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pness and heat turn into dryness

濕熱化燥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5-09-20

濕熱化燥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濕熱化燥證」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代中醫「溫病學派」提出來的。它不是指一種單一的病,而是一個病理變化的過程。

這是指「濕熱」這種病邪在特定條件下,慢慢轉變為「燥」的現象。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轉換階段」,體現中醫「陰陽互轉」之道理。

簡單來說,就是「濕熱」這個病因還沒有完全消除,但身體已經開始出現乾燥的症狀。也就是說,濕熱還在,但燥象也已經出現了,兩種病理現象交織在一起,讓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傳統中醫認為濕熱會轉化為乾燥
傳統中醫認為濕熱會轉化為乾燥

在這裡,「濕熱」是病的根本原因,濕氣的特性是黏滯、沉重,熱氣則容易往上衝,並且會消耗身體的水分。

當濕和熱結合在一起時,就像油混進麵粉裡一樣,很難分開,也很難清除乾淨,導致病情纏綿反覆,難以痊癒。

而「化燥」是這個病變的外在表現,也就是病邪的性質逐漸轉變成「燥」。燥的特性就是乾、缺乏滋潤,會進一步消耗身體的水分與陰液。

因此,「濕熱化燥證」這個階段,指的是體內的濕熱之邪還沒有被完全清除,但已經開始大量耗損身體的水分、津液與陰血,進而出現像是皮膚乾燥、口燥咽乾、便秘等一系列乾燥缺潤的症狀。

這種證候容易出現在夏秋季節,尤其是所謂的「長夏」,就是夏季與秋季交接時最明顯。

溫病學教授李鑫輝,在《溫病學白話速學》中提到,「濕溫」的特點是以脾胃的問題為中心。

溫病學提到的濕溫,以脾胃問題為中心
溫病學提到的濕溫,以脾胃問題為中心

一個人會出現「濕熱化燥證」,有以下可能原因:

  • 病情拖太久,熱氣傷津液:當人體感染「濕熱」這類病邪時,特別是當中「熱」的部分,會一直消耗、蒸發體內的水分(津液)。這個過程就像一鍋粥長時間用小火慢煮,水分會不斷被蒸發掉,最後變得又濃又乾,甚至煮焦了。當病情拖延太久,熱氣會慢慢把津液耗乾,轉而出現「燥」的現象。
  • 用了太多溫燥的藥物:在治療濕熱時,中醫常會用一些可以清熱、燥濕的藥物。這類藥本身有乾燥的特性,如果使用太久或用量過多,雖然可以去除濕熱,但同時也會把人體正常需要的水分也一起耗掉,反而導致身體出現乾燥的副作用,變成「化燥」。
  • 體質本來就偏陰虛(體內津液不足):有些人體質天生就容易缺水(陰虛津少),這樣的人如果再受到濕熱病邪的影響,就好比乾柴碰到烈火,水分很快就被燒光了。這種情況下,就特別容易出現濕熱還沒完全清除,身體卻已經變得乾燥的情況。
  • 治療方法錯誤或忽略治療:如果沒有好好辨別病情,比如體內還有濕氣時,就太早使用一些滋補的藥物,可能會讓濕氣更難排出,反而被困在體內。這樣一來,濕氣鬱積轉成熱,熱氣又會進一步傷津,導致燥象的出現。

「濕熱化燥證」的症狀很有代表性,最大的特點就是濕熱的症狀還在,但身體已經出現乾燥的現象,兩者同時存在,互相交織,常見症狀如下:

1.濕熱還沒清除的表現

  • 身體發熱但不明顯:會覺得身體有點熱,但摸起來不覺得特別燙,要摸久一點才會感覺熱氣灼手。
  • 胸口與上腹悶脹不適:感到胸口或胃部悶悶的、不舒服,好像有東西堵著。
  • 疲倦:身體沉重、四肢疲倦,疲勞想睡。
  • 沒胃口、想吐:胃部不適不想吃東西,有時還會覺得反胃或噁心。
  • 嘴巴又苦又黏:嘴裡發苦,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黏膩感,不清爽。
  • 尿少且黃:小便顏色偏黃,量也變少。
  • 舌頭變化明顯:舌頭顏色偏紅,舌苔可能是又黃又黏又乾,甚至有時看起來乾裂,這是「濕熱化燥」最典型的舌頭表現。

