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

桑葉

SANG YE

  • 英文名稱: Folium Mori Albae White Mulberry Leaf
  • 別名:桑耳,桑枝,桑白皮,附藥桑木,鐵扇子,霜桑葉,蠶葉,桑椹
  • 藥品來源:桑樹 (Morus alba L.) 為桑科落葉喬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江浙一帶居多,且歷史悠久。10~11月間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桑樹的葉、果、木材、枝條等可以用來飼蠶、食用、釀酒、編筐、造紙和製作各種器具,同時其葉、根、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還是防治疾病的良藥。
  • 道地藥材:江蘇, 浙江
  • 生長環境:山坡, 丘陵, 田野, 村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最後更新日:2023-06-19

桑葉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

臨床常與菊花相須配伍,疏風清熱,辛涼宣肺,治療風熱表證,如桑菊飲;因其清揚上達,疏風熱,清頭目,故常與平肝潛陽之鈎藤、山羊角等配伍,祛風、平肝、清肝,治療風邪上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頭痛,如羚角鈎藤湯,或與補虛藥同用,治療因風或虛所致的眩暈,如扶桑至寶丹。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長於涼散風熱,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連翹、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飲。

用於肺熱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益陰,涼潤肺燥,故可用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

桑葉「涼而宣通,最解肺中風熱」(《醫學衷中參西錄》),常與杏仁、沙參、貝母等配伍,清熱宣肺,治療風熱、燥熱或肺熱所致的咳嗽。

2. 發汗解表

桑葉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中醫認為,桑葉味甘、性微寒,能夠發散風熱、清熱解毒、解表發汗,是一種常見的解表劑。

桑葉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通過促進汗液排出,降低體溫,改善相關症狀。

3. 平肝息風

桑葉即可祛風熱,又能清肝熱,是「肝熱者尤為要藥」(《重慶堂隨筆》),常合理配伍治療風熱或實熱所致的頭面五官疾病,如桑菊退翳散(《眼科臨證錄》)、桑丹瀉白散(《喉科家訓》)。

桑葉清熱活血,常合理配伍用於治療皮膚瘡瘍及風熱郁表之皮膚疾患;桑葉「止盜汗」,常與補益藥配伍治療汗證,如斂汗湯(《辨證錄》)、止汗神效方(《石室秘錄》

4. 斂瘡

桑葉可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亦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5. 清肝明目

桑葉用於肝陽眩暈,目赤昏花。本品苦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常配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同用

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泄肝火,益陰,涼血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車前子等清肝明目之品,可用治肝經風熱,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澀痛,多淚等實證;配合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即桑麻丸,又可用治肝腎不足、眼目昏花之虛證。

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6. 生津止渴

桑葉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植物粘液質和維生素C,能夠刺激口腔和消化系統的分泌,增加身體的水分供應,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此外,桑葉還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降低血壓、降低血糖等作用,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便秘等疾病。

7. 清熱涼血

《本草經疏》提到:「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渭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髮,涼血故又止吐血。台癰口,留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8. 清肺熱利咽

桑葉具有清肺熱、利咽的功效。桑葉味甘、性微寒,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喉嚨發炎、口舌生瘡、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桑葉還能夠清熱利咽,有助於緩解喉嚨疼痛、咳嗽等症狀。

9. 止血

桑葉具有一定的止血功效。桑葉可以收斂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的生成,从而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

桑葉常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疾病,如咯血、便血、婦女月經過多等。

桑葉的現代功效


1. 降血糖

在中醫理論中,桑葉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桑葉含有一些特殊的活性物質,例如桑白皮甙和桑枝皮甙等,這些物質能夠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桑葉及其水提液、生物鹼類、黃酮類、多糖類等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桑葉、桑葉抽提物、桑葉多糖、桑葉黃酮、桑葉浸出液對糖尿病大(小)鼠模型均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

2. 抗菌、抗病毒

桑葉水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醇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沙門菌、變形桿菌有抑制效果。

桑葉汁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長作用,對霉菌無明顯的抑制作用。桑葉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既能抑制病毒的吸附和生物合成,又能直接殺滅病毒。

桑葉生物鹼1-脫氧野尻霉素臨床有顯著的抗逆轉錄酶病毒活性作用,其IC50為1.2~2.5μg/mL,且隨1-脫氧野尻霉素劑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強。此外,桑葉多糖對小鼠腸道菌群失調有調節作用。

3. 抗氧化

桑葉提取物對體內外多途經產生的氧自由基均有較強的清除作用。桑葉酸性蛋白多糖(APFM)可清除化學模擬體系中形成的氧自由基,抑制小鼠臟器在該體系中脂質過氧化物MDA的形成和積累,減輕自由基誘導的小鼠肝線粒體的腫脹和模型小鼠臟器中SOD活性的降低,存在明顯的量效關係。

