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豉桔梗湯

CONG CHI JU G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0%
心經 16%
小腸經 10%
三焦經 6%
肝經 6%
腎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3%
脾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蔥白為蔥之白色部分,性溫味辛,入肺經。其功效主要為發散風寒、宣肺解表、通鼻竅,並能解毒止痛。在蔥豉桔梗湯中,蔥白作為君藥,起到發散風寒、宣肺解表的作用。

蔥白與豉、桔梗等藥材相配伍,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同時也能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鼻塞、頭痛、咳嗽等症狀。因此,蔥白在蔥豉桔梗湯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蔥豉桔梗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能解表散寒,化痰止咳,對於風寒襲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2. 排膿消腫:桔梗具有排膿消腫的作用,能促進膿液排出,並消散局部炎症,對於肺癰、肺膿瘍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桔梗與蔥豉等藥材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的治療效果。

蔥豉桔梗湯為清熱解表之名方,其中梔子之加入,意在增強其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肝、肺經,善於清熱瀉火,對熱病心煩、小便短赤、目赤腫痛等症有顯著療效。在此方中,梔子與蔥白、豆豉、桔梗等藥相互配合,不僅能加強發汗解表之力,更能清解內熱,使邪氣從表而散,從下而出。尤其對於外感風熱,內有濕熱者,梔子之用更顯關鍵,能有效防止病情由表入裡,避免熱毒深陷。因此,梔子在蔥豉桔梗湯中,扮演著調和諸藥,增強清熱解表效果的重要角色。

蔥豉桔梗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解毒之效。蔥豉桔梗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淡豆豉能幫助疏散表寒,緩解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解毒消腫: 淡豆豉亦有解毒消腫之功,可配合桔梗,共同宣肺利咽,消散喉部炎症,緩解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因此,蔥豉桔梗湯中加入淡豆豉,既能解表散寒,又能解毒消腫,有助於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蔥豉桔梗湯為解表清熱之經典方劑,方中含蔥白、豆豉、桔梗等藥材,而加入薄荷,旨在增強其疏散風熱之功。薄荷性涼,味辛,入肺、肝經,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外感風熱所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療效顯著。此外,薄荷還能宣肺利咽,與桔梗相輔相成,共同開宣肺氣,使邪有出路。在蔥豉桔梗湯中,薄荷不僅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發汗解表之力,還能緩解因外感風熱所致的各種不適,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蔥豉桔梗湯為解表清熱之良方,其中連翹的加入,旨在增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連翹性微寒,味苦,入心、肺經,擅長清熱解毒,尤善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痄腮、疔瘡等症。在方中,與蔥白、豆豉配合,能有效發散表邪,桔梗則利咽開音,共奏解表清熱、利咽止痛之效。連翹的黃酮類成分還具有抗病毒作用,對風熱感冒的病程控制有輔助效果,因此,其在蔥豉桔梗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功能,也提升了整體療效,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味重要草藥。

蔥豉桔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蔥豉桔梗湯以辛溫解表為主,但桔梗性微寒,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桔梗的寒性,避免藥性偏寒,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的功效,與蔥豉桔梗湯的解表、化痰、止咳功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蔥豉桔梗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宣肺止咳: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宣肺止咳之效。其清熱作用有助於緩解蔥豉桔梗湯中的蔥白、豆豉所引發的溫熱之性,避免過於燥熱,同時又能提升藥方清熱利濕的效果,更能有效宣肺止咳,改善肺熱咳嗽等症狀。

二、配合桔梗,增強宣肺作用: 桔梗為常用藥材,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排膿之效。淡竹葉與桔梗相配,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宣肺止咳,相互協同,更能加強宣肺作用,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蔥豉桔梗湯」的主治功效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蔥豉桔梗湯主要針對風溫、風熱初起,以及外寒束內熱等證。其功效可歸納為:

  1. 辛涼解表,發散風熱:此方以蔥白、淡豆豉、薄荷等辛散之品,能發汗解表,疏散外邪,使體內鬱熱透達於外。同時,桔梗、連翹、竹葉等具有清熱之性,可協助清除體內熱邪,達到辛涼解表之效。
  2. 宣肺利咽,祛痰止咳:桔梗為此方要藥,能宣肺氣、利咽喉,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痛、痰多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 調和氣機,疏散鬱熱:此方通過辛涼發散,使肺氣得以宣暢,從而推動氣機運行,使鬱滯之熱得以疏散,達到「上焦得宣,氣化濕開」的效果。
  4. 清熱解毒,利濕除煩:?子、連翹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可利濕,有助於緩解溫病初期所見之煩躁、口渴等症狀。
  5.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甘草可調和諸藥,並且具有益氣和中的作用,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

治療原理

蔥豉桔梗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辛涼發汗,輕清疏散」,其組方精妙之處可概括為:

  1. 針對風溫風熱之邪:此方針對風溫、風熱等外邪侵襲,導致的發熱、微惡寒、頭痛等表證,運用辛涼之品,使邪氣從表而解。同時也兼顧清熱,避免熱邪深入。
  2. 疏解外束內熱:對於外寒束內熱之證,此方能先解表寒,使鬱熱得以疏散。古文記載此方可治療“外寒重而表證急者”,表明其發散之力足以解除表邪,為後續治療創造條件。
  3. 清解肺胃之熱:此方所治病症,多與肺胃相關,故在疏散表邪的同時,也注重清解肺胃之熱,使熱邪不致深入。
  4. 注重輕揚清散:此方以輕清疏散為用藥原則,避免過於苦寒,防止損傷正氣,體現了溫病治療「輕可去實」的原則。古文亦指出此方不使用苦寒的黃芩,正是考慮到其可能耗傷汗源。
  5. 隨證加減:古文亦指出,此方可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進行加減。如喉痛可加青黛、紫金,胸痞可去甘草加枳殼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總而言之,蔥豉桔梗湯在溫病初起階段,以辛涼解表為主要治療手段,使外邪得以疏散,鬱熱得以清解,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同時,也兼顧肺胃,使氣機調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鮮蔥白3枚至5枚,苦桔梗1錢至1錢半,焦山梔2錢至3錢,淡豆豉3錢至5錢,蘇薄荷1錢至1錢半,青連翹1錢半至2錢,生甘草6分至8分,鮮淡竹葉30片。
咽阻喉痛,加紫金錠2粒(磨衝)、大青葉3錢;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殼2錢,白蔻末8分(衝);發疹,加蟬衣12只,皂角刺5分,大力子3錢;咳甚痰多,加苦杏仁3錢,廣橘紅1錢半;鼻衄,
辛涼發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風溫、風熱初起,症狀較輕者。如果症狀較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蔥豉桔梗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組成:鮮蔥白3枚至5枚,苦桔梗1錢至1錢半,焦山梔2錢至3錢,淡豆豉3錢至5錢,蘇薄荷1錢至1錢半,青連翹1錢半至2錢,生甘草6分至8分,鮮淡竹葉30片。 主治:辛涼發汗。主治:風溫、風熱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