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石膏湯

CHUAN XIONG SHI G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7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5%
心經 10%
肝經 10%
膀胱經 10%
膽經 5%
心包經 5%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石膏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一、疏散風熱,清熱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解表邪,清熱解表。

二、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同時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組織的瘀血和炎症,對於頭痛、頭昏、面赤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川芎在川芎石膏湯中起著疏散風熱、清熱止痛和活血化瘀的關鍵作用,協同石膏等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川芎石膏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作用。川芎性溫,走血分,可活血化瘀,但若血熱妄行,則易致出血。石膏可清熱涼血,抑制血熱,避免川芎活血過度而導致出血。
  2. 解表止痛: 川芎石膏湯主治頭痛、發熱、口渴、脈浮數等症狀,屬於表熱證。石膏可清解表熱,配合川芎活血止痛,達到解表止痛的效果。

川芎石膏湯為清熱解表之經典方劑,其中麻黃的應用至關重要。麻黃性味辛溫,歸肺膀胱經,擅長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與石膏相伍,石膏性寒,能清熱瀉火,二者合用,石膏之寒可制約麻黃之溫,麻黃之升散有助石膏清熱透表,共同達成清熱解肌、發汗除煩之功。尤其在治療外感風熱或風寒入裏化熱所致的高熱無汗、頭痛身痛等症時,此配伍效應顯著。此外,麻黃還能助氣機暢行,增強全方行氣活血之力,與川芎同用,更利於疏通經絡,緩解因風邪阻滯所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

川芎石膏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川芎石膏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但若患者兼有痰濕阻滯,則可加入蒼朮以燥濕化痰,促進藥效的發揮。
  2. 健脾利濕:蒼朮還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避免濕邪內困,影響藥物療效。川芎石膏湯中的石膏性寒,容易傷脾胃,加入蒼朮可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川芎石膏湯為清熱解表、疏風止痛之方,其中葛根作為關鍵成分之一,其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發汗解肌、升陽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方中葛根與川芎相配,可增強散風清熱之力,對頭痛、牙痛、目赤等風熱上擾之症有顯著療效。葛根內含豐富黃酮類物質,能擴張血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輕因血流不暢所致的疼痛。此外,葛根還能調節體溫,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惡寒有良好緩解效果。總體而言,葛根在川芎石膏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解表清熱作用,更提升了整體治療風熱感冒及其併發症的臨床效果。

川芎石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川芎辛溫,石膏寒涼,兩藥性相反,甘草性平,能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2. 緩解副作用: 石膏寒涼,容易傷胃,甘草能緩解石膏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出現寒涼藥物引起的胃寒、腹痛等副作用。

甘草的加入,使川芎石膏湯更加安全有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川芎石膏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川芎:活血行氣,散風止痛
  •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原方無,部分文獻提及)
  • 蒼朮:健脾燥濕,消食化滯(原方無,部分文獻提及)
  • 葛根:升陽止瀉,清熱解毒(原方無,部分文獻提及)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古代功效主治

時氣壯熱,頭痛無汗,脈洪長,惡風煩渴者。

現代應用分析

綜合多篇古文記載,川芎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各種症狀,其功效可歸納為:

  • 清利頭目:治療頭痛、頭目昏眩、痛悶等症狀。
  • 疏散風熱:治療風熱引起的頭痛、咽乾、煩渴等症狀。
  • 清熱解毒:治療口瘡、眼生翳膜等熱毒症狀。
  • 宣通氣血:改善氣血運行,緩解中風偏枯等症狀。
  • 化痰止咳:治療風痰喘嗽、鼻塞等症狀。
  • 利尿通淋:治療小便淋閉等症狀。
  • 調理諸病:可用於勞復、傳染等疾病的調理。

治療原理

川芎石膏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疏風散熱:方中川芎辛溫,能疏散風邪,止頭痛;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二者合用,既能疏散外風,又能清解裡熱,共奏疏風散熱之效。

  2. 清熱解毒:石膏為清熱解毒的要藥,能清解體內熱毒,緩解口瘡、眼生翳膜等症狀。

  3. 活血行氣:川芎能活血行氣,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頭痛、中風偏枯等症狀。

  4. 調和諸藥:甘草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平和,並能益氣緩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獻中提到的川芎石膏湯含有麻黃、蒼朮、葛根等藥物。麻黃能發汗解表,增強疏散風邪的作用;蒼朮能健脾燥濕,葛根能升陽止瀉,清熱解毒,這些藥物的加入可能會增強方劑的發汗、燥濕、清熱等功效,使其應用範圍更廣。然而,原方中並無這些藥物,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加減。

總之,川芎石膏湯是一個以清熱瀉火、疏風止痛為主的方劑,適用於風熱上攻所致的各種症狀。其藥物組成和劑量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川芎、石膏、麻黃、蒼朮、葛根、甘草。
渴,加天花粉;熱甚,加黃芩、柴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熱,症見頭痛、無汗、脈洪長、惡風煩渴等症狀。若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熱象明顯者,可加生石膏、知母等;若有頭痛劇烈、目赤腫痛者,可加菊花、蔓荊子等;若有咽喉腫痛者,可加金銀花、連翹等;若有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等。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半身不遂鼻塞原發性高血壓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石膏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川芎、石膏、麻黃、蒼朮、葛根、甘草。 主治:時氣壯熱,頭痛無汗,脈洪長,惡風煩渴者。

川芎石膏湯, 出處:《宣明論》卷三。 組成:川芎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半兩,山梔半兩,黃芩半兩,大黃半兩,菊花半兩,荊芥半兩,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滑石4兩,寒水石2兩,甘草3兩,桔梗2兩,縮砂仁1分,石膏1兩,防風1兩,連翹1兩,薄荷葉1兩。 主治:清神利頭,宣通氣血。解中外諸邪,調理諸病勞復傳染。主治:風熱上攻頭面,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滿淋閉,眼生翳膜,中風偏枯。目疾時發,壅生翳膜,煩躁多渴,瘡癬皴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