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癒風丹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除濕: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常因外邪侵襲、濕邪阻滯經絡而起,蒼朮能有效驅散體內濕氣,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達到祛風除濕之效。
- 健脾燥濕: 濕邪侵襲,易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進而加重風濕痹痛。蒼朮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改善濕邪困脾之症,從而促進風濕痹痛的康復。
癒風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芷,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風溼痹痛,舒筋活絡,改善疼痛症狀。
- 通鼻竅: 白芷亦有通鼻竅、散風寒的功效,可治療鼻塞、流涕等症。對於風寒引起的鼻部不適,白芷可起到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的作用。
綜上,白芷在癒風丹中發揮着祛風止痛、通鼻竅等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風溼痹痛的效果。
癒風丹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散寒,止痛止痙: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麻木、筋骨攣縮等症狀,烏頭能有效溫經散寒,祛除痺氣,緩解疼痛。
二、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烏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例如與桂枝、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組方,以增強祛風散寒、止痛止痙的效果。同時,烏頭也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癒風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肝風內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痙攣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祛風止痛:天麻同時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肌肉緊張,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天麻在癒風丹中,起到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作用,為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提供重要的藥效支持。
癒風丹方劑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在於當歸的藥性與功效能有效針對風濕痹痛的病症。
首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風寒濕邪在經絡中的瘀阻,達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的效果。
其次,當歸味甘性溫,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並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預防風濕痹痛的反覆發作。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針對風濕痹痛的病因進行治療,還能起到整體調理的作用,是癒風丹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癒風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風邪為痺證的重要病因,而癒風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可有效祛除風邪,緩解疼痛。
- 通絡止痺: 防風入肝經、膀胱經,具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功效。痺證常表現為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防風可通暢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痺的效果。
癒風丹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肝腎,祛風止痛: 何首烏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烏髮黑鬚、祛風止痛之功效。風為百病之長,易襲筋骨,而肝腎虛弱則更易受風邪侵襲。癒風丹以何首烏補益肝腎,可固本祛風,從根本上緩解風濕痛症。
- 活血化瘀,通經絡: 何首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風濕所致的筋骨疼痛。
癒風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祛風解表之效。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能散風寒,解表發汗,故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以及風溼痹痛等症。此外,荊芥還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可以改善因風寒引起的局部疼痛和腫脹,更能配合其他藥材,提升癒風丹治療風寒濕痹的整體效用。
癒風丹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汗解表、宣肺止咳、通竅止痛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肺化痰、宣通鼻竅之效,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麻黃還能促進汗液分泌,達到發汗解表之效,對於風寒束表引起的體表寒涼、惡寒發熱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癒風丹中使用麻黃,可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各種病症,起到宣肺解表、通竅止痛的作用。
癒風丹方劑中包含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緩解風熱症狀: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潤燥的功效。風熱症狀常伴隨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皮膚乾燥等,石斛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為治療風熱病症提供輔助作用。
- 補益脾胃,增強體質: 石斛亦可補益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風熱病症常使人體正氣虛弱,石斛能補益脾胃,有助於提升抵抗力,加速病症的康復。
癒風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備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由於癒風丹方劑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甘草的加入可以緩解藥性,使藥效更溫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具備解毒、止痛、抗炎等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甘草的加入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疾病。
癒風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風濕痺痛常因氣血不通,經絡阻滯所致,川芎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升陽舉陷: 川芎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對於風濕痺痛引起的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可以起到改善血液循環,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癒風丹」
癒風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蒼朮、白芷、烏頭、天麻、當歸、防風、何首烏、荊芥、麻黃、石斛、甘草、川芎等。癒風丹具有散風寒、解表發汗、活血化瘀、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治療中風、頭風、耳風、眼風、鼻風、口風、舌風、咽風、胸風、胃風、腸風、肝風、膽風、脾風、腎風、筋風、骨風、皮風、肉風、血風、氣風、痰風、飲風、食風、勞風、怒風、思風、憂風、恐風、喜風、悲風等疾病。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蒼朮:**蒼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白芷:**白芷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烏頭:**烏頭性熱,味辛、麻,歸肺、腎經,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天麻:**天麻性平,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當歸:**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防風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何首烏:**何首烏性溫,味甘、苦、澀,歸肝、腎經,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
**荊芥:**荊芥性微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麻黃:**麻黃性辛溫,味苦、甘,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石斛:**石斛性微寒,味甘,歸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芎:**川芎性溫,味辛、香,歸肝、脾、心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癒風丹」具有散風寒、解表發汗、活血化瘀、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治療中風、頭風、耳風、眼風、鼻風、口風、舌風、咽風、胸風、胃風、腸風、肝風、膽風、脾風、腎風、筋風、骨風、皮風、肉風、血風、氣風、痰風、飲風、食風、勞風、怒風、思風、憂風、恐風、喜風、悲風等疾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癒風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癒風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 組成:荊芥穗1兩,烏藥1兩,天南星1兩,川芎1兩,黑附子1兩,天麻1兩,甘草1兩,當歸1兩,(一方以防風代甘草)。 主治:諸風。
癒風丹,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天麻6兩,牛膝(同酒浸)6兩,萆薢(另研細)6兩,玄參6兩,杜仲7兩,羌活14兩,當歸1斤,熟地黃1斤,生地黃1斤,獨活5兩,肉桂3兩。 主治:婦人諸風肢體麻木,手足不遂,不能動履者。
癒風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白僵蠶(炒)半兩,桔梗半兩,細辛(去葉)半兩,羌活半兩,麻黃(去節)1兩,防風(去蘆)1兩,白芷1兩,天麻1兩,全蠍(炙)1兩,甘草3錢,南星半兩(生薑制用)。 主治:諸風疾。
癒風丹,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蒼朮(酒浸)4兩,香白芷4兩,南川烏(火炮)4兩,南草烏(火炮)4兩,天麻1兩,當歸(酒洗)1兩,防風1兩,何首烏(火炮)1兩,荊芥穗1兩,麻黃(去根節)1兩,石斛(去根,酒洗)1兩,甘草1兩,南芎5錢。 主治:三十六種風。
癒風丹,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引海藏方。 組成:苦參1斤(取末)4兩,皂角1斤(銼寸許,無灰酒浸1宿,以水1碗,搗成汁,去滓,以砂器中文武火熬),土花蛇1條(去腸,陰乾,酒浸,取淨肉,曬乾爲末),白花蛇1條,烏梢蛇1條(依前酒浸,取肉爲末)。 主治:癩病手足麻木,眉毛脫落,遍身生瘡;及癧風癮疹,皮膚燥癢,搔破成瘡。
癒風丹,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白芍藥6兩,當歸(酒洗)6兩,黃連7錢,川芎6兩,何首烏(黑豆蒸過)1兩,甘草(炙)4兩,黃芩3兩,生地黃2兩5錢,秦艽(去蘆,淨肉)3兩,羌活1兩,天麻1兩5錢(煨),獨活1兩,荊芥3兩,菖蒲(九節者)1兩,防風3兩,大黃(酒蒸)1兩,南星(如半夏制)3兩,滑石(水飛)3兩,連翹(去子)3兩,石膏(火煅,另研)1兩,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山梔(炒)1兩5錢,蟬蛻(去土)1兩,海桐皮1兩5錢,麻黃(去節)3兩,白朮(炒)2兩,桔梗1兩5錢(炒),紅花1兩5錢,玄明粉8錢,薄荷(炒)3兩。 主治:養血清熱,疏風化痰,通暢經絡。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