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蛇丸方劑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互補: 烏梢蛇性味甘平,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攣之效。與其他藥材如全蠍、蜈蚣等搭配,能增強藥效,達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麻木癱瘓、中風後遺症等疾病。
- 藥性相配: 烏梢蛇與其他藥材如川芎、羌活、獨活等,共同入藥,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效果,配合烏梢蛇的祛風濕作用,能更全面地治療風濕痺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烏蛇丸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平肝熄風: 烏蛇丸主治風痰阻絡,筋脈拘攣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引起的痙攣、麻痺等症狀。
- 協同烏蛇,增強療效: 烏蛇善於祛風濕、通經絡,但單獨使用效果有限。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能有效協同烏蛇的祛風通絡功效,相輔相成,增強烏蛇丸的整體療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烏蛇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烏蛇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全蠍的通絡止痛作用可輔助烏蛇等藥材,有效緩解痺痛症狀。
- 驅風止痙: 全蠍可祛風解痙,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烏蛇丸中加入全蠍,可增強其驅風止痙之效,更全面地治療風濕痺痛及伴隨的痙攣症狀。
烏蛇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烏蛇丸用於治療中風痰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天南星能有效疏通經絡、化解痰濁,配合烏蛇等藥物,達到祛風止痙的效果。
- 配合烏蛇: 烏蛇性寒,味甘,善於活血化瘀,但其藥性偏涼,容易寒凝血脈。天南星性溫,可以溫陽散寒,與烏蛇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溫陽散寒,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烏蛇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烏蛇丸以烏蛇為主藥,善於祛風濕、通經絡,但性偏寒涼。白附子性溫熱,可溫經散寒,協同烏蛇溫陽散寒,避免藥性過寒,加強藥效。
- 化瘀止痛:白附子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烏蛇擅長通絡止痛,與白附子相配,可增強化瘀止痛之力,有效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烏蛇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備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烏蛇丸的主要成分是烏蛇,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狀,而附子則能增強藥效,有助於驅散身體的寒氣,促進血液循環。附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強力的補陽藥,尤其適合寒性體質的人羣。
此外,附子的使用需謹慎,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服用時必須依照中醫師的指導進行調配和劑量控制。烏蛇丸中加入附子,不僅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特別是當面對因寒濕所引起的病症時,能有效緩解不適,達到改善健康的目的。因此,附子在烏蛇丸中的添加,既是基於中醫的藥理理論,也是臨牀實踐的經驗之選。
烏蛇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烏蛇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皮膚瘙癢等症。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助烏蛇等藥物驅散風寒,改善痺痛、瘙癢等症狀。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烏蛇性溫燥,若單獨使用容易耗傷陰津,引起口乾舌燥等副作用。防風性微寒,可以緩和烏蛇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平和,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烏蛇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烏蛇丸中常含有濕邪,容易引起痰多、嘔吐等症狀。半夏可以有效地去除濕邪,化解痰液,緩解嘔吐。
- 解毒止痛:烏蛇丸中含有毒蛇,其毒性可以引起疼痛、腫脹等症狀。半夏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毒蛇的毒性,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烏蛇丸中加入牛黃,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
烏蛇丸主治風熱痰火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神昏譫語等症狀。牛黃性寒,味苦甘,入心、肝、膽經,能清熱解毒、開竅豁痰,對於熱毒上擾、神志不清、痰熱壅盛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因此,在烏蛇丸中加入牛黃,能有效增強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烏蛇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是解毒、祛風、止痛。方劑中包含硃砂,這主要與硃砂的性質及其應用有關。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神功效,並被廣泛用於治療熱病、驚癎等症狀。
