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散

SHANG Q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9%
胃經 12%
心經 9%
脾經 9%
腎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上清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上清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而薄荷可以清熱解表,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2. 疏散風熱: 薄荷能夠疏散風熱,使之從表皮散發,減輕患者的熱邪鬱滯,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上清散中加入薄荷,可以增強其疏散風熱的效果,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熱感冒等病症。

上清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熱: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之效。上清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攻之證,如頭痛、鼻塞、發熱等,川芎可以疏散頭部風熱,緩解症狀。

二、活血通竅: 川芎具有活血通經、通竅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疏通鼻竅,對於風熱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上清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上清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狀,防風可有效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
  2. 透疹止癢: 防風兼具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疹子,防風能促進疹子發散,減輕癢痛,幫助疾病恢復。

綜上所述,防風在 上清散中起到疏散風熱、止癢止痛、透疹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有效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各種症狀。

上清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一、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作用。上清散主治外感風熱,肺氣不利,咽喉腫痛等症,桔梗能宣肺氣、利咽喉,使痰濁得以排出,緩解咽喉腫痛。

二、利氣降逆: 桔梗能利氣降逆,使肺氣下降,有助於緩解因肺氣上逆導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從而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上清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上清散方劑中多用寒涼藥,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並使藥力更易發揮。

2.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補氣益脾,增強脾胃之氣,有助藥效吸收和發揮。同時,甘草還有解毒的作用,可減輕部分藥材的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甘草在上清散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功效和提高安全性的重要作用。

上清散方劑中含有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上清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荊芥的疏風散熱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解毒:荊芥除了疏散風熱外,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上清散方劑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連翹等,與荊芥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各種炎症。

上清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散風熱、清肝火,適用於外感風熱、目赤腫痛、口鼻生瘡等症狀。

二、疏風散熱: 菊花能疏散風熱,並能清泄肺熱,對於風熱上襲、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上清散中加入菊花,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達到治療風熱上襲、目赤腫痛、口鼻生瘡等症狀的目的。

上清散中加入玄參,主要是由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

玄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腎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上清散作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鼻衄、咯血、吐血、尿血等。

玄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更能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上清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組成中含有黃芩,這是因為黃芩具有強烈的清熱解毒作用。黃芩的主要成分是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特性,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特別適合用於由於內熱引起的病症,比如發熱、咽喉腫痛等。

在中醫理論中,熱邪是引發多種疾病的根源之一。黃芩不僅能夠清利熱毒,還有助於調和脾胃,防止因熱毒蓄積而引發的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黃芩也對於調節免疫系統、增強身體抵抗力有一定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上清散的療效。因此,黃芩作為活躍成分,對於上清散的整體功效至關重要,對於清熱解毒、促進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上清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醫家古籍所述,上清散主要針對以下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1. 上焦熱邪及風熱上攻

  • 《衛生寶鑒》指出上清散「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得清和」。此為本方主要應用之一,說明上清散擅長處理因熱邪上擾而導致的頭面不清爽、鼻塞等症狀。
  • 《仁術便覽》則更明確指出本方「清頭目上焦火邪」,並可兼治腮腫牙痛,可見其清熱解毒之力。
  • 《審視瑤函》提及「驅風上清散,治風熱上攻,眉稜骨痛」,點出本方亦能處理風熱邪氣上攻頭面的病症。
  • 《理瀹駢文》中,吳師機亦提到上清散可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頭面、腮頰、耳前後腫盛等症狀,並將其與治療溫疫之方合併使用,以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 《明醫指掌》也明確指出「上焦壅熱,鼻塞,頭目不清利,上清散」,進一步強調了本方清利頭目的功效。
  • 《丹溪心法》亦指出上清散「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清利」,與其他醫家觀點一致。

