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Cha Ye, Tea Leaves
- 別名:茶芽,苦瑹,苦茶,荈,芽茶,酪奴,檟,臘茶,苦梌,蔎,苦荼,茗,荼,細茶,郭璞註
- 藥品來源: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葉。茶樹通常種植三年以上即可采葉。以清明前後枝端初發嫩葉時,採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採摘者稱"明前",穀雨前採摘者稱"雨前")。此後約一個月,第二次採收其成長之嫩葉,再一月第三次採收。亦有在立秋後第四次採收者,惟採摘時間愈遲,品質愈次。鮮葉採集後,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綠茶"。若鮮葉經過萎雕、揉捻、發酵、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紅茶"。本品宜密藏於乾燥處,以防發霉變質。
- 道地藥材:陝西, 雲南, 四川,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北, 貴州
- 生長環境: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茶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古籍中記載茶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苦寒的藥性密切相關。多部經典醫籍皆有論述,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功效。
《湯液本草》指出茶葉(茗)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並引用“苦以洩之”的經義,說明茶葉的苦味能瀉熱,其下行之性則能清頭目。楊士瀛更進一步指出茶與薑合用治痢,茶能“助陰消暑解酒食毒”,與薑的助陽作用相輔相成,調和陰陽。此處展現了茶葉清熱解毒的功效,並強調其在平衡陰陽方面的作用。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闡述了茶葉的寒涼特性,認為其“最能降火”,能有效治療由火邪引起的各種疾病。但同時也提醒,茶葉性寒,虛寒體質者不宜過量飲用,否則可能損傷脾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書中也提到濃茶能“吐風熱痰涎”,說明其在特定情況下,能通過較強的瀉下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蘇軾的《茶說》則從另一角度指出茶葉的益處與弊端,強調需適量飲用,並建議飯後飲用以避免傷及脾胃。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臟腑角度闡述茶葉的功效,認為其甘寒之性入心肺,能清熱生津,解痰熱,從而治療瘻瘡、小便不利等熱證。此處強調茶葉能調節臟腑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熱毒問題。其他古籍如《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日用本草》等,也多提及茶葉的清熱解毒、利尿、消食等功效,例如治療熱毒痢疾、傷暑、瘴氣等。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茶葉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雖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熱性疾病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體質的人對茶葉的反應不同,需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飲用。
2. 降氣
茶葉單方在古代醫籍中,其「降氣」功效多從其苦寒的藥性出發,並與不同臟腑的病理狀態聯繫起來。
《湯液本草》指出茶葉(苦茶、臘茶)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驅除體內寒邪和伏藏的陽邪,這與「降氣」中的調和陰陽、疏通氣機相關。書中也提及茶能清頭目,暗示其能清降上焦之火。楊士瀛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薑茶合用能調和陰陽,治療痢疾,其中茶的「助陰」作用,便是其降氣功效的體現。
《本草綱目》則強調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直接點明其降火的功效。但同時也指出,茶的寒性會傷及脾胃虛寒者,其「降氣」並非一概而論,需根據體質而定。書中提到濃茶能令人吐,是因其「酸苦湧洩為陰之義」,這也是其「降氣」作用的表現,但過度使用則有害。 蘇軾的觀點也印證了這點,認為茶雖能「除煩去膩」,但過量飲用會損傷身體。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甘寒入心肺除熱,能使津液生、痰熱解,從而使臟腑氣機通暢。其「下氣消食」的功能,也是基於「苦能下洩,故氣下火降」的原理,這與其他醫籍中茶葉降火的說法相呼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茶葉「降氣」功效的描述,多與其苦寒的藥性、清熱降火、疏通氣機等作用相關。但同時也強調了體質的差異,以及用量和飲用方式的重要性,不可一概而論。茶葉的「降氣」並非單純的氣機下降,而是針對不同病理狀態,通過調整陰陽平衡,達到清熱除濕,疏通氣機的目的。
3. 解毒
茶葉,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茶葉的苦寒之性,使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湯液本草》中提到茶葉「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治療因寒邪或伏陽所致的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體內毒素的積累。《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了茶葉「最能降火」,「火為百病」,降火則能清除體內導致疾病的熱毒。 《本草通玄》則明確指出茶葉能「解炙煿毒、酒毒」,說明其能有效解除外在的熱毒及因飲酒過度產生的毒素。 《本草拾遺》更提到茶葉能「破熱氣,除瘴氣」,體現了其在特殊環境下解毒的功效。
