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刺散

ZAO JIA C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9%
脾經 15%
大腸經 11%
心經 10%
腎經 8%
胃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4%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刺散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在於皁莢的特殊功效。

皁莢本身具有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等功效,其刺則更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將皁莢刺加入方劑,可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雙重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此外,皁莢刺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一些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皁莢刺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更能提高其治療範圍,使其更具臨牀應用價值。

皁莢刺散方中含有白花蛇,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祛風止痛: 白花蛇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疼痛,配合皁莢刺等藥材,可有效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白花蛇入血分,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配合皁莢刺散中的其他藥材,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白花蛇在皁莢刺散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皁莢刺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皁莢刺散主治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而秦艽的祛風濕止痛作用,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秦艽除祛風濕止痛外,亦具清熱解毒功效。皁莢刺散中常配伍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而秦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促進疾病痊癒。

皁莢刺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疼痛: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肢體疼痛,與皁莢刺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舒筋活絡: 天麻能通經絡、舒筋活絡,與皁莢刺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藥材配合,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

因此,天麻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皁莢刺散的止痛效果,還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舒筋活絡的作用。

皁莢刺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除濕: 皁莢刺散主治風濕痺痛,而獨活性溫,善於祛風除濕,尤其適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2. 通絡止痛: 獨活具有通絡止痛之功效,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皁莢刺、川芎等,共同發揮止痛作用,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獨活加入皁莢刺散,不僅能增強祛風除濕的效果,更能通絡止痛,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目的。

皁莢刺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皁莢刺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痞滿,氣滯血瘀等症,白蒺藜可協助疏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利溼消腫,通絡止痛: 白蒺藜亦可利溼消腫,通絡止痛。皁莢刺散中,皂莢刺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白蒺藜則可協同利溼消腫,通暢經絡,從而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皁莢刺散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殺蟲、溫腎壯陽之效。與皁莢刺同用,可增強其燥濕止癢、祛風解毒之功效,更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蟲毒流注所致的皮膚病。
  2. 標本兼治,防止復發: 皁莢刺散以皁莢刺為主藥,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蛇牀子的加入,則可溫腎壯陽,防止濕熱之邪反復侵襲,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降低復發率。

皁莢刺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皁莢刺散用於治療風寒外束,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麻黃的發散作用可幫助驅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配合皁莢刺,增強藥效: 皁莢刺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麻黃的溫性可緩解皁莢刺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溫和,同時也增強了其宣肺止咳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刺散中包含莽草,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皁莢刺散的組成藥材多為辛溫之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筋骨引起的疼痛,而莽草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此外,莽草的辛散之性,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疼痛症狀。因此,皁莢刺散中包含莽草,是為了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引起的筋骨疼痛。

皁莢刺散方中包含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槐角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皁莢刺散主治癰疽腫毒、乳癰、腸癰等症,槐角能清熱解毒,消散腫毒,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活血化瘀: 槐角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槐角在皁莢刺散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皂莢刺散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變或腫瘍等疾病。其組成成分之一為杜鵑,這裡所指的杜鵑,在中醫藥材中通常是指其根部或花部。杜鵑作為一味藥材,根據中醫理論,它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功效。在皂莢刺散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活血散瘀的作用,幫助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

皂莢刺散主要針對的是由風濕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皮膚紅腫、疼痛、癢等。杜鵑在方劑中的加入,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活血通絡效果,對於消除瘀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著積極作用。此外,由於杜鵑還具有一些抗炎特性,因此也能夠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相關不適症狀。總體來說,杜鵑在皂莢刺散中的使用,是為了綜合調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刺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積化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皁莢刺散主治積滯腹痛、食積不化等症,枳殼可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緩解腹痛。
  2. 理氣止痛:枳殼能理氣止痛,疏肝解鬱。皁莢刺散中常配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枳殼的理氣止痛作用可促進血行,緩解疼痛。

因此,皁莢刺散中加入枳殼,可以有效地改善積滯腹痛、食積不化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皁莢刺散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皁莢刺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疼痛,而麝香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2. 引藥入絡: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力深入病竈,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皁莢刺散中其他藥物如皁莢刺、乳香、沒藥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麝香能將這些藥效引導至患處,發揮最佳效果。

主治功效


皁莢刺散:清熱解毒,止癢良方

皁莢刺散是由皁莢、白花蛇、秦艽、天麻、獨活、白蒺藜、蛇牀子、麻黃、莽草、槐角、杜鵑、枳殼、麝香等多種成分組成的中藥方劑。此方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症狀。

  1.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
  2. 白花蛇:味甘、性寒,歸肝、腎經,具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功。
  3. 秦艽:味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4. 天麻:味甘、性微寒,歸肝、腎經,具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5. 獨活:味苦、性溫,歸肝、腎經,具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6. 白蒺藜:味苦、性平,歸肺、肝經,具清熱解毒、祛風止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
  7. 蛇牀子:味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
  8. 麻黃: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9. 莽草: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具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功。
  10. 槐角:味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功。
  11. 杜鵑:味苦、性寒,歸肝、腎經,具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功。
  12. 枳殼: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3. 麝香:味辛、性溫,歸心、肺、肝、脾經,具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皁莢刺散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症狀。另外,皁莢刺散也可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皁莢刺散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皮膚瘙癢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等功效。皁莢刺散的服用方法為每日一次,每次一包,用沸水沖服即可。

傳統服藥法


皂莢刺1兩,乳香1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以酒1盞,煎1-2沸服;熱酒調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止癢、活血通絡的功效,適用於婦人血風,皮膚搔癢不止。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刺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皂莢刺1兩,乳香1分。 主治:惡瘡。

皂莢刺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皂莢刺2握(東南枝上者,燒灰存性)。 主治:風攻腰腳疼痛,及腸壅氣滯;諸般癜風疾。

皂莢刺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皂莢刺1兩(炙微黃),烏喙1兩(炮裂,去皮臍),茵芋3分,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秦艽3分(去苗),天麻3分,獨活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蛇床子1分,麻黃3分(去根節),莽草3分(微炒),槐子仁3分(微炒),景天花3分,踯躅花3分(酒拌,微炒),楓香3分,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麝香1分(細研入)。 主治:婦人血風,皮膚搔癢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