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

XI JIAO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祕要

其他名稱:地黃湯,解毒湯,解毒散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21%
肺經 21%
腎經 11%
脾經 7%
胃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地黃湯方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斑疹紫紺等,犀角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 歷代醫家經驗總結:犀角地黃湯為古方,其組成經過歷代醫家反覆驗證,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犀角作為重要藥材,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在治療熱毒血熱證方面不可或缺。

犀角地黃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犀角所致的熱毒,並滋養陰血,平衡體內寒熱。
  2. 滋陰生津: 犀角善於解毒,但性寒偏燥,生地黃的滋陰生津功效可以緩解犀角的燥性,避免損傷津液,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因此,生地黃在犀角地黃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協調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方更適合治療熱毒熾盛、陰虛火旺等病症。

犀角地黃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牡丹皮味苦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角地黃湯以清熱涼血為主,牡丹皮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涼血作用,緩解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
  2. 緩解血瘀:犀角地黃湯治療的疾病多伴有血瘀,牡丹皮能活血化瘀,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血瘀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牡丹皮在犀角地黃湯中起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犀角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熱毒: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等功效。犀角地黃湯主治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症狀,白芍可協同犀角、生地黃等藥物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血分的損傷。
  2. 滋陰養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陰血,緩解熱毒消耗陰液所造成的陰虛症狀。配合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物,共同達到滋陰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地黃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犀角地黃湯為中醫經典涼血方劑,主治熱入血分證,其核心病機為熱毒深陷血分,耗血動血,或擾神致瘀。具體表現如下:

  1. 熱擾心神

    • 症狀:身熱夜甚、煩躁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 原理:血分熱熾,上擾心神,故見神志異常。
  2. 熱傷血絡

    • 症狀:斑疹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紅絳,脈數。
    • 原理:熱毒迫血妄行,溢出脈外,導致各部位出血。
  3. 蓄血瘀熱

    • 症狀: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 原理:熱與血結成瘀,瘀熱阻滯,影響神志與陰液輸布。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組成(基礎方)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濃縮粉替代):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 生地黃:甘寒養陰,涼血止血,滋養耗傷之陰血。
  • 芍藥(赤芍或白芍):赤芍偏於清熱散瘀,白芍偏於養陰斂血。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防血熱互結成瘀。

治療原理

  1. 涼血為主,止血為輔

    • 犀角、生地黃直清血分熱毒,從根本上抑制熱邪動血;芍藥、牡丹皮輔助涼血,兼顧活血防瘀。強調「涼血而血自寧」,非單純止血。
  2. 養陰防耗

    • 熱入血分必傷陰,生地黃滋陰填液,既防熱邪進一步傷陰,又助血液內守。
  3. 散瘀以斷病機

    • 牡丹皮、赤芍活血散瘀,針對「熱與血結」之潛在病機,避免瘀阻加重出血或神志異常(如蓄血發狂)。

加減邏輯

  • 熱瘀互結:加大黃、黃芩,通腑瀉熱,增強逐瘀之力。
  • 肝火偏旺:加柴胡、梔子,疏肝瀉火,調節氣機。
  • 出血明顯:加白茅根、小薊,側重涼血止血。

現代應用思路

此方適用於血分熱盛證的急重症,如:

  • 免疫亢進疾病(過敏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針對「血熱發斑」。
  • 血液病(白血病、DIC):調控異常出血與瘀斑。
  • 感染性疾病(敗血症、肝昏迷):清解血分毒熱,改善神昏。

關鍵在於抓住「熱、血、瘀、陰」四字:熱毒是因,耗血動血是果,陰傷為本,瘀滯為標。方劑通過多靶點協同(清熱、養陰、散瘀),達到標本兼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寒涼清滋,對於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耳衄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紅絲走竄舌苔乾燥(舌乾)幼兒發熱舌頭鮮紅色舌上出血舌頭發紫月經期間流鼻血舌頭出現裂痕口乾口渴腹股溝痛雙眼視力迅速下降,甚至視力喪失丹毒發燒幼兒紫癜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腹部腫大但軀體四肢消瘦面色發紅口頰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地黃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犀角、升麻、生地黃、木通、桔梗、京芍、甘草。 主治:失血、衄血、便血、尿血。

犀角地黃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三。 組成:犀角1錢,白芍1錢,丹皮1錢,枳殼1錢,生地2錢,黃芩8分,桔梗8分,百草霜8分,甘草3分,陳皮7分。 主治:經從口鼻出,咳嗽氣急。

犀角地黃湯, 出處:《脈因證治》卷四。 組成:犀角1兩,生地8兩,白芍3兩,丹皮2兩,大黃2兩。 主治:瘀血狂妄。因汗不徹,吐衄不盡,瘀血在內,面黃唇白,便黑腳弱,氣喘,甚則狂悶。

犀角地黃湯, 出處:《青囊全集》卷上。 組成:明犀牛角2錢,生地3錢,丹皮1錢5分,黃芩1錢5分,紅胡1錢,生梔子1錢,歸尾3錢,甘草8分,桔梗1錢5分,紅花1錢,陳皮1錢。 主治:吐血、下血。

犀角地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赤芍藥3分,生薑、地黃2兩,牡丹皮1兩,犀角1兩(如無,升麻代)。 主治:消化瘀血。主治:小兒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解,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者;兼治瘡疹出得太盛。

犀角地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生地黃1兩,犀角(鎊)1兩,乾葛3分,玄參3分,梔子仁3分,升麻3分,大黃半兩(蒸),芍藥1兩半。 主治:筋實極,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