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荊芥,乃因其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 辛散解表:荊芥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之效,能疏解表邪,宣通經絡,緩解風寒感冒初期的症狀,如發熱、鼻塞、流涕等。
- 清熱解毒:荊芥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清除因風寒襲表所致的內熱,同時亦能抗菌消炎,有助於改善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因此,辛涼宣表湯中加入荊芥,不僅能有效宣散風寒,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整體緩解感冒症狀的效果。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防風能有效地疏風散寒,緩解不適。
- 助藥力,增強療效: 辛涼宣表湯以辛涼解表為主,防風的加入,既可疏風解表,又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與柴胡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功;與荊芥配伍,可增強疏風止痛之效。
總之,防風的加入,有助於辛涼宣表湯更有效地疏散風寒,解表止痛,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的目的。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效可與辛涼宣表湯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外感風熱,緩解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
- 宣肺止咳:桑葉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能促進肺氣宣降,緩解肺熱壅塞,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這與辛涼宣表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熱: 薄荷味辛、性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二、清利頭目: 薄荷還具有清利頭目、止痛的作用。對於風熱上犯所致的頭脹、頭痛、目赤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清熱解表、明目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薄荷在辛涼宣表湯中的加入,既可以疏散風熱,又可以清利頭目,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辛涼宣表湯主治外感風熱,伴有咳嗽、痰多等症,川貝母可有效清除肺熱,化解痰液,緩解咳嗽症狀。
- 宣肺透表: 川貝母能宣通肺氣,利於邪氣外解。辛涼宣表湯以辛涼解表為主,川貝母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肺氣宣發,驅散外邪,達到宣肺透表的效果。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綠豆,是基於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綠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因外感風熱而產生的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同時,綠豆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因風熱侵襲導致的腫脹和浮腫。
因此,辛涼宣表湯中加入綠豆,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宣散風熱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歸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因外感風熱導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 緩解毒熱入血:辛涼宣表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若病情加重,毒熱入血,則會出現發熱、口渴、心煩、神志不清等症狀。梔子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有效緩解毒熱入血引起的症狀。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連翹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
- 疏散風熱:連翹同時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在辛涼宣表湯中,連翹與其他辛涼解表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疏散外感風熱,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辛涼宣表湯以辛涼解表為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緩解疼痛等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解表、止咳、化痰等功效,增強藥物療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它能幫助解除表邪鬱結於肺,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與辛涼宣表湯中其他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藥物相輔相成。
- 利氣通絡:桔梗還具有一定利氣通絡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療效。
因此,桔梗的加入,既能增強辛涼宣表湯的宣肺利咽作用,又能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辛涼宣表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清熱解暑:淡竹葉性寒涼,味甘淡,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的功效。此湯方主治暑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口渴、汗出、脈浮等,淡竹葉可清解暑熱,緩解患者的發熱症狀。
二、利水消腫:淡竹葉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暑濕所致的浮腫現象。此方中加入淡竹葉,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暑熱感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辛涼宣表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上壅」,其證候特徵為外感風熱邪氣,病位偏上焦(頭面、咽喉、肺系),表現為:
- 咽喉病變:如「喉蛾癰痹」,即扁桃體腫痛或化膿,反映熱毒壅滯咽喉。
- 表證兼熱:寒輕熱重(寒微熱甚)、頭痛眩暈、汗多,乃風熱襲表,正邪相爭,熱性開泄腠理。
- 肺氣失宣:咳嗽、涕黃,為熱邪犯肺,肺失清肅。
- 熱象明顯:目赤、舌白帶黃(表邪未盡,裡熱初起)、脈浮數,皆示風熱在表,有化熱之勢。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組方邏輯:以辛涼解表為主,佐以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共奏「疏風透表、清泄上焦」之效。
辛涼透表解肌:
- 薄荷:辛涼走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桑葉:輕清宣散,善解風熱,兼能潤肺止咳。
- 荊芥、防風:雖性偏辛溫,但配伍辛涼藥中可增強解表之力(「去性存用」),防風兼祛風止痛,針對頭痛。
清熱解毒利咽:
- 連翹:清上焦熱毒,散結消腫,專治喉痹癰瘍。
- 山梔:瀉火除煩,涼血解毒,導熱下行。
- 綠豆衣:清熱解毒,輕清透邪,助解熱毒。
化痰止咳平逆:
- 象貝(浙貝母):清熱化痰,開郁散結,針對痰熱咳嗽。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兼能排膿消癰。
- 淡竹(淡竹葉):清心除煩,利尿導熱外出。
調和藥性:
- 生草(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急利咽。
加減法解析
方中加減法進一步體現「隨證治之」的靈活性:
- 痰滯加枳殼、橘紅:行氣化痰,開胸膈之壅滯。
- 目赤加杭菊、蒺藜:清肝明目,散風熱止眩暈。
- 咳嗽加杏仁、川貝:降肺止咳,川貝潤肺化痰。
- 神昏痙厥加鈎藤、羚羊角:涼肝熄風,清熱鎮驚,防熱極生風。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順應風熱病邪「輕揚上犯」之性,以輕清宣散為主,避免苦寒沉降(如黃芩、黃連),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透過解表與清熱並行,使風熱從表而散,內熱從裡而消,兼顧咽喉腫痛與肺氣失宣,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荊芥、防風、桑葉、薄荷、象貝、綠豆衣、山梔、連翹、生草、桔梗、淡竹。
痰滯,加枳殼、橘紅;目赤,加杭菊、蒺藜;咳嗽,加杏仁、川貝;神昏痙厥,加鈎藤、羚羊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辛涼宣表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胃部不適、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辛涼宣表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辛涼宣表湯, 出處:《喉科家訓》卷二。 組成:荊芥、防風、桑葉、薄荷、象貝、綠豆衣、山梔、連翹、生草、桔梗、淡竹。 主治:風熱上壅,喉蛾癰痹,寒微熱甚,頭痛而眩,或汗多,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黃,舌白帶黃,脈浮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