。黃耆亦為補氣藥,但性偏溫和,與附子搭配,可增強補氣之效,更能溫補陽氣,適用於氣虛陽虛、畏寒肢冷等症。
  2. 相輔相成: 附子可溫陽助陽,防止黃耆補氣之藥性過於寒涼,避免補氣傷陽,使補氣效果更顯著。同時,附子可引導黃耆補氣之力深入腎陽,從根本上改善體虛症狀,達到溫補兼顧之效。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枳殼,看似矛盾,實則巧妙。黃耆補氣,但氣盛易滯,故需枳殼理氣行滯,以助氣血流通。

枳殼味苦酸,入肝膽經,能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且能降氣止咳。加入內補黃耆丸,可防止黃耆補氣過盛而導致氣機鬱滯,並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藥效。

此外,枳殼還能輔助黃耆健脾益氣,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更利於身體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血之效,使補益效果更佳,並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諸多病症。
  2.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黃耆性溫,偏於補氣,而當歸性溫,偏於補血。二者相配,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治療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

「內補黃耆丸」方劑中加入沉香,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以達到整體療效。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功效。其芳香之氣,可直達心肺,溫通心陽,改善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等症狀。

同時,沉香亦可溫腎助陽,配合黃耆等補氣藥物,能更好地提升整體補益效果,使補氣藥物更加容易被吸收利用。

因此,沉香的加入,不僅能改善氣虛症狀,更能增強補益效果,使「內補黃耆丸」更能有效地治療氣虛乏力等病症。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檳榔,看似與補益藥性相悖,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1. 降氣消積,助補益藥力: 檳榔味辛性溫,有降氣消積之功,能助黃芪補氣升陽之效,避免氣滯積聚,阻礙補益藥效的發揮。
  2. 引藥下行,補而不滯: 黃芪補氣力強,易致氣機上逆,檳榔能引藥下行,避免氣機上逆,使補益藥物更能深入臟腑,發揮其補益功效。

因此,檳榔的加入,並非與黃芪補益之性相悖,而是起到輔助作用,使補益功效更為完善。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燥溼健脾: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健脾、行氣消食的功效。黃芪性溫,補氣昇陽,但易於滋膩,厚朴加入可以起到燥溼健脾的作用,避免黃芪補氣過膩,使藥效更佳。
  2. 厚朴降氣化痰: 厚朴能降氣化痰,而黃芪補氣,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氣滯痰阻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補氣功效。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厚朴,既能防止黃芪過膩,又能增強補氣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內補黃耆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增強藥效,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黃耆補氣: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解表發汗的功效。與黃耆搭配,可溫陽補氣,使黃耆補氣的效果更加顯著。
  2. 和胃止嘔,緩解藥物副作用: 生薑能和胃止嘔,減輕黃耆補氣過度可能引起的頭暈、口渴等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生薑的加入,使內補黃耆丸溫補而不燥,補氣而不滯,提高了藥物療效,同時也提高了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內補黃耆丸

組成: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鹿茸: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主治功效:

腸子裡面有風,導致痔瘡疾病,排便時出血過多,身體虛弱、沒有力氣。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2.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3.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4.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5.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6.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7.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8.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的功效。

  9.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內補黃耆丸」的組成,包括了黃耆、白蒺藜、烏梢蛇、槐角、鹿茸、附子、枳殼、當歸、沉香、檳榔、厚朴、生薑等,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多種功效,可以治療腸子裡面有風,導致痔瘡疾病、排便時出血過多、身體虛弱、沒有力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銼),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槐子仁2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蝟皮1兩(炙微黃),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沈香1兩,檳榔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煎桑枝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脫、止血止痛的功效,但由於其中含有附子、烏梢蛇等有毒中藥,因此在使用時應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黃耆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黃耆2兩(銼),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槐子仁2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蝟皮1兩(炙微黃),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沉香1兩,檳榔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腸風痔疾,下血太多,虛羸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