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

桑葉

SANG YE

  • 英文名稱:Morus alba L. Folium Mori Albae White Mulberry Leaf
  • 別名:桑耳,桑枝,桑白皮,附藥桑木,鐵扇子,霜桑葉,蠶葉,桑椹
  • 藥品來源:桑樹為桑科落葉喬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江浙一帶居多,且歷史悠久。10~11月間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桑樹的葉、果、木材、枝條等可以用來飼蠶、食用、釀酒、編筐、造紙和製作各種器具,同時其葉、根、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還是防治疾病的良藥。
  • 道地藥材:江蘇, 浙江
  • 生長環境:山坡, 丘陵, 田野, 村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桑葉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桑葉,其散風熱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來看,桑葉散風熱的功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重慶堂隨筆》指出桑葉能「廂風溫暑熱」,並能「息內風而除頭痛」,說明其能有效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等症狀。此外,它還能治療因肝熱引起的崩漏等出血症狀,顯示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了桑葉的藥理作用,認為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並濟,既能滋陰降火,又能清熱解毒,故能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發熱盜汗。書中還提到桑葉「又能除風」,更直接點明其散風功效。

《本草撮要》則從配伍的角度闡述桑葉散風熱的應用。例如,與麥冬配伍可治療勞熱,與生地、阿膠、石膏等配伍則能治療肺燥咳血,說明桑葉可以根據不同的病證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書名》和多數醫籍都強調「經霜桑葉」的藥效更佳,說明經過霜降後的桑葉藥性更足,散風清熱的功效更強。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桑葉散風熱功效的描述,從單純的臨牀經驗到藥性分析,都佐證了其在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口渴等症狀上的有效性。其清熱涼血、益陰除風的多重功效,使其成為治療風熱病症的一味常用且有效的單方藥物。

2. 發汗解表

桑葉,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密切相關。

《重慶堂隨筆》指出桑葉能治療因風溫暑熱引起的發熱,服用後肺氣肅降,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此外,它還能止息內風,治療頭痛、腹瀉等症,並能治療因肝熱引起的崩漏等婦科疾病。這說明桑葉的發汗解表作用,不僅限於單純的祛除外感風邪,也與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相關。

《本草撮要》則從不同配伍角度闡述桑葉的功效。單用桑葉能治療盜汗;配伍麥冬則能治療勞熱;與生地、阿膠等配伍,則能治療肺燥咳血。這表明桑葉的發汗解表作用並非孤立存在,其功效可以通過與其他藥材的配伍得到增強或調整,以針對不同病證。值得注意的是,本草中也提到桑葉可以代茶飲用,經霜的桑葉效果更佳,常服可以治療盜汗。

《本草書名》中張壽頤強調,老而經霜的桑葉藥效最佳,因其藥力更厚。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不謀而合。《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桑葉甘寒,能益陰下氣,治療陰虛發熱和因內熱導致的盜汗。其兼具燥性,還能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經霜的桑葉,更有清熱肅肺之效,因此能明目止渴。書中更提到桑葉能止血,這與其益血涼血的藥性相關。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桑葉發汗解表功效的描述,不僅體現了其單獨應用時的功效,也突顯了其與其他藥材配伍後功效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桑葉發汗解表作用,並非僅僅是簡單地排出體內濕邪,而是與其滋陰、清熱、涼血、利水等多重功效共同作用的結果。

3. 平肝息風

桑葉,其「平肝息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從上述典籍片段可見,桑葉的平肝息風作用並非單一機制,而是與其多方面的功效息息相關。

《重慶堂隨筆》中提到桑葉能「息內風而除頭痛」,這說明桑葉可以有效平息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等症狀。 書中更進一步指出,桑葉能治療因肝熱妄行引起的崩漏(月經異常出血)等婦科疾病,再次印證其平肝作用,尤其針對肝熱所致的病症效果顯著。 其「止風行腸胃之洩瀉」也間接說明桑葉能調節因肝風內動而導致的腸胃不適。