2. 風邪引起的頭面痛

  • 《仁術便覽》直接指出上清散可治「因風頭痛,眉骨痛,眼眶痛,不可忍者」。
  • 《奇效良方》亦有相同記載,提到本方可治「頭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
  • 《審視瑤函》也將上清散用於治療「因風頭痛,眉骨眼眶俱痛,不可忍者」。
  • 《御藥院方》也提到本方可治療「頭痛、眉骨痛、眼痛」。
  • 《簡明醫彀》則指出上清散可治「頭痛連眉骨,眼痛不可忍」。

3. 感冒及溫病初起

  • 《理瀹駢文》中,吳師機指出上清散可統治「四時感冒…頭疼發熱。或兼鼻塞咳嗽者」,並提及可將此方與其他方劑搭配使用,可見其在感冒初期具有一定的解表清熱作用。
  • 《雜病源流犀燭》中,沈金鰲認為「肺因壅熱生風」時,外風邪與之相襲,導致「聲重鼻塞,咳嗽,咽乾音啞」,可使用上清散治療,指出此方可處理內外因所致之感冒症狀。另,沈金鰲認為「凡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宜上清散),後治疫」,點出上清散在感冒初期的重要性。

4. 其他相關病症

  • 《理瀹駢文》中,吳師機闡述上清散可用于治療牙疼、耳鳴耳聾、口縻口瘡、風火喉閉等病症,並提出多種外用及內服之法。
  • 《醫學綱目》中,提到上清散具有「清利頭目,寬快胸中,不利者悉利於表」之功效,進一步說明本方具有疏散表邪,清利頭目的作用。
  • 《雜病源流犀燭》中,沈金鰲認為上清散可用于治療“熱鬱”之證,也提到上清散具有「辛涼兼升散之品」之特性。

治療原理分析

上清散的組成藥味,均為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止痛之功的藥材。其中:

  • 薄荷、荊芥、防風:三者皆為辛散解表之藥,能疏散頭面之風邪,開泄腠理,使邪有出路。
  • 川芎:能活血行氣,止痛,可緩解因氣血不暢所致之頭痛。
  • 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止咳,可幫助解除咽喉不適。
  • 菊花、黃芩、玄參:均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清泄上焦之熱,使頭目清利。
  • 甘草:調和諸藥,又能緩解藥性之峻烈,使藥效更加和緩。

綜合以上分析,上清散透過 疏散風邪、清泄熱邪、活血行氣 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上焦風熱、頭面疼痛、感冒等病症的目的。此方之用,並非單純的清熱解毒,更側重於疏散表邪,使風熱外泄,邪去正安。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鬱金半兩,芍藥半兩,荊芥穗半兩,薄荷葉半兩,芒消半兩,乳香1錢,沒藥1錢,腦子半錢。
上為細末。
每用1字,搐鼻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上清散性味辛涼,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上清散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鼻塞原發性高血壓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頭痛流鼻涕白痰,白鼻涕全身酸痛四肢感到疼痛四肢關節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上清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白芷(炒)2兩半,川芎1兩,生甘草1兩,草烏(半生半熟)1兩。 主治:偏正頭風。

上清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 組成:川芎半兩,薄荷半兩,荊芥穗半兩,盆消1兩,石膏1兩,桔梗1兩。 主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得清和。

上清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組成:元參、薄荷、荊芥、甘草、歸尾、桔梗、陳皮、黃芩、川芎、枳殼(或加制大黃亦可)。 主治:風熱皮痛,癢痛相間。

上清散,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薄荷1錢5分,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山梔仁1錢5分,甘草(生)5分,黃芩8分,桔梗8分,連翹1錢。 主治:風熱傷肺,鼻塞清涕。

上清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川芎半兩,鬱金半兩,芍藥半兩,荊芥穗半兩,薄荷葉半兩,芒消半兩,乳香1錢,沒藥1錢,腦子半錢。 主治:因風所致頭痛、眉骨痛、眼痛。

上清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 上清散(《便覽》卷一。)出處:《便覽》卷一。組成:薄荷、川芎、防風、桔梗、甘草、荊芥、菊花、玄參、黃芩。主治:清上焦火邪。 。 主治:清上焦火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