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肥兒糕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用於治療小兒因風寒感冒、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咳、理氣和胃的功效。對於肥兒糕而言,紫蘇葉可以幫助 驅散風寒,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進而達到治療小兒肥胖的效果。
肥兒糕方劑中加入紫蘇梗,主要源於其理氣消食之效。紫蘇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和胃之功效。
肥兒糕主要針對小兒脾胃不和、食積腹脹等症,而紫蘇梗的理氣消食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促進食慾,緩解腹脹不適,故而被列入方劑之中,以達到健脾開胃、消食導滯之功效。
肥兒糕方劑中包含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利濕:桑葉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利濕的功效。肥胖兒童往往脾胃積熱,濕氣較重,桑葉可以清熱解毒,去除體內濕熱,促進體液代謝,達到消腫減肥的效果。
- 降脂降壓,改善代謝: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桑葉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改善糖代謝的功效。對於肥胖兒童,桑葉可以促進體內脂肪代謝,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代謝功能,有助於控制體重。
肥兒糕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祛風化濕的功效。
- 健脾燥濕:肥兒多脾虛濕盛,蒼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有助於肥胖兒童的體重管理。
- 祛風化濕:肥兒常伴隨濕邪困脾,導致身體沉重、四肢乏力。蒼朮能祛風化濕,改善體質,提升兒童的活動能力,促進身體健康。
總之,蒼朮在肥兒糕中起到健脾燥濕、祛風化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肥胖兒童的脾胃功能和體質狀況。
肥兒糕方劑中加入麥芽,主要是基於其健脾消食的功效。麥芽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
肥兒糕主要針對小兒肥胖、食慾不振等症狀,而麥芽能幫助消化積滯,促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同時,麥芽也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肥胖導致的內熱現象。因此,肥兒糕方劑中加入麥芽,可有效地改善肥胖兒的脾胃功能,達到減肥的目的。
肥兒糕方劑中添加茶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促進消化,利於吸收:茶葉性寒,味苦,入脾經,具有消食積、利水濕、解油膩的功效。肥兒糕多以甘甜滋膩之物為主要成分,容易造成脾胃消化不良,茶葉的加入可促進消化,幫助吸收營養,避免積食。
二、清熱解毒,預防上火:肥兒糕多以滋補性食材製成,容易導致孩子上火,出現口渴、便祕、發熱等症狀。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預防肥兒糕食用後引發的熱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肥兒糕主治「小兒百病」,意指此方劑廣泛適用於小兒常見的脾胃失調、外感邪氣、食積停滯等問題。古代醫家以「肥兒」為名,強調其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使小兒形體健壯、氣血充盈,間接增強抵抗力以預防或改善多種疾病。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理氣解表(針對外感與氣滯)
- 蘇葉、蘇梗:辛溫解表,理氣寬中,能疏散風寒、行氣和胃。
- 霜桑葉:甘苦寒,疏風清熱,與蘇葉協同調和表邪(風寒或風熱初期)。
作用:小兒易感外邪,此組藥物可解表邪、調暢氣機,兼顧表證與脾胃氣滯。
2. 健脾燥濕(針對脾胃虛弱)
- 茅朮(炒):苦溫燥濕健脾,助運化水濕。
- 廣湘黃(炒,可能指廣陳皮或黃柏):若為陳皮,則理氣健脾;若為黃柏,則清熱燥濕。
作用:小兒脾常不足,易濕阻中焦,此組藥物強化脾胃運化,祛濕消滯。
3. 消食導滯(針對食積)
- 楂炭:焦山楂消食化積,炭製增強止瀉作用。
- 麥芽(炒):消米麵食滯,和胃通乳。
作用:小兒飲食不節易致食積,此組藥物專攻消積,預防腹脹、泄瀉。
4. 和胃醒脾(調和全方)
- 紅茶葉:微苦甘溫,醒脾和胃,兼能化解油膩。
- 沙糖:甘緩補中,矯味並緩和藥性,助藥力吸收。
作用:紅茶與沙糖調和諸藥,使方劑性味平和,適合小兒服用。
治療原理綜述
肥兒糕的設計涵蓋「解表—健脾—消積」三層邏輯:
- 解表祛邪:處理小兒易感外邪的特點,避免外邪內陷影響脾胃。
- 運脾化濕:針對脾虛濕盛,改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 消導食滯:直接化解飲食停積,防止積久化熱或痰濕內生。
全方以消補兼施、表裡同治為特色,通過糕劑形式(印糕法)便於小兒服用,緩解「不肯服藥」之難,體現古代兒科「藥食同調」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蘇葉1兩,蘇梗1兩,霜桑葉2兩,茅朮(炒)3兩,廣湘黃(炒)5兩,楂炭5兩,麥芽(炒)5兩,紅茶葉2兩,沙糖半斤或1斤。上為末,後入沙糖,制如印糕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平和,無毒副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肥兒糕,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蘇葉1兩,蘇梗1兩,霜桑葉2兩,茅朮(炒)3兩,廣湘黃(炒)5兩,楂炭5兩,麥芽(炒)5兩,紅茶葉2兩,沙糖半斤或1斤。 主治:小兒百病。
肥兒糕,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白茯苓(去皮)4兩,懷山藥4兩,芡實仁4兩,蓮肉(去心皮)4兩(共爲細面),陳倉米半升,糯米半升,白沙糖1斤半。 主治:養元氣,健胃腸,進飲食。主治:腹脹泄瀉,虛勞羸怯。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