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散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對於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白附子能溫經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快速滲透至病竈,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白僵蠶,乃因其具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能疏散風邪、解痙止痛,尤其擅治風邪阻絡、筋脈拘攣之症。貼藥以其外敷,可將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肌肉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活絡氣血、通經活絡,達到祛風止痛之目的。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其毒性可散瘀止痛,而其通絡之性則能疏通經絡,緩解局部疼痛,適用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
- 消腫定痛:全蠍具有較強的抗炎消腫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消腫止痛,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全蠍在祛風活絡貼藥中發揮着通絡止痛、消腫定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
薄荷在祛風活絡貼藥中被選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大特性:
- 清熱解毒,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效,可有效消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局部炎症,減輕紅腫熱痛等症狀。
- 止癢止痛,活血化瘀:薄荷的揮發油成分具有止癢止痛作用,可緩解因風濕、跌打損傷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瘙癢。此外,薄荷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薄荷在祛風活絡貼藥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止癢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改善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的局部症狀。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痛 和 活血通絡 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 發散風寒、止痛 的作用,可有效 驅散外邪,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疼痛。同時,防風亦能 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 消腫止痛,達到祛風活絡的效果。
因此,防風在「祛風活絡貼藥」中,扮演著 驅散風寒、止痛 和 促進血液循環 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荊芥」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 祛風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發汗之效。對於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活血通絡: 荊芥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微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關節活動。
因此,在「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荊芥」,能有效發揮祛風解表、活血通絡之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疾病之目的。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天麻具有平肝息風、止痛定驚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與方劑的祛風活絡功效相輔相成。
- 活血化瘀:天麻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消除因風寒濕邪或外傷導致的瘀血凝滯,進一步提升祛風活絡的效果。
祛風活絡貼藥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除濕: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風濕痹痛常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而致,羌活可驅散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羌活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一步緩解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羌活作為祛風活絡貼藥的組成藥物,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效果。
川芎為祛風活絡貼藥中常見藥材,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升散止痛,祛風止癢: 川芎具有升散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同時,川芎還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風疹、濕疹等皮膚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川芎作為祛風活絡貼藥的組成成分,可以有效地發揮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升散止痛和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各種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深入經絡,驅散寒邪,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烏頭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消除局部組織的瘀血,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疼痛消退。因此,在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烏頭,可以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例如關節疼痛、腰背疼痛等。
「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 解表化濕 和 祛風止痛 的功效。
藿香氣味芳香,性微溫,入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 散寒解表,祛除外感風寒之邪;其芳香之氣,可 化濕解暑,消解濕濁之氣。此外,藿香還具 行氣止痛 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祛風活絡貼藥」中加入藿香,可 驅散風寒濕邪, 緩解疼痛,有助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活絡貼藥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面風」,意指面部因風邪侵襲或經絡不暢導致的病症。古代中醫理論中,「面風」常表現為面部麻木、疼痛、抽搐、口眼喎斜(如面癱)等症狀,多與風邪(尤其是外風或內風)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此方外用貼敷,透過局部藥力作用,達到祛風通絡、舒緩攣急之效。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防風(3錢)
-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傳統功效:為「風藥之潤劑」,長於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善治風邪鬱滯肌表或經絡之證。
- 本方作用:主導祛散外風,緩解面部因風邪導致的緊繃或疼痛。
2. 白芷(3錢)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尤擅上行頭面,治陽明經頭面風痛。
- 本方作用:助防風疏散頭面風邪,兼有止痛之效。
3. 白附子(2錢)
- 性味歸經:辛、甘,大溫;有毒;歸胃、肝經。
- 傳統功效:祛風痰、逐寒濕,為治頭面風痰要藥,常用於面癱、偏頭痛。
- 本方作用:針對風痰阻絡所致的面部麻木或喎斜,善祛頑風痰濕。
4. 僵蠶(3錢)
- 性味歸經:咸、辛,平;歸肝、肺經。
- 傳統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能熄內風、通絡止痙。
- 本方作用:協同白附子化痰通絡,緩解面部肌肉抽搐或僵硬。
5. 天麻(2錢)
-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 傳統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善治內風動蕩之症。
- 本方作用:輔助緩解風邪引動的經絡攣急,尤適肝風上擾頭面者。
6. 薄荷(1錢5分)
- 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 傳統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輕清透散。
- 本方作用:助諸藥上行頭面,兼清熱以防風邪化熱。
7. 大肥皂(6兩)
- 傳統用途:外用有潤滑、軟堅散結之效,清代《醫宗金鑒》記載其可「去垢消痰」。
- 本方作用:作為基質,使藥粉黏附皮膚,緩釋藥力;或取其滑利之性助藥透入經絡。
整體治療原理
祛風為主:
防風、白芷、薄荷透表散外風;白附子、僵蠶、天麻熄內風、化痰通絡,形成「外風內風並治」的結構,符合「面風」多因內外合邪致病的特點。活絡定痙:
白附子、僵蠶化痰通絡,天麻平肝止痙,針對風痰阻絡引起的經絡拘急或麻痹。引藥上行:
白芷、薄荷輕清上浮,引諸藥專攻頭面;大肥皂為載體,延長局部藥效。
此方外敷,通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病所,避免口服毒性(如白附子),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防風3錢,白芷3錢,白附子2錢,僵蠶3錢,天麻2錢,薄荷1錢5分。
祛風活絡。
上為末,兌大肥皂六兩,蒸透合勻。
隨意敷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長期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活絡貼藥,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防風3錢,白芷3錢,白附子2錢,僵蠶3錢,天麻2錢,薄荷1錢5分。 主治:祛風活絡。主治:面風。
祛風活絡貼藥,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白附子5錢,僵蠶1兩,蠍尾5錢,薄荷3兩,防風1兩,芥穗1兩,天麻1兩,炙草1兩,川羌活5錢,川芎5錢,烏頭5錢,藿香5錢。 主治:面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