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黃耆丸」方劑中含有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易出汗、體虛多汗等症狀,黃耆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 提高免疫力: 黃耆能促進免疫細胞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助於抵抗病菌入侵,預防疾病發生。
因此,內補黃耆丸以黃耆為主要藥材,旨在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內補強身的效果。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益精,助黃耆固本培元: 白蒺藜性溫,味甘,歸肝、腎經,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黃耆補氣固表之效,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補益效果。
- 疏肝理氣,解除黃耆補氣之弊: 黃耆補氣過度,易致氣滯血瘀,而白蒺藜善於疏肝理氣,可避免黃耆補氣之弊,使藥效更加協調,減少副作用。
內補黃耆丸中包含烏梢蛇,其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消腫: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內補黃耆丸多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免疫力低下等症狀,而烏梢蛇的解毒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
- 通絡活血:烏梢蛇具有通絡活血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配合黃芪等補氣藥材,能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抵抗力。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烏梢蛇,可起到解毒消腫、通絡活血的功效,有效提升藥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內補黃耆丸」方中加入槐角,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槐角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
此方以黃耆補氣,但若脾胃虛弱,氣虛不運,補氣過於滋膩,則易導致濕熱內蘊。槐角清熱瀉火,可降脾胃之火,避免補氣過於滋膩而生痰濕。
此外,槐角涼血止血,可輔助黃耆補氣固表,防止氣虛導致的出血症狀。因此,槐角在「內補黃耆丸」中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避免副作用產生。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精氣不足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 促進氣血生化,增強體質:鹿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鹿茸,旨在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促進氣血生化,增強體質,以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補氣: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氣、回陽救逆之功效。黃耆亦為補氣藥,但性偏溫和,與附子搭配,可增強補氣之效,更能溫補陽氣,適用於氣虛陽虛、畏寒肢冷等症。
- 相輔相成: 附子可溫陽助陽,防止黃耆補氣之藥性過於寒涼,避免補氣傷陽,使補氣效果更顯著。同時,附子可引導黃耆補氣之力深入腎陽,從根本上改善體虛症狀,達到溫補兼顧之效。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枳殼,看似矛盾,實則巧妙。黃耆補氣,但氣盛易滯,故需枳殼理氣行滯,以助氣血流通。
枳殼味苦酸,入肝膽經,能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且能降氣止咳。加入內補黃耆丸,可防止黃耆補氣過盛而導致氣機鬱滯,並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藥效。
此外,枳殼還能輔助黃耆健脾益氣,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更利於身體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與黃耆同用,可增強補氣血之效,使補益效果更佳,並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諸多病症。
-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黃耆性溫,偏於補氣,而當歸性溫,偏於補血。二者相配,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治療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
「內補黃耆丸」方劑中加入沉香,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以達到整體療效。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功效。其芳香之氣,可直達心肺,溫通心陽,改善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等症狀。
同時,沉香亦可溫腎助陽,配合黃耆等補氣藥物,能更好地提升整體補益效果,使補氣藥物更加容易被吸收利用。
因此,沉香的加入,不僅能改善氣虛症狀,更能增強補益效果,使「內補黃耆丸」更能有效地治療氣虛乏力等病症。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檳榔,看似與補益藥性相悖,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 降氣消積,助補益藥力: 檳榔味辛性溫,有降氣消積之功,能助黃芪補氣升陽之效,避免氣滯積聚,阻礙補益藥效的發揮。
- 引藥下行,補而不滯: 黃芪補氣力強,易致氣機上逆,檳榔能引藥下行,避免氣機上逆,使補益藥物更能深入臟腑,發揮其補益功效。
因此,檳榔的加入,並非與黃芪補益之性相悖,而是起到輔助作用,使補益功效更為完善。
內補黃耆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溼健脾: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健脾、行氣消食的功效。黃芪性溫,補氣昇陽,但易於滋膩,厚朴加入可以起到燥溼健脾的作用,避免黃芪補氣過膩,使藥效更佳。
- 厚朴降氣化痰: 厚朴能降氣化痰,而黃芪補氣,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氣滯痰阻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補氣功效。
因此,內補黃耆丸中加入厚朴,既能防止黃芪過膩,又能增強補氣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內補黃耆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增強藥效,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黃耆補氣: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解表發汗的功效。與黃耆搭配,可溫陽補氣,使黃耆補氣的效果更加顯著。
- 和胃止嘔,緩解藥物副作用: 生薑能和胃止嘔,減輕黃耆補氣過度可能引起的頭暈、口渴等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生薑的加入,使內補黃耆丸溫補而不燥,補氣而不滯,提高了藥物療效,同時也提高了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補黃耆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內補黃耆丸由黃耆、白蒺藜、紫梢蛇、槐角、鹿茸、附子、枳殼、當歸、沈香、檳榔、厚朴、生薑等十二味藥材組成。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太平聖惠方》的記載,內補黃耆丸主要用於治療「腸風痔疾,下血太多,虛羸無力」之症。從方劑組成及所主治病症來看,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補氣固表、升陽止血:
- 黃耆為君藥,性溫,味甘,能補氣固表,益衛升陽,主升發中氣,提舉下陷之氣。此處用以補益中氣,以止血固脫。
- 鹿茸亦為溫補之品,能補虛壯陽,強筋健骨,增強機體整體機能,輔助黃耆以補益陽氣。
- 當歸雖有活血之功,但在此亦能補血,與黃耆合用,補氣養血,以增強止血之力。
溫裡散寒、回陽救逆:
- 附子辛熱,能溫裡散寒,回陽救逆,此處用於溫陽祛寒,助陽氣升發,有助於氣血運行,從根本上解決因陽虛導致的出血不止。
- 生薑辛溫,亦有溫胃散寒之功,與附子相輔,以加強溫陽之力。
理氣消積、化濕除滿:
- 枳殼性微寒,具有行氣消積、破癥除痞之效,用於消除腸道氣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減少腹脹等不適。
- 厚朴性溫,能燥濕消痰,行氣除滿,在此可幫助消除腸道濕邪,減輕腹脹。
- 沈香性溫,能溫中降逆,行氣止痛,既能溫陽,又能行氣,促進氣機流通。
- 檳榔雖有驅蟲之效,但在此更著重其行氣止瀉之功,可助於改善腸道機能紊亂。
疏風止痛、解毒散結:
- 白蒺藜能平肝疏風,明目退翳,可疏肝解鬱,緩和因肝氣不暢導致的腸道不適。
- 紫梢蛇能祛風止痛,解毒散結,用於舒緩痔瘡引起的疼痛不適。
- 槐角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可清解腸道之熱,有助於止血,改善痔瘡。
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內補黃耆丸通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以補氣固表為基礎,溫陽散寒為輔助,佐以理氣消積、疏風止痛之品,達到止血、止痛、強身健體之目的。此方雖名「內補」,實則兼顧氣血陰陽,攻補兼施,旨在整體調節機體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腸風痔疾下血過多,導致虛羸無力的病症。此方之用藥精巧,配伍得當,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銼),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槐子仁2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蝟皮1兩(炙微黃),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沈香1兩,檳榔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煎桑枝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脫、止血止痛的功效,但由於其中含有附子、烏梢蛇等有毒中藥,因此在使用時應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黃耆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黃耆2兩(銼),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烏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槐子仁2兩(微炒),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蝟皮1兩(炙微黃),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沉香1兩,檳榔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腸風痔疾,下血太多,虛羸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