《本草撮要》則從不同角度闡述桑葉的功效。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平肝息風」,但「除濕弦風明目」暗示桑葉能祛除體內風濕,而風濕的致病因素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間接佐證其平肝作用。 此外,文中提到桑葉配伍其他藥材,治療肺燥咳血等症,說明其藥性平和,並非單純寒涼之品,有助於理解其平肝的機制並非單純瀉肝火,而是更為精妙的平衡調節。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深入分析。文中提到桑葉「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其性兼燥,故又能除風」,這說明桑葉兼具清熱涼血、疏風解表的作用。 「益陰」有助於滋養肝腎,從根本上調理肝陰不足,而「除風」則可直接平息肝風。 經霜桑葉藥力更強,更是能「明目而止渴」,更進一步體現了其調節肝臟功能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桑葉「平肝息風」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停留在經驗總結的層面,而是從藥性、配伍、功效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展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深刻理解。 桑葉平肝息風的功效,與其清熱涼血、疏風解表、滋陰益肝等多重作用密切相關,其應用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元。

4. 涼血止血

桑葉,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對桑葉功效的闡述最為詳盡。該書指出桑葉「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其甘味能滋養血液,寒性則能清熱涼血。因此,桑葉既能治療因陰虛內熱導致的盜汗,又能有效止血。文中更進一步說明桑葉能治療吐血、衄血等症狀,皆因其「涼血」之功。其「益血」之效則能使頭髮烏黑亮麗。

《重慶堂隨筆》則側重於桑葉在治療婦科出血方面的應用。文中提到桑葉能「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說明桑葉能有效治療因肝熱引起的月經過多和妊娠期出血。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涼血」的論述相符,說明桑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

《本草撮要》則指出桑葉配伍其他藥物,能發揮更廣泛的功效。例如,與生地、阿膠、石膏等配伍,可治療肺燥咳血,同樣體現了其涼血止血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書名》中提到「經霜者為佳」,說明經過霜降的桑葉藥效更佳,其藥力更強。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桑葉「涼血止血」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其藥性平和,兼具涼血、益陰之效,在治療因熱邪導致的出血症狀上,有著獨特的療效。

5. 斂瘡

桑葉,在古代醫籍中記載頗多,其斂瘡功效雖非主要,卻可從其整體藥性中推論一二。從上述典籍來看,桑葉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表、涼血止血、明目等。其斂瘡之效,並非直接提及,而是間接體現於其清熱涼血的特性。

《重慶堂隨筆》中提到桑葉能「止風行腸胃之洩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這說明桑葉具有收斂止洩的作用。瀉痢、崩漏等,都與腸胃、血液運行失常相關,桑葉能通過清熱涼血,使這些失常得到控制,從而達到止瀉、止血的功效。因此,推測其斂瘡作用,可能也是基於此種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機制。 若瘡瘍因熱毒鬱結而導致潰爛流膿,桑葉的清熱解毒作用便能起到斂瘡的效果。

《本草撮要》則側重於桑葉與其他藥材配伍的功效,並未單獨論述其斂瘡作用。但其提及桑葉能「治肺燥咳血」,肺燥咳血也常伴隨一定的組織損傷,桑葉在此處的止血作用,亦可推演至斂瘡的範疇。

《本草書名》中強調「經霜者為佳」,說明藥效與桑葉的成熟度和採收季節相關,暗示了其藥力強弱與斂瘡功效的潛在聯繫。 《神農本草經疏》中則詳細闡述桑葉的甘寒藥性,並指出其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再次佐證其清熱涼血的特性,間接支持其斂瘡的可能。

綜上所述,桑葉斂瘡功效並非顯性,而是從其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等主要功效中推論而出。其斂瘡作用可能主要針對因熱毒、血熱等導致的瘡瘍,通過清熱涼血來達到收斂癒合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單用桑葉斂瘡的療效及適用範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6. 清肝明目

桑葉,其「清肝明目」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療效,並闡述其作用機理。

《重慶堂隨筆》指出桑葉能「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說明其能清泄肝火,對於因肝熱引起的月經不調等症狀有效。書中更提到桑葉能「息內風而除頭痛」,暗示其對肝經風熱也有治療作用,而肝經與目系密切相關,因此也就具備了明目的功效。

《本草撮要》則從不同配伍角度闡述桑葉的功效。其中「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弦風明目」一句,明確指出桑葉可以明目,並說明其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功效。此外,「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更直接說明經霜桑葉能清熱解表,並可直接用於洗眼,以達到清熱明目的效果。 張壽頤在《本草書名》中也強調「以老而經霜者為佳」,說明經霜桑葉藥效更佳。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入手分析桑葉的功效。「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說明桑葉的甘寒之性,可以滋陰降火,解決因肝陰不足、肝火旺盛導致的諸多症狀,而「經霜則兼渭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則更直接地說明經霜桑葉的清熱明目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於桑葉清肝明目的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甘寒清熱、滋陰降火的藥性密切相關,經霜桑葉的藥效更為顯著。 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桑葉作為單方藥物,在清肝明目方面的確切療效。

