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解散

BIAO J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1%
脾經 17%
膀胱經 8%
心經 8%
小腸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表解散」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止痛的功效。表解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肺、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咽痛等症,桔梗能宣散肺氣,使鬱閉之氣得以宣通,達到止咳化痰、利咽消腫的效果。
  2. 升提藥力: 桔梗能使藥力上行,有助於其他藥物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表解散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需要上達肺部,纔能有效治療肺部疾病。桔梗的升提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順利達到目標部位,發揮其藥效。

葛根為表解散方劑中常見藥材,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1. 解表散寒: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升陽解肌之效,可疏解風寒表邪,緩解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2. 疏通經絡: 葛根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解除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葛根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表解散方劑的解表散寒及疏通經絡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表解散」方劑中含有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毒的功效。表解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石膏能清泄肺胃之熱,緩解上述症狀。
  2. 止渴生津: 石膏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口渴等症狀。表解散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清熱生津的藥物,如麥冬、生地等,共同達到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效果。

表解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表解散方主治風寒感冒,症狀為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麻黃可宣通肺氣,散寒解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麻黃亦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表解散方中常配伍其他利水藥物,如茯苓、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之功。

表解散方劑中包含升麻,主要是因為升麻具有以下功效:

  1. 解表散寒:升麻味辛性涼,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表證,如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
  2. 升陽舉陷: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益氣固表的作用,可以提振正氣,防止病情深入,進一步減輕風寒表證的症狀。

因此,升麻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功效,有效治療風寒表證。

「表解散」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表證,同時也能消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解表散寒之效。
  2. 散瘀止痛: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尤其對於頭部、頸部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在「表解散」方劑中,赤芍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緩解因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表解散」方劑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烈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協調藥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因此,甘草在「表解散」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調和藥性,又可以增強藥效,有助於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表解散方劑功效分析

表解散,以其組成功效觀之,主治當為外感風寒,初起表證,兼有鬱熱之證。方中各藥協同作用,旨在疏散外邪、清解內熱,達到解表散熱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1. 疏散外邪,解肌發汗:

  • 麻黃、葛根、升麻: 此三藥合用,共奏解表散邪之功。麻黃辛溫,能發汗解表,開腠理以驅散表邪;葛根解肌退熱,可助麻黃發汗之力,並能生津止渴,緩解熱邪傷津之弊;升麻疏散風寒,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輔助麻黃、葛根散邪,並能引藥上行,使藥力直達病所。

2. 清熱燥濕,滋陰降火:

  • 石膏: 石膏性大寒,能清熱瀉火,尤擅長清泄陽明經熱。其清熱之力強大,可清除鬱積之熱,並可燥濕,防止熱邪與濕邪相互膠結。同時,石膏又能滋陰降火,防止清熱過於耗傷陰液。

3. 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 桔梗: 桔梗性微溫,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膿。在外邪侵犯肺部,導致咳嗽、咽痛等症狀時,桔梗可助肺氣宣降,化解痰液,緩解咳嗽。

4. 活血化瘀,緩急止痛:

  • 赤芍: 赤芍性微寒,能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其可助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不暢而引起的疼痛。

5.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 甘草性平,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能補中益氣,保護脾胃。在方中,甘草能協調諸藥藥性,使其發揮最大功效,並可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

綜合分析

綜合各藥藥性及其在方中的作用,表解散之治療原理可歸納為:在病邪初犯之時,以麻黃、葛根、升麻辛散解表,驅散在表的風寒邪氣;同時,以石膏清解內鬱之熱,防止邪氣入裡化熱;再以桔梗宣肺化痰,赤芍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共同協調,使外邪得以散解,內熱得以清除。此方針對外感初起,寒熱並見之症,可有效緩解病情。

古文佐證

綜觀《傷寒論慢慢教》、《醫學衷中參西錄》、《醫門棒喝》、《張氏醫通》、《文十六卷》、《疹科類編》等古籍內容:

  • 《傷寒論慢慢教》提到麻杏甘石湯與大青龍湯的區別,強調了麻杏甘石湯針對肺部熱症,而大青龍湯則適用於外寒內熱的重感冒,這點與表解散以解表清熱為主的目標相合。
  •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石膏與阿司匹林的合用,說明石膏清熱雖強,但發表之力稍弱,暗示表解散中需搭配其他解表藥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 《醫門棒喝》闡述了傷寒正治法,提到以麻黃、葛根等方從表解散,強調了在表邪未入裡時應當及時解表的重要性,與表解散的治療原則相符。
  • 《張氏醫通》提到熱痢等症可從表解散,亦可見解表散邪在治療相關病症中的重要性。
  • 《文十六卷》指出,初期應從解肌散表,溫毒外達,而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與表解散治療初期外感證的思路一致。
  • 《疹科類編》中也提到疹症失於表散則會導致內攻,這進一步強調了及時解表的重要性。

綜合而言,古文內容均強調了在表邪初起時,應當及時解表散邪的重要性,這與表解散的治療原理相符。表解散的藥物組成與功效,符合古人對於外感初起,寒熱並見證的治療思路,即解表散邪,清解內熱。

傳統服藥法


桔梗乾葛、石膏、麻黃(去節)、升麻、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為散。
每用1錢,蔥白、薄荷同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麻疹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表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桔梗、乾葛、石膏、麻黃(去節)、升麻、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主治:傷寒初作,壯熱。

表解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白附子1分,防風1分,川芎1分,全蠍1分,麻黃(去節)1分,荊芥1分,紅花1分,當歸1分,蟬蛻1分,薄荷1分,羌活1分,茯苓1分,甘草1分,升麻1分,朱砂(研)半錢,麝香少許。 主治:天行水疹,腥臊未出,潮熱,麻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