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熱丸

驅熱丸

QU R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七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13%
脾經 9%
膽經 9%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4%
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驅熱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燥濕健脾之性,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導致的發熱、口苦、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蒼朮亦能祛風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肢體痠痛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因此,驅熱丸中加入蒼朮,可有效地驅除體內濕熱和風寒,達到解表清熱、健脾燥濕的功效。

驅熱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之性,可疏散脾胃之濕熱,並降逆止嘔,緩解因濕熱內蘊引起的發熱、嘔吐、腹脹等症狀。

此外,陳皮亦有行氣止痛之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濕熱阻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驅熱丸中加入陳皮,能有效地驅散體內濕熱,緩解相關症狀,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驅熱丸中添加連翹,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善於清泄上焦熱毒,對外感風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狀效果顯著。

具體而言,連翹可疏散風熱,清利咽喉,並能消腫止痛,化解毒素。因此,在驅熱丸中加入連翹,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咽痛等症狀,達到驅熱解毒之功效。

驅熱丸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槐角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

當體內熱邪熾盛,導致血熱妄行,或外感熱毒,引起發熱、口渴、便血、衄血等症狀時,槐角能清熱涼血,消除熱毒,並促進血液迴圈,達到止血消腫的效果。此外,槐角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等症狀。因此,驅熱丸中加入槐角,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疾病。

驅熱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對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尿赤、小便不利、濕疹、瘡瘍等,皆有良好的療效。驅熱丸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發熱症狀,黃柏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驅熱止渴的目的。

驅熱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血生肌之功效。對於驅熱丸而言,其主要作用在於清熱解毒,消除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
  2. 解毒消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有效預防和治療感染。驅熱丸常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加入黃芩可以增強其解毒消炎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驅熱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積熱便血」,即因體內熱邪積聚、灼傷腸絡所致的便血。其病機多與濕熱鬱結下焦、血熱妄行相關,常見於古代所謂「腸風下血」或「臟毒」等證。便血色鮮紅或暗紅,或伴有肛門灼熱、便秘、舌紅苔黃等熱象。

二、組成與功效邏輯分析

  1. 清熱燥濕為主

    • 黃柏、黃芩: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黃柏尤善瀉腎火、除腸道濕熱;黃芩清肺與大腸之熱,二者合用能直折熱勢。
    • 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助黃柏、黃芩透熱外達,兼治熱毒鬱滯。
  2. 涼血止血為輔

    • 槐角:苦寒入肝與大腸經,清大腸火、涼血止血,為治腸風便血要藥。
    • 生地黃(搗膏為丸):鮮品涼血力強,滋陰生津,既能清熱止血,又可防燥濕藥傷陰。
  3. 理氣運脾為佐

    • 蒼朮、陳皮:蒼朮辛溫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化滯,二者相配醒脾運中,既防寒涼藥礙胃,又能化濕助熱邪排出。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主,燥濕理氣為輔」為核心:

  • 治標:黃柏、黃芩、槐角、生地黃直接清熱涼血,止血治便血。
  • 治本:蒼朮、陳皮調理脾胃,破除濕熱生成之源;連翹透熱散結,防熱毒內蘊。
  • 製丸特色:以生地搗膏為丸,取其潤性緩和燥烈之弊,使涼血不凝血,燥濕不傷津。

四、適用證機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蘊結大腸,血分熱熾」之證:

  • 濕熱內蘊:苔黃膩、肛門墜脹。
  • 血熱妄行:便血色鮮、脈數有力。
  • 兼見脾滯:或有脘腹痞滿,納呆等氣機不暢之象。

總結:驅熱丸通過清熱燥濕、涼血止血,配合運脾理氣,達到標本兼治之效,體現古人「通因通用」與「清疏並行」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蒼朮1兩,陳皮1兩5錢,連翹1兩,槐角2兩,黃柏1兩,黃芩1兩5錢。
上為細末,以新鮮生地黃八兩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食前白湯送下,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驅熱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驅熱丸, 出處:《杏苑》卷七。 組成:蒼朮1兩,陳皮1兩5錢,連翹1兩,槐角2兩,黃柏1兩,黃芩1兩5錢。 主治:積熱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