7. 生津止渴

桑葉,其「生津止渴」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清熱涼血、益陰的特性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桑葉「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說明其甘味能滋養陰液,寒性則能清瀉內熱。陰虛內熱是導致口渴的重要原因之一,桑葉通過益陰清熱,從根本上解決了津液不足的問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書中更進一步闡述:「經霜則兼渭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暗示經霜後的桑葉,其清熱之力更為強盛,生津止渴的效果也更為顯著。 這與《本草書名》中張壽頤所言「以老而經霜者為佳」的觀點相符,說明霜桑葉的藥效更佳。

《本草撮要》則從配伍的角度佐證了桑葉的生津功效。書中記載桑葉「得麥冬治勞熱」,麥冬本身具有滋陰生津的功效,與桑葉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渴。 雖然書中並未直接提及桑葉單方生津止渴,但其配伍應用也間接說明瞭桑葉在生津方面的作用。

《重慶堂隨筆》雖然主要闡述桑葉在治療盜汗、風熱等方面的功效,但其提及桑葉能「息內風而除頭痛」,也間接說明桑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內熱消退,則津液自然得以生髮,也間接支援了桑葉生津止渴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佐證桑葉的生津止渴功效,主要來自其清熱涼血、益陰的特性,以及經霜後藥效的提升。

8. 清熱涼血

桑葉,其「清熱涼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值得探討。

《重慶堂隨筆》中指出,桑葉不僅能治療盜汗,還能治療風溫暑熱。其能清肺熱,使汗解;更能息內風,治療頭痛及腸胃洩瀉;對於因肝熱導致的崩漏及妊娠早期諸病,也具有顯著療效,可見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尤其在肝熱相關病症中尤為顯著。

《本草撮要》則進一步闡述了桑葉配伍的其他功效。與麥冬同用,可治療勞熱;與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等配伍,則能治療肺燥咳血;若與黑芝麻、蜂蜜製成丸劑,則能除濕、止風、明目。此外,日常以經霜桑葉代茶飲用,更能治療盜汗、洗眼去風淚,展現其清熱、涼血、明目的多重功效。

《本草書名》中,張壽頤特別強調,經霜的老桑葉藥效最佳,因其藥力更厚實。此點也間接說明瞭桑葉藥性的季節性變化及其有效成分的積累。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桑葉的功效。其味甘能益血,性寒能涼血,甘寒並濟,故能下氣益陰,治療陰虛寒熱及內熱導致的汗出。此外,桑葉兼具燥性,故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的桑葉更具清熱、肅肺的功效,因此能明目止渴。更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桑葉能治療吐血、癰瘡等症,皆體現其清涼補血之功,再次印證其涼血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桑葉的「清熱涼血」功效多有論述,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說明桑葉確具備良好的清熱涼血功效,且其藥性與配伍應用,值得後世醫家深入研究。

9. 清肺熱利咽

桑葉,其「清肺熱利咽」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藥性與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

《重慶堂隨筆》中提到桑葉能「肺氣渭肅」,並能治療風溫暑熱引起的發汗,說明其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此作用與清肺熱息息相關。書中更指出桑葉能治因肝熱引起的崩漏等症,間接說明其清熱作用也能涉及肺以外的其他臟腑。

《本草撮要》則從配伍的角度闡述了桑葉的清肺熱功效。例如,與麥冬配伍能治療勞熱,與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配伍則能治療肺燥咳血,都顯示桑葉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針對肺燥熱證效果顯著。

《本草書目》則強調了採收時節的重要性,認為「經霜」的桑葉藥效最佳,因為霜降後的桑葉,藥力更足,更能發揮其清熱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深入分析,認為桑葉「甘寒相會,故下氣而益陰」,能治療陰虛內熱導致的發汗。其「兼燥」的特性,更能利水消腫,也說明桑葉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兼具利水、解毒等多方面作用,使其清肺熱的功效更為全面。綜合以上古代醫籍的記載,可見桑葉清肺熱利咽之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寒涼、清熱、利水等多種藥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應用範圍也因此相當廣泛。

桑葉的古代典籍


桑葉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桑葉,味苦、甘,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平肝明目之功效。

