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寧心丹

至聖寧心丹

ZHI SHENG NING X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八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18%
心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8%
胃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2%
膽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寧心丹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代赭石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狀,皆可藉由代赭石的鎮靜作用緩解。
  2. 降逆止嘔: 代赭石亦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不和、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具有緩解作用。此功效在至聖寧心丹中亦能發揮輔助作用,使心神安定,減輕嘔吐頻率。

因此,代赭石在至聖寧心丹中扮演著鎮心安神、降逆止嘔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發揮。

至聖寧心丹中包含全蠍,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藥性作用:

  1. 息風止痙,鎮驚安神: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之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悸、失眠、癲癇等症狀,全蠍能有效平息肝風,鎮定心神,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全蠍亦能通經絡,散瘀血,對於心脈瘀阻、氣血不通所致的胸悶、心痛等症狀,全蠍可以活血化瘀,改善心脈循環,起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至聖寧心丹中加入全蠍,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息風止痙、鎮驚安神、通絡止痛的功效,以達到寧心安神、舒緩心脈的療效。

至聖寧心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痰,寧心安神: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肺經,具有溫陽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心氣虛弱,痰濕阻滯,則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白附子溫陽化痰,可改善心氣虛弱,消除痰濕對心神的幹擾,達到寧心安神的目的。
  2. 祛風濕,止疼痛: 白附子亦有祛風濕、止疼痛之效。心神不寧,往往伴隨肢體疼痛,失眠多夢等症狀。白附子祛風濕,止疼痛,可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提高療效。

「至聖寧心丹」方劑中使用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爲心主神志,心火亢盛則神不守舍,心神不安,而硃砂可以清心降火,鎮定心神,從而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2. 化解藥性: 硃砂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化解方劑中其他藥物的毒性。方劑中某些藥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而硃砂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降低藥物的副作用,保障用藥安全。

至聖寧心丹中加入琥珀,是基於其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安神定志、化痰開竅、止痛散結的功效。方中以琥珀入藥,主要針對心神不寧、痰濁阻滯、胸悶心悸等症狀,通過其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達到寧心安神、通竅開鬱的效果。

琥珀的加入,不僅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至聖寧心丹」方劑中含有天南星,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鎮驚安神: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鎮驚安神的功效。對於痰濁矇蔽心神所致的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天南星可通過化痰開竅,使心神寧靜,達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天南星在「至聖寧心丹」中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例如遠志、茯苓等,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寧心安神、清熱化痰的功效。同時,天南星的辛溫之性,可緩解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力更為平和。

至聖寧心丹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邪,平肝熄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平肝熄風的作用。心悸失眠往往與心神不寧,肝風內動有關。防風能疏散外風,平抑肝風,從而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
  2. 配伍增效: 防風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遠志、茯苓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寧心安神的功效。防風能引導其他藥材直達心經,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防風在至聖寧心丹中起著疏散風邪、平肝熄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至聖寧心丹中加入烏梢蛇,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所致的心悸、失眠、驚恐不安等症狀,烏梢蛇能起到緩解症狀、寧心安神的作用。

此外,烏梢蛇亦可改善血流通暢,減輕心臟負擔,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至聖寧心丹」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能鎮靜神經,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2. 祛風止痛:天麻亦可祛風止痛,對於因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天麻的加入,有助於「至聖寧心丹」更有效地平心寧神,改善因心神不寧、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症狀。

「至聖寧心丹」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一、開竅醒神,安神定志: 麝香氣味芳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恍惚等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二、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麝香亦能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對於心脈瘀阻所致的胸悶心痛、心悸氣短,以及心臟疾患所引發的疼痛,亦具一定療效。

因此,「至聖寧心丹」中加入「麝香」,可有效改善心神不安、心脈瘀阻等症狀,達到寧心安神、活血通絡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至聖寧心丹」為小兒驚、風、痰、熱四證而設,其主治範疇可進一步剖析:

  1. 驚證:小兒心神不寧、驚啼不安,甚則驚厥抽搐,與心肝火熾或痰蒙清竅相關。方中朱砂、琥珀鎮驚安神,全蠍、烏蛇息風止痙,契合「驚則氣亂」之病機。
  2. 風證:外風引動內風,或肝風內動所致抽搐、目竄、角弓反張。防風祛外風,天麻、白附子平內風,體現「風邪善行數變」的應對思路。
  3. 痰證:痰阻經絡則肢體抽搐,痰迷心竅則神昏譫語。南星燥痰開閉,白附子化痰祛風,代赭石降逆滌痰,符合「怪病多痰」之治則。
  4. 熱證:痰熱互結或肝熱生風,見身熱煩躁、口乾便結。朱砂清心火,代赭石鎮肝熱,麝香開竅透熱,反映「熱極生風」的連鎖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可分為四大藥群,共奏「鎮、息、化、透」之效:

  1. 重鎮潛降

    • 代赭石(醋煅):借酸斂之性沉降肝陽,煅後質重更增鎮驚之力,兼能化痰。
    • 朱砂、琥珀:質重下行,直折心肝浮火,安定神魂,針對驚熱上擾之病勢。
  2. 息風止痙

    • 全蠍、烏蛇:蟲類藥走竄搜風,通絡解痙,截斷風動抽搐之勢。
    • 天麻、白附子:一柔一剛,天麻緩肝息風,白附子祛風痰而開閉,標本兼顧。
  3. 化痰開竅

    • 南星(煨):煨製減毒存性,專化經絡頑痰,破痰結以通神竅。
    • 白附子、代赭石:協同滌痰,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痰消則風自滅。
  4. 透達醒神

    • 麝香:用「一字」微量,既防香燥傷陰,又能開竅醒神,引諸藥直達病所。
    • 防風:為「風藥卒徒」,輕揚疏散外風,兼防內風與外風相引為患。

治療原理總綱
以「鎮驚安神」為君,息風化痰為臣,佐以透竅疏風,使以麥門冬湯送服,既防金石藥傷胃,又能養陰潤燥,制約溫燥之弊。全方體現「驚風痰熱同治」的複方思維,通過重鎮、搜風、滌痰、透熱四法並行,達到「寧心定魄」之效。

傳統服藥法


代赭石(醋煅7次)1錢,全蠍(去毒,炒)1錢,白附子(生)1錢,朱砂1錢,琥珀1錢,南星(去皮臍,煨)1錢,防風1錢,烏蛇(酒浸,炙)1錢,天麻(爆)1錢,麝1字。
上為未,飯心為丸。
麥門冬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寧心丹,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代赭石(醋煅7次)1錢,全蠍(去毒,炒)1錢,白附子(生)1錢,朱砂1錢,琥珀1錢,南星(去皮臍,煨)1錢,防風1錢,烏蛇(酒浸,炙)1錢,天麻(煨)1錢,麝1字。 主治:小兒驚、風、痰、熱四證。

至聖寧心丹, 出處:《馮氏錦囊·雜證》卷五。 組成: 至聖寧心丹(《馮氏錦囊·雜證》卷五。)出處:《馮氏錦囊·雜證》卷五。組成:人參1錢,防風1錢,天麻(煨)1錢,蠍梢(去毒)1錢,龍腦1錢,茯神1錢,甘草(炙)1錢,棗仁1錢,朱砂(水飛)5分,麝香1字。主治:安神退驚,止焦啼,寧眠。 。 主治:安神退驚,止焦啼,寧眠。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