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化燥證是溫病學派的證候,是指濕熱之邪蘊積體內久了之後,出現「燥化」現象,或因「傷及陰津」、或因「耗血動血」而出現的一系列下血、傷津、動風的現象,體現中醫「
陰陽互轉」之道理。
由於濕屬陰邪,其性粘滯難以驅離體內,其與「熱」長伴,屬性成為既有「濕性」之膠著,又有「熱性」之蒸灼,病情常纏綿不癒,久了可從燥化,其變症多端,有幾種可能:
- 濕熱化燥,下走大腸,熱迫血行而出現「便血」,多伴有煩躁、灼熱、有汗不退、煩躁渴飲、小便短赤...等等症狀。
- 燥熱內結,燥結大腸,大便秘結,或大便不乾淨,同時出現身熱不退、腹脹、甚至神昏妄語。
- 濕溫化燥,邪竄入營,津液涸乾,全身出現紅疹、妄語、舌質紅、乾糙無津、脈象弦數者。
- 燥熱化風,陰精大虧,虛風旋擾,出現神昏痙厥、角弓反張、手腳亂動。
綜合以上主要症狀有:身熱、胸悶、煩躁口渴、大便下血、四肢抽搐、無言亂語、發疹、神昏、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燥紅無津或舌絳、苔黃膩、顏面蒼白、汗出肢冷、脈弦細...等。
濕熱化燥證主要見於濕溫病中。本證應與「陰虛肝風內動證」、「燥邪傷津證」等相鑒別。
「肝陽化風證」是由肝腎陰虧、肝陽亢盛、失制而生風所致。「血虛生風證」則由肝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所致。濕熱化燥生風是由於外感熱病,身熱不退所致,原因是不同的。
「燥邪傷津證」與濕熱化燥證兩者均見燥傷陰液,然而燥邪為是外感秋天燥氣而致,而濕熱化燥是濕熱在體內一段時日之後,往體內傳變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