桑葉水提物、醇提物、汁液對多種細菌、酵母菌有抑菌作用。桑葉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桑葉生物鹼1-脫氧野尻黴素對逆轉錄酶病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桑葉多糖對小鼠腸道菌羣失調有調節作用。

2. 抗氧化

桑葉提取物能清除體內外多途經產生的氧自由基。桑葉酸性蛋白多糖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物MDA的形成和積累,減輕自由基誘導的肝臟腫脹。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尤其是綠原酸,也能清除自由基,延長果蠅壽命,提高老年大鼠紅細胞內SOD含量,降低脂褐質含量,延緩衰老。

3. 抗發炎

桑葉經科學研究,含有桑樹皮苷、桑黃酮、桑白皮甙等多種具有消炎作用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夠有效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緩解炎症帶來的不適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桑葉水煎液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足腫脹、醋酸所致小鼠足腫脹及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並能降低發熱大鼠模型體溫。

4. 降血脂

桑葉具有降血脂作用,其水提物、醇提物、總黃酮均能降低大鼠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桑葉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氧化變性,並能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明顯增高,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降低。桑葉能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其降血脂作用與激活PPARα受體和抑制NADPH氧化酶活化有關。

5. 降血糖

桑葉中含有桑白皮甙和桑枝皮甙等特殊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達到降血糖的作用。桑葉及其水提液、生物鹼類、黃酮類、多糖類等均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桑葉對糖尿病大(小)鼠模型均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

6. 防癌抗腫瘤

桑葉黃酮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7-二氧吡喃葡萄糖苷能顯著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的生長,並誘導HL-60細胞的分化。桑葉中1-脫氧野尻黴素能抑制腫瘤細胞表面糖苷酶的活性,削弱腫瘤的轉移能力。桑葉浸出液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和管腔形成,對腫瘤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桑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桑葉的炮製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力口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桑葉注意事項

  1. 體質偏寒、陽虛內寒者不宜食用:桑葉性寒,易傷陽氣。
  2.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瀉者不宜食用:桑葉促進胃腸蠕動,易加重症狀。
  3. 肝病、腎病患者慎用:桑葉草酸較多,易增加肝腎負擔。
  4. 孕婦不宜食用:桑葉生物鹼和黃酮類物質可能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5. 對桑屬植物過敏者不宜食用:易引發過敏反應。

桑葉相關的方劑


桑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結膜炎牙齦腫脹痛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蕁麻疹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急性會厭炎胃腸出血全身性水腫口乾口渴眼睛紅痛感冒咳嗽胸悶胸痛腹痛吐血頭痛夜間盜汗失眠糖尿病鼻塞脫肛疼痛口乾低血糖虛弱霍亂糖尿脂肪肝白血病目昏

桑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牛膝甾酮(Inokosterone), 蛻皮甾酮(Ecdysterone), 豆甾醇(Stigma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香樹脂醇(β-Amyrin), 芸香甙(Rut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桑甙 (槲皮素-3-三葡萄糖甙)(Moracetin (Quercetin-3-triglucoside)), 桑黃酮Ⅰ(Kuwanon Ⅰ), 香柑內酯(Bergapten), 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 東莨菪素(Scopoletin), 東莨菪甙(Scopolin), 羥基香豆精(Hydroxycoumarin), 乙酸(acetic acid), 丙酸(Propionic acid), 丁酸(Butyric acid), 異丁酸(Isobutyric acid), 纈草酸(Valeric acid), 異纈草酸(Isovaleric acid), 已酸(Caproic acid), 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愈創木酚(Guaiacol), 鄰苯甲酚(o-Cresol), 間苯甲酚(m-Cresol), 對苯甲酚(p-Cresol), 丁香油酚(eugenol), 穀氨酸(glutam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甘氨酸(Glycine),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2-哌啶酸(pipecolic acid), 5-羥基-2-哌啶甲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 脯氨酸(Proline), 精氨酸(Arginine), 肌氨酸(Sarcosine), 亮氨酸(Leuc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酪氨酸(tyrosine), 纈氨酸(Valine), 色氨酸(Tryptophan), 天冬醯胺(Asparagine), 谷氨醯胺(Glutamine), 絲氨酸(serine), 賴氨酸(Lysine),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腺嘌呤(adenine), 膽鹼(Choline), 胡蘆巴鹼(Trigonelline),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 葉酸(Folic acid), 亞葉酸(Folinic acid), 維生素C(Vitamin C), 精氨酸葡萄糖甙(Arginine glucoside), 肌醇(Inositol), 溶血素(Hemolys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