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母解肌湯
ZHI MU JIE J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26%
脾經 13%
膀胱經 13%
腎經 6%
心經 6%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解肌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效,可疏散風寒,宣通肺氣,適合治療風寒表證,如發熱、惡寒、鼻塞、咳嗽等症狀。知母解肌湯主治風熱感冒,麻黃可解表散寒,配合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達到解表清熱之效。
- 利水消腫:麻黃還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知母解肌湯中知母、石膏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作用,麻黃則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知母解肌湯以「知母」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該方旨在治療溫病初起,邪熱犯肺,症見發熱、口渴、脈數等,知母能清熱瀉火,解表退熱。
- 滋陰潤燥:知母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邪熱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有助於恢復津液平衡,促進機體恢復。
知母解肌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肌退熱: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退熱之效,可疏解肌表之邪熱,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退熱之功。與知母、石膏等清熱瀉火藥物配合,更能增強退熱作用,緩解發熱、口渴、汗出等症狀。
- 解肌通絡: 葛根具有解肌通絡、生津止渴之效,可改善因熱邪閉阻肌表導致的肢體痠痛、麻木等症狀。與知母、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發熱、肌肉痠痛等症狀。
知母解肌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知母解肌湯主治溫熱病,症見高熱煩躁、口渴、脈數等。石膏可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患者煩躁、口渴等症狀。
- 涼血止血: 石膏亦有涼血止血之效。溫熱病熱邪入血,可引起血熱妄行,導致出血。石膏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石膏與知母、黃芩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溫熱病症。
知母解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知母性寒,解表藥多偏溫燥,甘草性甘平,能調和知母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損傷脾胃,同時也能緩解解表藥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緩解疼痛的作用,能增強知母清熱瀉火的效果,同時能減輕解表藥的副作用,例如減輕發汗過多引起的口渴、乏力等症狀,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母解肌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溫熱病或外感熱證,症見頭痛、骨節煩疼、口燥心悶,其病機可歸納為「外寒束表,內熱熾盛」,或熱病後餘熱未清。具體適應情境如下:
- 夏月天行毒(暑季疫癘):外感寒邪而內有鬱熱,呈現「外寒內熱」之證。
- 熱病誤下或自下後:攻下法損傷正氣,然邪熱未盡,转为虛熱煩渴。
- 熱病兼夢泄(陰虛火動):熱邪未退而兼腎陰受損,虛火擾動精室。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對與解表清熱結構
- 麻黃+石膏:辛寒與辛溫並用,開腠解表(麻黃)的同時清透肺胃鬱熱(石膏),針對「外寒內熱」主證。
- 知母+葛根:
- 知母滋陰降火,清熱除煩,與石膏協力清除內熱。
- 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助麻黃發表,兼緩口燥心悶。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黃、石膏峻烈之性,護胃和中。
加減法之辨證思維
- 下後虛熱:去麻黃防過汗傷正,增知母、葛根以強化養陰生津、清解餘熱。
- 夢泄虛熱:去麻黃避辛散耗陰,加白薇清虛熱、人參益氣固攝,標本兼顧。
整體病機推演
- 本方以「表裡雙解」為綱,兼顧「透散外邪」與「清瀉裡熱」,尤重肺胃熱盛。
- 石膏、知母直折陽明氣分熱勢;葛根升津舒筋,緩解熱傷陰液之骨肉煩疼;麻黃開表散寒,為「寒包火」證之關鍵。
- 加減法更體現「因勢利導」原則:下後重點轉向滋陰清餘熱,夢泄則需斂虛火、固正氣。
總結
知母解肌湯體現了中醫「清解」與「透散」並行的治法,針對溫病或熱病不同階段(表證期、餘熱期)靈活調配,其組方邏輯深層對應「邪正消長」與「氣陰存亡」之動態平衡。
傳統服藥法
麻黃2兩(去節),知母3兩,葛根3兩,石膏3兩,甘草2兩(炙)。
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2兩,即止。
上切。
以水7升,煮取3升,分為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解肌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 組成:麻黃2兩(去節),知母3兩,葛根3兩,石膏3兩,甘草2兩(炙)。 主治: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