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亦能清除自由基,綠原酸是其抗氧化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桑葉水提物能延長果蠅的壽命,提高老年大鼠紅細胞內SOD含量,從而有效地清除生物氧化產生的超氧陰離子,並能降低老年大鼠大腦、脊髓和組織脂褐質含量,延緩衰老。

4. 抗發炎

桑葉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其中一些具有抗發炎作用。例如,桑樹皮苷、桑黃酮、桑白皮甙等物質均具有一定的抗發炎作用,能夠有效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

此外,桑葉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滋潤肌膚等功效,能夠緩解一些皮膚炎症等疾病帶來的不適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桑葉水煎劑對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足腫脹、醋酸所致小鼠足腫脹及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桑葉水煎液具有降低發熱大鼠模型體溫的作用。

5. 降血脂

桑葉水提物、桑葉醇提物、桑葉總黃酮均具有降血脂作用。水提物可降低大鼠血清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增加HDL含量。

桑葉的丁醇提取物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氧化變性作用;桑葉能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DL-C/TC明顯增高,TC、LDL-C、TG明顯降低。

桑葉能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其降血脂作用與激活PPARα受體和抑制NADPH氧化酶活化有關。

6. 降血糖

在中醫理論中,桑葉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桑葉含有一些特殊的活性物質,例如桑白皮甙和桑枝皮甙等,這些物質能夠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桑葉及其水提液、生物鹼類、黃酮類、多糖類等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桑葉、桑葉抽提物、桑葉多糖、桑葉黃酮、桑葉浸出液對糖尿病大(小)鼠模型均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

7. 預防腫瘤或抗癌

桑葉黃酮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7-二氧-β-D-吡喃葡萄糖苷對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後者還可誘導HL-60細胞素的分化。

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是野尻霉素的結構類似物,對β-16肺黑色細胞腫瘤為模型腫瘤轉移的抑制率可達80.5%,機制可能是1-脫氧野尻霉素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在腫瘤細胞表面產生未成熟的碳水化合物鏈,削弱了腫瘤的轉移能力。

桑葉浸出液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和管腔形成,對腫瘤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桑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桑葉的炮製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力口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體質偏寒、陽虛內寒的人不宜食用桑葉,因為桑葉性寒,容易傷及人體陽氣。
  • 患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的人不宜食用桑葉,因為桑葉能促進胃腸蠕動,容易加重這些症狀。
  • 患有肝病或腎病的患者應謹慎使用桑葉,因為桑葉中含有較多的草酸,可能加重肝腎負擔。
  • 妊娠期間的孕婦不宜食用桑葉,因為桑葉中含有較多的生物鹼和黃酮類物質,有可能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 對桑屬植物過敏的人不宜食用桑葉,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桑葉相關的方劑


桑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結膜炎牙齦腫脹痛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蕁麻疹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急性會厭炎胃腸出血全身性水腫口乾口渴眼睛紅痛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咳嗽胸悶胸痛腹痛吐血頭痛夜間盜汗

桑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檸檬酸(citricacid), 乙酸(aceticacid), 棕櫚酸(palmitic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葡萄糖(glucose), 芸香甙(rutin), 槲皮素(quercetin), 穀氨酸(glutamicacid),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維生素C(vitaminC), 琥珀酸(succinicacid), 草酸(oxalicacid), 膽鹼(Choline), 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 錳(manganese), 綠原酸(Chlorogenicacid), 銅(Copper), 鋅(Zinc), 延胡索酸(fumaricacid),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腺嘌呤(adenine), 維生素B1(vitaminB1), 維生素B2(vitaminB2), 丁香油酚(Eugenol),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酒石酸(Tartaricacid), 胡蘆巴鹼(TCMLIBigonelline),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戊酸(valericacid), 水楊酸甲酯(methylsalicylate), 槲皮素-3-三葡糖甙(quercetin-3-triglucoside), β-D-葡糖甙(β-D-glucoside), 蛇麻脂醇(lupeol), 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inokosterone), 蛻皮甾酮(ecdysterone), 溶血素(hemolysin), 丙酸(propionicacid), 丁酸(butyricacid), 異丁酸(isobutyricacid), 異戊酸(isopentanoicacid), 己酸(hexanoicacid), 異己酸(isohexanoicacid), 愈創木酚(guaiacol), 三十一烷(tridecane), 羥基香豆精(hydroxycoumarin), 天門冬氨基酸(asparticacid), 葉酸(folicacid), 5-甲酰四氫葉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