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pness and heat turn into dryness

濕熱化燥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10-14

濕熱化燥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濕熱化燥證是溫病學派的證候,首先理解「濕熱」,這是指「濕邪」和「熱邪」相結合,濕邪性質重濁、粘滯,易阻礙氣機運行。熱邪性質炎上,易傷陰津。

濕熱化燥,是指「濕熱之邪」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導致出現「燥化」的病理變化,體現中醫「陰陽互轉」之道理。

濕邪化燥後,會導致津液耗傷,陰虛內熱,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症狀。

濕熱之邪在體內久了會導致「燥化」現象
濕熱之邪在體內久了會導致「燥化」現象

由於濕屬陰邪,其性粘滯難以驅離體內,其與「熱」長伴,屬性成為既有「濕性」之膠著,又有「熱性」之蒸灼,病情常纏綿不癒,久了可從燥化,其變症多端,有幾種可能:

  1. 體內燥熱,乾燥結於大腸,導致大便秘結或大便不乾淨,同時出現身熱不退、腹脹、甚至神昏妄語。
  2. 濕熱化燥,向下影響大腸,過於乾燥導致「便血」,多伴有煩躁、灼熱、有汗不退、煩躁渴飲、小便短赤...等等症狀。
  3. 濕溫化燥,體內津液涸乾,全身出現紅疹、妄語、舌質紅、乾燥沒有口水、脈象弦數。
  4. 燥熱化風,導致筋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陰精大虧會導致肝臟的功能失常,而出現神昏、譫語等症狀。虛風旋擾會導致筋脈失去濡養,而出現手腳亂動等症狀。

 

綜合以上主要症狀有:身體發熱、胸悶煩躁、口乾口渴、大便秘結、大便下血、小便短赤、顏面蒼白、汗出肢冷、四肢抽搐、胡言亂語、發斑疹、頭昏眼花、舌燥紅無津或舌絳、苔黃膩、脈弦細...等

濕熱化燥證很容易出現在秋季,初秋季節還是屬於「長夏」季節,天氣普遍濕熱。到了深秋的時候,天氣乾燥,就有機會醞釀成為濕熱化燥證。

深秋季節很容易出現燥熱證
深秋季節很容易出現燥熱證

濕熱化燥證主要見於濕溫病中。本證應與「陰虛肝風內動證」、「燥邪傷津證」等相鑒別。

「肝陽化風證」是由肝腎陰虧、肝陽亢盛、失制而生風所致。「血虛生風證」則由肝血不足,筋脈失養而致虛風內動所致。濕熱化燥生風是由於外感熱病,身熱不退所致,原因是不同的。

「燥邪傷津證」與濕熱化燥證兩者均見燥傷陰液,然而燥邪為是外感秋天燥氣而致,而濕熱化燥是濕熱在體內一段時日之後,往體內傳變後才會出現。

從經絡理解濕熱化燥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6%BF%95%E7%86%B1%E5%8C%96%E7%87%A5.jpg

造成濕熱化燥的3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濕熱化燥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乾燥(舌乾)舌紅沒有津液舌苔黃膩

脈相

弦脈細脈

濕熱化燥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面色發白身體發熱四肢冰冷頭昏精神不佳發熱(發燒)胸悶脹口乾口渴大便出血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大便秘結汗出(身體易出汗)胃腸脹氣語言前後顛倒錯亂皮膚風疹心胸煩熱胸悶胸痛蕁麻疹四肢抽搐

濕熱化燥的相關證型


肝風內動肝陽化風燥熱傷津邪熱傷津

改善濕熱化燥的常用方劑


改善濕熱化燥的常用穴道


濕熱化燥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濕熱化燥證的經絡型態,主要觀察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現象,與夏天常見的經絡型態一致,也會發生在秋冬季節。

主要原因是夏季的經絡型態累積一段時間之後,在體內出現的一種化燥現象,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濕熱化燥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南病別鑒·濕熱條辨》:「濕熱症,四五日,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又:「濕熱症,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硬、譫語、昏不知人、兩手搐溺,津枯邪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