2.開始出現燥象、津液被傷的表現

  • 口乾、喉嚨乾:會覺得嘴巴和喉嚨乾燥,想喝水,但由於體內還有濕氣,喝水後也不一定覺得舒服(喝了卻不解渴)。
  • 皮膚變乾:皮膚看起來沒有光澤,摸起來也乾巴巴的,甚至會癢,出現紅疹。
  • 排便困難:大便乾硬、不容易排出,甚至會便秘。
  • 下午發熱:常常是下午或傍晚時身體會發熱,就像潮水一樣準時來。
  • 乾咳或少痰:會咳嗽,但幾乎沒什麼痰,或痰很黏、很難咳出來。
  • 四肢抽搐:體內燥熱嚴重時,甚至會化風,導致筋脈失去濡養,出現四肢抽搐、脖子痛、抽筋、手腳亂動..等症狀。
  • 脈象變化:脈搏變細、跳得比較快,這表示體內的陰液(滋潤身體的物質)正在被消耗。

李教授認為,這種病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但特別是在夏秋季節,因為那時雨水多、氣候炎熱,發病的機會更高。

所以簡單說,如果有一種人是濕熱體質的話,一直沒有去除體內的濕氣、火熱,有一天反而會出現體內乾燥的現象

溫病學認為,體內的濕熱會轉化成燥氣
溫病學認為,體內的濕熱會轉化成燥氣

溫病學提出的「濕熱化燥」概念,在過去一直是很抽象的,而現代透過經絡數據的觀察,反而很容易理解,可以參考以下經絡型態分析的內容。

造成濕熱化燥的4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濕熱化燥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乾燥(舌乾)舌紅沒有津液舌苔黃膩

脈相

弦脈細脈

濕熱化燥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白身體發熱四肢冰冷頭昏精神不佳發燒胸悶脹口乾口渴大便出血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大便秘結身體容易出汗胃腸脹氣語言前後顛倒錯亂皮膚風疹心胸煩熱胸悶胸痛蕁麻疹四肢抽搐蒼白

濕熱化燥的相關證型


肝風內動肝陽化風燥熱傷津邪熱傷津

改善濕熱化燥的常用方劑


改善濕熱化燥的常用穴道


濕熱化燥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濕熱化燥證的經絡型態,主要觀察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現象,與夏天常見的經絡型態一致,也會發生在秋冬季節。

這種現象屬於濕熱化燥,通常發生在「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身上。

這類體質的人最終體內的「少陽經」(三焦經、膽經)和「陽明經」(大腸經、胃經)持續出現實證,體內的熱氣會變得非常強烈。

同時這種體質的人,因為長期脾經虛證,所以體內的濕氣通常也很嚴重,所以久了幾乎難逃「濕熱化燥」的現象。

不過最奇怪的是,系統中有很多感覺到身體燥熱的人,甚至已經被現代醫學診斷為「乾燥症候群」的人,竟然也會出現「一派陽虛」的經絡型態

這很有可能是上面提到的溫病學李教授提到的,濕氣也可能會導致陽虛

隨著越來越多的經絡數據累積,經常可以看到所謂「一派陽虛化熱」現象,下面就是兩種化燥的經絡型態,都是屬於非常極端的經絡型態。

經絡呈現化熱現象的經絡型態
經絡呈現化熱現象的經絡型態

所以,可見不是只有濕熱會轉化成乾燥,寒濕也會轉化成乾燥,這種乾燥的現象,很有可能是體內長期或「陰寒」或「火熱」,導致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結果

基於此,每個人平日養生的關鍵方法,就是隨時要平衡體內的寒熱,不要讓自己體質處於極端的寒熱狀態,就容易產生非常難治的疾病。

載入中...

濕熱化燥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