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防風天麻散

FANG FENG TIAN MA SAN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4%
心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12%
腎經 7%
膽經 4%
心包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風濕麻痹走註,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外風熱壅滯昏眩。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天麻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息風止痙、平肝陽、祛風通絡。主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麻、風濕痹痛。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烏頭性辛、苦、熱、大毒。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痺、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頭風頭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麻醉止痛。

白附子性味辛,甘,溫,有毒。主治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痺咽痛,破傷風;外治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焦慮恐懼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容易憂鬱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天麻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防風、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川烏1個(炮),麻黃(去節)各等分。 主治:祛風鎮驚。主治:驚風,頭疼;傷寒夾驚。

防風天麻散,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防風半兩,川芎半兩,天麻半兩,羌活半兩,香白芷半兩,草烏頭半兩,白附子半兩,荊芥穗半兩,當歸半兩(焙),甘草半兩,滑石2兩。 主治:散鬱結,宣通氣血,解昏眩。主治:風濕麻痹走註,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外風熱壅滯昏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癒風餅子

相似度 72%

不換金丹

相似度 69%

靈應癒風丹

相似度 69%

換金丹

相似度 66%

防風荊芥散

相似度 66%

癒風丹

相似度 66%

袪風上清散

相似度 66%

透經解攣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