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通俗傷寒論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肺經 26%
心經 26%
脾經 10%
心包經 4%
胃經 1%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羚角鉤藤湯

組成:甘草、白芍、川貝母、茯神、鉤藤、菊花、桑葉、生地黃、羚羊角。

整體功效:平肝潛陽熄風止痙。

主治肝風上翔,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及孕婦子癇、産後驚風。癔病屬陰虛火旺肝陽浮越者。

**熱盛動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乾,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瘈疚,舌紅,脈弦數。

現代運用於流腦、乙腦以及妊娠子癇、高血壓所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屬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或陽亢風動者。

:羚角鉤藤湯是一首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的方劑。方中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川貝母等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等症狀。此外,方中甘草、白芍、茯神等具有養陰清熱滋陰潛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陰虛火旺、肝陽浮越等症狀。

方解:羚角鉤藤湯由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川貝母、甘草、白芍、茯神、生地黃組成。方中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川貝母等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等症狀。此外,方中甘草、白芍、茯神等具有養陰清熱、滋陰潛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陰虛火旺、肝陽浮越等症狀。

注意事項:羚角鉤藤湯是一首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功效的方劑,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等症狀。
  2. 本方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使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四:“羚角鉤藤湯,治肝風上亢,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癔病屬陰虛火旺、肝陽浮越者,亦宜服之。”
  2. 《中醫臨床治療學》:“羚角鉤藤湯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等症狀。”
  3. 《中藥大辭典》:“羚角鉤藤湯,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功效,臨床用於治療肝風上亢、肝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證為溫熱病邪傳入厥陰,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肝經熱盛,故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悶躁擾,甚則神昏;熱極動風,且風火相煽,灼傷津液,筋脈失養,以致手足抽搐,發為痙厥。肝熱風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等,機理亦同。治宜清熱涼肝熄風為主,佐以養陰增液舒筋為法。方中羚羊角咸寒,入肝經,善於涼肝熄風;鈎藤甘寒,入肝經,清熱平肝,熄風解痙。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清熱涼肝,熄風止痙之功益著,共為君藥。配伍桑葉、菊花清熱平肝,以加強涼肝熄風之效,用為臣藥。

風火相煽,最易耗陰劫液,故用鮮地黃涼血滋陰,白芍養陰泄熱,柔肝舒筋,二藥與甘草相伍,酸甘化陰,養陰增液,舒筋緩急,以加強熄風解痙之力;邪熱每多煉液為痰,故又以川貝母、鮮竹茹以清熱化痰;熱擾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以上俱為佐藥。甘草兼調和諸藥,為使。綜觀全方,以涼肝熄風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標本兼治,為涼肝熄風法的代表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不由自主地嚼咬舌頭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面色發青
手震顫動搖
四肢抽搐
昏迷
顏面抽搐
頭部不由自主地搖動不能自制
梅尼爾氏病
心絞痛
癲癇
心內膜炎
腦炎
心肌梗塞
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羚角鉤藤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羚角片1錢半(先煎),霜桑葉2錢,京川貝4錢(去心),鮮生地5錢,雙鉤藤3錢(後入),滁菊花3錢,茯神木3錢,生白芍3錢,生甘草8分,淡竹茹5錢(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 主治:涼肝熄風。主治:肝風上翔,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瘈瘲,狂亂痙厥;及孕婦子癇、産後驚風。癔病屬陰虛火旺、肝陽浮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明目延齡丸

相似度 5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