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烏玉丹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同時,乳香亦具消腫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在小烏玉丹中加入乳香,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各種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疾病。
小烏玉丹中添加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能直達心竅,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寒邪內阻,神志昏迷的症狀,麝香能迅速穿透經絡,激發人體陽氣,使神志恢復清醒。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疼痛難忍的症狀,麝香能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阻,減輕疼痛。
因此,小烏玉丹中加入麝香,旨在通過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達到治療寒邪內阻、神志昏迷、瘀血阻滯等症狀的效果。
「小烏玉丹」中加入黑芝麻,主要是因為黑芝麻具有滋補肝腎、潤腸通便的作用。黑芝麻適合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頭髮早白、脫髮等症狀,與小烏玉丹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滋補作用。
小烏玉丹方劑中,苦楝皮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減輕炎症反應,對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病等有較好的療效。
- 抗菌消炎: 苦楝皮中含有生物鹼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各種疾病。
因此,苦楝皮在小烏玉丹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小烏玉丹方劑中包含槐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槐角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齒齦出血等症狀,槐角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瀉火解毒:小烏玉丹主治癰疽瘡瘍、熱毒攻心、神昏譫語等症,槐角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小烏玉丹中包含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邪止痛:雷丸性溫,味苦,具有驅除寒濕邪氣、止痛消腫的功效。小烏玉丹主治寒邪客於少陽,症見頭痛發熱、惡寒發熱、腹痛吐瀉,雷丸在此起到溫經散寒、驅邪止痛的作用。
- 疏肝利膽:雷丸亦有疏肝利膽、消積化滯之效。小烏玉丹中常配伍柴胡、黃芩等疏肝理氣藥物,雷丸的加入可增強疏肝利膽之效,協同藥物共同改善少陽經氣鬱結的病症。
小烏玉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原因在於其涼血止血功效。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血餘炭還有活血化瘀之功,對於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小烏玉丹中加入血餘炭,有助於清熱涼血,止血化瘀,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
小烏玉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由於其 燥濕化痰 和 祛風止痙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風痰上擾所致的咳嗽、哮喘、癲癇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小烏玉丹主要用於治療寒痰阻肺、咳嗽氣喘、胸悶等症,而天南星的燥濕化痰功效,可以有效地化解寒痰,改善呼吸道症狀。此外,天南星還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風痰上擾引起的痙攣,進一步提升藥效。
小烏玉丹的組成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 通絡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小烏玉丹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胸痺、心痛、脘腹疼痛等症,穿山甲能活血化瘀,打通經絡,緩解疼痛。
- 消腫排膿: 穿山甲亦有消腫排膿之效,對於因血瘀所致的腫塊、膿腫等,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小烏玉丹中,穿山甲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消腫排膿的作用。
小烏玉丹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內蘊、脾胃不和、瀉痢不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小烏玉丹本身主治濕熱痢疾,白礬的加入有助於清熱燥濕,止瀉止痢。
-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作用,能固澀止瀉,對於腸道炎症引起的出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礬在小烏玉丹中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燥濕、止瀉止血的功效。
小烏玉丹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小烏玉丹主治風寒濕邪阻於肺,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半夏可化解痰濕,使肺氣通暢。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小烏玉丹亦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半夏可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嘔的效果。
小烏玉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在小烏玉丹中,枳殼可幫助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 行氣止痛:枳殼能促進氣血運行,暢通經絡,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小烏玉丹中加入枳殼,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烏玉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痔漏瘡」,即痔瘡合併瘻管、潰瘍久不收口之症。古稱「痔漏」多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風邪毒氣蘊結肛腸所致,常見腫痛、出血、膿液滲出等表現。本方通過活血消腫、殺蟲斂瘡、化腐生肌以收斂瘡口,緩解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乳香:活血定痛,促進瘡瘍癒合。
- 穿山甲(鹽煅):通經絡、消癰腫,擅治瘡瘍久潰。
- 亂髮(燒存性):止血化瘀,古方常用於瘡瘍收斂。
- 黃牛角:清熱涼血,輔助消腫。
2. 殺蟲解毒、燥濕斂瘡
- 苦楝根:殺蟲止癢,針對濕熱蟲毒所致痔漏。
- 雷丸:殺蟲消積,古人用於肛門蟲癢。
- 白礬(飛過):燥濕止癢,收斂瘡口。
- 南星、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散結,助消腫痛。
3. 通絡止血、調暢氣機
- 槐角子:涼血止血,專治腸風下血。
- 枳殼(燒):行氣寬腸,改善肛腸氣滯。
- 芝麻:潤腸緩瀉,防燥結傷絡。
4. 引藥透達、活血通竅
- 麝香:辛香走竄,穿透力強,助藥力直達病所。
- 酒醋糊丸:酒行藥勢,醋散瘀止血,增強藥效。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結合「消、托、補」法:
- 「消」:以乳香、穿山甲活血散結;苦楝、雷丸殺蟲解毒,直接針對痔漏病機。
- 「托」:麝香、南星透達邪氣,防毒內陷。
- 「補」:亂髮、豬甲灰等燒存性,斂瘡生肌,促進瘡口修復。
藉由行氣活血、殺蟲燥濕、收斂止血之協同作用,改善肛周氣血瘀滯與濕毒蘊結,從而緩解痔漏腫痛潰瘍。
傳統服藥法
乳香半兩(研),麝香2錢(研),芝麻1兩(生用),苦楝根1兩(生用),槐角子1兩半(生用),雷丸1兩(生,銼碎),亂油頭髮3兩(剪碎,燒存性),黃牛角(角思)3兩(生用),生豬前甲49個(簍內燒灰存性),南星1兩(生用),穿山甲4兩(鹽固濟,煅存性),白礬1兩(飛過),半夏1兩(生用),枳殼1兩(燒)。
上為細末,用好酒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用米飲送下,1日2次;如綠豆大亦得,可服30丸。
忌雞鵝肉,新薑、豆腐淹藏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烏玉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 組成:乳香半兩(研),麝香2錢(研),芝麻1兩(生用),苦楝根1兩(生用),槐角子1兩半(生用),雷丸1兩(生,銼碎),亂油頭發3兩(剪碎,燒存性),黃牛角(角思)3兩(生用),生豬前甲49個(簍內燒灰存性),南星1兩(生用),穿山甲4兩(鹽固濟,煅存性),白礬1兩(飛過),半夏1兩(生用),枳殼1兩(燒)。 主治:痔漏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