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棗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的功效。金棗丸常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天麻的加入可以起到鎮靜神經、緩解頭痛,改善眩暈等作用。
- 疏通經絡: 天麻有通經活絡之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從而緩解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與金棗丸中的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更有效地達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的效果。
金棗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金棗丸主治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枳殼可助金棗理氣消積,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降氣止嘔: 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因氣滯上逆所致的嘔吐,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金棗丸中加入枳殼,可協同金棗止嘔,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金棗丸中加入牛黃,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
金棗丸主治小兒驚風、發熱、抽搐、口噤等症狀,而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並能開竅醒神,改善小兒驚風的症狀。
此外,牛黃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引起的驚風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金棗丸中加入牛黃,可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小兒驚風等疾病。
金棗丸中含有硃砂,其原因主要在於:
-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金棗丸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硃砂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安神定志。
- 清熱解毒:硃砂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咽喉腫痛等症。金棗丸中加入硃砂,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金棗丸中含有雄黃,主要基於其解毒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
金棗丸以金橘為基底,配合雄黃,有助於治療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膚瘙癢等。雄黃能殺滅皮膚表面的病菌、寄生蟲,金橘則能清熱利濕、疏肝解鬱,共同作用,達到解毒止癢、消腫止痛之效。
金棗丸中加入槐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槐角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功效。金棗丸常用於治療因熱毒蘊結而致的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槐角的加入可助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 止血消腫:槐角除了清熱涼血之外,還具有止血消腫的功效。金棗丸中加入槐角,可增強其止血作用,對於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等症具有更好的療效。
金棗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精妙,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方面問題。方中麝香為君藥,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麝香性溫味辛,能走竅道,通行十二經脈,對於中風昏迷、胸痹心痛等症有顯著療效。其氣香烈,善於引導諸藥直达病所,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此外,麝香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對瘀血阻滯導致的各種病症有良好效果。在金棗丸中加入麝香,旨在利用其獨特藥性,提升整體方劑的治療能力,使藥效更加全面而深入。
金棗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化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金棗丸以金橘為君藥,溫肺化痰,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痰多咳嗽,尤其是寒痰咳喘者。
- 溫肺散寒: 金棗丸常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而天南星溫肺散寒,可輔助金橘溫肺止咳,使療效更佳。此外,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解金橘的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天南星在金棗丸中起到化痰止咳、溫肺散寒的功效,與金橘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治療寒痰咳喘,效果顯著。
金棗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金棗丸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嘔吐等症,半夏可助金棗清熱化痰、降逆止嘔,增強方劑的療效。
- 燥濕化痰: 金棗丸中常含其他潤肺止咳藥物,但單用潤肺藥容易造成痰液難以排出。半夏燥濕化痰,可配合金棗丸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潤肺止咳、化痰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金棗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脾胃,增強藥效: 皁莢味甘,性寒,具有健脾消食、潤腸通便的功效。金棗丸中常含有辛辣的藥物,如乾薑、肉桂等,皁莢的加入可緩解這些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也可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 理氣化痰,改善氣滯痰阻: 皁莢具有一定的理氣化痰功效,可幫助疏通氣機,化解痰濁。金棗丸多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皁莢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金棗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主治
根據《周慎齋遺書》記載,金棗丸可應用於治療「急驚,脈剛急」的症狀。而《壽世保元》則記載金棗丸用於治療「小兒嘔吐不止」。
治療原理分析
《周慎齋遺書》
- 急驚,脈剛急:此處的「急驚」指小兒突然發生的驚厥、抽搐等症狀,常伴有高熱、煩躁不安等表現。「脈剛急」則提示病勢急重,且有肝風內動之象。
- 治療原理:《周慎齋遺書》指出「金棗丸、琥珀丸皆可服」,並提到「急驚用鐵衣針砂,非但化涎鎮心,且可抑推肝邪」。結合方劑組成(天麻、枳殼、牛黃、硃砂、雄黃、槐角、麝香、天南星)分析,金棗丸應是以平肝熄風、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為主要治療原則。其中:
- 天麻:平肝熄風,為治療肝風內動的要藥。
- 牛黃、硃砂:清熱解毒,鎮驚安神,有助於控制驚厥、安撫神志。
- 枳殼:行氣導滯,可能有助於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症狀。
- 麝香:開竅醒神,可能有助於改善神昏等症狀。
- 天南星:燥濕化痰,可能針對痰涎壅盛之象。
- 雄黃、槐角:根據藥物功效推測,可能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針對急驚可能伴隨的熱毒、出血等症狀。
- 鐵衣針砂:雖然未包含在金棗丸中,但周氏在此提及此藥,說明其對於急驚的治療作用,進一步佐證金棗丸的治療方向,即「化涎鎮心」、「抑推肝邪」,與金棗丸組成中部分藥物的功效相呼應。
《壽世保元》
- 小兒嘔吐不止:此處明確指出金棗丸用於治療小兒嘔吐。
- 治療原理:《壽世保元》所載金棗丸與《周慎齋遺書》所載金棗丸組成不同,包含木香、半夏、南星、丁香、陳皮、砂仁、藿香、人參。此方以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要治療原則。其中:
- 半夏、南星、陳皮: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木香、砂仁、藿香:行氣和胃,止嘔。
- 丁香: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人參: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 辰砂為衣:外用辰砂,取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可能用於輔助止嘔和安撫患兒情緒。
綜合分析
兩本古籍記載的金棗丸組成不同,主治亦有差異。《周慎齋遺書》所載金棗丸偏重於平肝熄風、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用於治療急驚;《壽世保元》所載金棗丸則偏重於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用於治療小兒嘔吐。這反映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和針對不同病症的辨證施治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兩本書中關於金棗丸的記載組成有較大差異,因此在理解其治療原理時,需要結合具體的藥物組成進行分析,不可混淆。
傳統服藥法
天麻3錢(米炒) 枳殼(酒炒) 牛黃各1錢 劈砂 塊雄黃 槐角各2錢 麝香七分 膽星3錢 半夏(薑制)3錢 皂角(酒炒)一分
上為末,用棗肉2兩,巴豆6粒,同火煨;煨熟去巴豆,用棗搗為丸,如黃豆大,朱砂為衣。
隨證用湯化下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金棗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 服用金棗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 服用金棗丸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棗丸, 出處:《慎齋遺書》卷十。 組成:天麻3錢(米炒),枳殼(酒炒)1錢,牛黃1錢,劈砂2錢,塊雄黃2錢,槐角2錢,麝香7分,膽星3錢,半夏(薑制)3錢,皂角(酒炒)1分。 主治:急驚,脈剛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