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槐子丸

XIAO HUAI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脾經 14%
胃經 11%
心經 11%
腎經 7%
小腸經 3%
肺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槐子丸中包含槐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角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槐角對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如痔瘡出血、鼻衄、血痢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收澀止瀉:槐角同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治療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瀉,並能緩解腸道炎症。

因此,槐角的加入,不僅能清熱涼血止血,也能收斂止瀉,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小槐子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澀止汗: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的作用。小槐子丸主要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等汗出過多症狀,龍骨的收斂固澀作用可以幫助控制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效果。
  2. 鎮靜安神:龍骨亦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平息心神,減少心煩意亂、失眠等症狀。小槐子丸中加入龍骨,可以增強其安神鎮靜的效果,使治療效果更佳。

小槐子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小槐子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白礬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清熱燥濕: 白礬兼具清熱燥濕之功效,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濕邪,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腹瀉症狀。

白礬的加入,可以增強小槐子丸的收斂止瀉和清熱燥濕功效,有效緩解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

小槐子丸中加入硫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蟲止癢: 硫磺性涼,具有殺蟲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疥蟲、蝨子等寄生蟲的滋生,適用於皮膚瘙癢、疥瘡、陰囊濕疹等症。
  2. 清熱解毒: 硫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溼熱瘡毒等。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小槐子丸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功效,能有效解除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協同小槐子、槐角等藥材,共同改善血瘀、消腫止痛。
  2. 瀉火降逆:枳實還能清熱瀉火,降逆止嘔,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口苦咽乾、胃脘灼熱、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降火消腫的功效。

小槐子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在該方劑中,乾漆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選用自有深意。乾漆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具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疼痛,乾漆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從而緩解疼痛。此外,乾漆還具有殺蟲作用,適用於治療某些由寄生蟲引起的病症。在小槐子丸的配伍中,乾漆與其他草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祛風濕、通經絡之功,尤其適合因風熱毒邪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癰腫毒、風濕痹痛等。總體而言,乾漆的加入,使小槐子丸的療效更為全面,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治功效


小槐子丸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太平聖惠方》記載的小槐子丸,組成藥物包含槐角、龍骨、白礬、硫磺、枳實、乾漆,主治「大腸積冷,久痔不癒」。 方中諸藥合用,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方中槐角為君藥,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能直接針對痔瘡的腫痛出血症狀。白礬亦有清熱解毒、燥濕止血之功,輔助槐角,加強清熱止血的作用。

2. 活血散瘀,消癥止痛: 乾漆性味辛溫,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痔瘡疼痛及腫脹。 此藥的加入,使得方劑不僅能清熱涼血,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腫痛消退。

3. 溫通經絡,殺蟲止癢: 硫磺性味辛溫,具有溫通經絡、殺蟲止癢之功,可緩解因寒邪凝滯或蟲毒侵襲所致的肛門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硫磺用量需謹慎控制,避免因過量而產生刺激。

4. 行氣消積,通利大腸: 枳實具有破氣消食、化痰除脹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有利於改善大腸積冷的情況。 這對於久治不癒的痔瘡,因其常與腸道功能紊亂相關,具有重要意義。

5. 固澀止遺,安神定驚: 龍骨性味甘平,具有固精止遺、安神定驚的作用。雖然與痔瘡的主症關係看似不直接,但考慮到久病體虛,或因疼痛影響睡眠等情況,加入龍骨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增強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綜上所述,小槐子丸方劑通過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通經絡、行氣消積等多方面作用,協同治療大腸積冷、久痔不癒。 方中各藥物配伍精當,互相配合,發揮了整體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方中以枳殼湯送服,更能加強藥物對大腸的影響,促進藥效發揮。 其「不過十日瘥」的記載,也體現了此方劑在治療此類疾病上的快速有效性。

傳統服藥法


槐子仁3兩(微炒),龍骨1兩,白礬2兩(燒令汁盡),硫黃1兩(細研),枳實2兩(麩炒微黃),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桑木耳1兩(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槐子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槐子仁3兩(微炒),龍骨1兩,白礬2兩(燒令汁盡),硫黃1兩(細研),枳實2兩(麸炒微黃),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桑木耳1兩(微炒)。 主治:大腸積冷,久痔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