在烏蛇丸中,硃砂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對抗因風毒引起的病症時。它能彌補方劑中其他藥材的不足,並通過其清熱解毒的特性,用於治療由內熱所引發的癥狀。此外,硃砂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對於乾咳、喉痛等也有一定的輔助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硃砂含有汞,使用時必須謹慎,應該在醫師指導下合理使用,以避免產生毒副作用。因此,在方劑的配伍上,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烏蛇丸中加入麝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開竅醒神,通經活絡: 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烏蛇、全蠍等藥物配合,能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引藥入肝,增強藥效: 麝香氣味芳香,具有引藥入肝的特性,可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肝經,進一步增強藥物的療效,達到治療肝經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疾病的目的。
烏蛇丸中含有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驅邪: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等功效,可驅除蛇毒、蟲毒,並能治療濕邪引起的疾病。烏蛇丸中含有烏蛇、全蠍等具有毒性或溫燥的藥材,雄黃可以起到解毒、化解藥性過於燥烈的作用。
- 活血化瘀:雄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療效的發揮。
總之,烏蛇丸中添加雄黃,旨在通過其解毒、活血等功效,來協調藥性,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蛇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慢驚風」,其證屬虛風內動、痰瘀阻絡或風邪夾濕所致。慢驚風多因小兒氣血未充,或吐瀉久病後脾胃虛弱,肝風內動,表現為抽搐緩慢、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等。烏蛇丸以祛風通絡、平肝熄風為主,兼顧清熱化痰、活血解毒,適用於風痰夾熱之慢驚風。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祛風通絡為君
- 烏蛇肉:性善走竄,善祛風通絡,為治風病要藥,尤其適合頑固風證。
- 白蒺藜:平肝疏風,與烏蛇協同熄內風、散外風,針對驚風抽搐。
- 莽草(古代用,今多代用):辛溫有毒,古代用於祛風止痛,助君藥通絡。
清熱燥濕為臣
- 苦參、白鮮皮、蛇床子:三者清熱燥濕,祛除風邪夾濕之患,濕去則痰不生,間接緩解驚風。
- 川大黃:瀉熱通腑,導滯下行,防熱毒內壅引動肝風。
養陰活血為佐
- 天門冬、沙參:滋陰潤燥,防祛風藥耗傷陰液,契合小兒「陰常不足」特點。
- 秦艽、獨活:祛風濕兼活血,通絡止痛,改善氣血運行。
- 枳實:理氣化痰,助大黃通降,調暢氣機以防痰阻。
調和為使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顧小兒嬌嫩之體。
- 荊芥湯送服:荊芥輕揚宣散,引藥力達表,協同全方外透風邪。
綜合機理
此方以祛風通絡為核心,結合清熱、化痰、養陰、活血,標本兼顧。針對慢驚風「本虛標實」之病機(脾虛肝亢或陰虛風動),通過祛外風、平內風、清熱毒、化痰瘀,達到熄風定驚之效。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病情錯雜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烏蛇肉1兩半(酒拌炒令黃),白蒺藜1兩半(微炒,去刺),苦參1兩半(銼),沙參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蘆頭),獨活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莽草1兩,蛇床子1兩,白鮮皮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實1兩(麩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以荊芥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蛇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蛇丸, 出處:《秘傳大麻瘋方》。 組成:烏蛇1條(去皮骨,酒煮),地骨皮(去土骨)、山梔、白芷、草烏、白附子、胡椒各等分。 主治:癧瘋鵝口瘋。
烏蛇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引徐和需方。 組成:烏蛇1兩(酒浸1宿),天漿子30個(去殼),天麻半兩,乾蠍1分,天南星半兩(炮),白附子半兩,川附子1兩(炮),防風半兩,半夏半兩(洗7次用。以上并酒浸7日,焙乾,爲細末,入後藥),牛黃1錢,朱砂1錢,麝香1錢,雄黃1錢。 主治:小兒慢驚風。
烏蛇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烏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黃)1兩,玄參1兩,沙參(去蘆頭)1兩,人參(去蘆頭)1兩,五加皮1兩,防風(去蘆頭)1兩,苦參(銼)1兩,虎脛骨(塗醋,炙微黃)1兩,天麻1兩,敗龜(塗酥,炙微黃)1兩,羚羊角屑1兩。 主治:大風,皮膚生瘡腫瘙癢,肢節疼痛,心膈痰壅。
烏蛇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 組成:烏梢蛇(茶酒浸3日,每換酒不可去皮骨)1兩,天麻1兩,防風1兩,威靈仙2兩,厚朴1兩,蔓荊子1兩,藁本(去土)1兩,萆薢半兩,木香(煨)半兩,當歸1兩,白附子7錢半(生),白芷1兩半,全蠍半兩,羌活1兩,菊花1兩,荊芥1兩,何首烏1兩半,龍腦葉半兩,苦參2兩,玄參半兩,沙參半兩,丹參1兩半,獨活1兩半,甘草半兩。 主治:大風。
烏蛇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烏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天漿子20枚(去殼),天麻半兩,天南星半兩(炮裂),乾蠍1分(微炒),白附子半兩(炮裂),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半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以上9味,都以酒浸7日後,取出焙乾,搗羅爲末),牛黃1分,龍腦1分,麝香1分,朱砂1分,雄黃1分(以上5味,同研如粉)。 主治:小兒中風痙,及天釣驚癇,一切諸風。
烏蛇丸,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烏蛇肉4兩(酒浸,焙乾),虎前脛(醋浸,淨刮洗了,塗酥炙)2兩,黃松節(酒浸,炙乾)1兩,天麻(酒浸1宿)1兩,牛膝(灑浸1宿)1兩,石斛(另取末)1兩,萆薢1兩,杜仲(銼,炒)1兩,菟絲子(酒浸)1兩,巴戟(去心)1兩,獨活1兩,防風1兩,桂(去皮)1兩,肉蓯蓉(酒浸)1兩,金毛狗脊(去毛)1兩,續斷1兩,蓽澄茄(去蒂子)1兩,當歸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木香半兩,乳香(另研)半兩。 主治:風毒濕腳氣攻註,腳膝疼痛;或即癢痹生瘡,瘡中黃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