其次,茶葉的解毒作用也體現在其消食導滯的功能上。《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茶葉「下氣消食」,「苦能下洩,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這意味著茶葉可以幫助排除腸胃中的積食和宿物,從而減輕體內毒素的負擔。《日用本草》也記載茶葉能「除煩止渴,解膩清神」,表明其可以清除體內因飲食不潔或過度所產生的濁氣,達到解毒的目的。《本草綱目》中,蘇軾的觀點也提及茶葉能「除煩去膩」,但需注意用量和體質,過度飲用反而有害。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茶葉解毒功效的描述,多從其苦寒之性、清熱解毒、消食導滯等方面入手。但需注意,不同醫籍對茶葉功效的描述存在差異,且茶葉的寒涼特性也需要根據個人體質酌情使用。 不同種類的茶,其解毒功效和適用症狀亦可能有所不同,《本經逢原》對不同產地茶葉的功效差異便有詳細記載。
4. 清熱利尿
茶葉,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湯液本草》提及茶葉(茗)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調節陰陽,寒熱皆宜。楊士瀛更指出茶與薑配伍治療痢疾,茶能「助陰」,消暑解毒,顯示其清熱之效。
《本草綱目》則詳細論述茶的寒涼特性:「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李時珍認為茶能降火,但需注意體質,少壯體質火盛者適用,虛寒體質則不宜多飲,否則可能損傷脾胃,導致各種內傷。其所提及的「濃茶能令人吐」,則從陰陽角度解釋了茶的峻下之性。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甘寒,入心肺經,能清熱生津,利尿消食。其指出茶能「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並說明茶的利尿作用源於其清熱解結之功,使小腸熱結得以改善,尿液通利。
其他典籍如《新修本草》、《食療本草》、《日用本草》等,也記載了茶葉的利小便、去痰熱、解熱毒等功效。 《本草經集註》更強調其「主好眠」的功效,間接說明其能調理臟腑陰陽平衡,從而改善睡眠。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茶葉清熱利尿功效的記載,多從其寒涼的藥性出發,並結合不同的體質和病症,闡述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 需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茶葉的性味和功效描述略有差異,這可能與茶葉的種類、產地、炮製方法等因素有關,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藥物認識的逐步深入和完善。
5. 止咳化痰
茶葉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不同的理論解釋。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性甘寒,能入心肺,清熱除煩,從而達到解痰止咳的效果。書中提到,熱邪導致痰液產生及津液耗竭,而茶的甘寒之性可以滋養津液,使痰熱消解。這與現代醫學中,部分咳嗽痰多與體內炎症有關的觀點有一定契合之處,茶葉的清熱作用可能間接幫助緩解炎症反應。
《本草綱目》則更為詳細地闡述了茶的寒涼特性。李時珍認為茶「最能降火」,而火是百病之源,降火則能使上焦清涼。但同時也指出,體質虛寒者不宜多飲,否則會損傷脾胃元氣,反而導致痰飲等症。這說明茶葉的止咳化痰功效需根據個人體質而定,並非人人適用。 文中也提到濃茶能「吐風熱痰涎」,暗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湯液本草》中記載茶葉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說明古人已認識到茶葉在治療某些寒邪引起的咳嗽中的作用。 其「治伏陽」的記載,則暗示茶葉可能具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對於某些因陰陽失調引起的咳嗽也可能有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茶葉止咳化痰功效的認識,既肯定其清熱解毒、降火除痰的功效,也強調了其寒涼特性以及需根據體質適度飲用的原則。 不同醫籍的觀點,反映出對茶葉功效的理解隨著時代和醫學認識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也提示我們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茶葉以達到預期的療效。
茶葉的古代典籍
茶葉的現代功效
1. 抗癌
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癌功效。茶多酚可抑制癌細胞生長,並促進癌細胞凋亡,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動物實驗表明,茶多酚可抑制小鼠皮膚癌、肺癌、胃癌、結腸癌等多種癌症的生長。茶多酚對人體無毒副作用,是一種安全的天然抗癌劑。
2. 降血壓
茶葉性寒涼,味苦甘,入心、肝、脾、肺、腎經。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兒茶素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血管硬化,從而降低血壓。此外,茶葉中還含有茶鹼,茶鹼可以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心肌收縮力,加速血液循環,也有助於降低血壓。
3. 抗菌抗病毒
茶葉中所含之茶多酚類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茶多酚能有效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病菌的生長,並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病毒的活性,有助於預防感染及疾病的發生。茶葉中的茶鹼亦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並能增強免疫力,減少疾病的感染。
4. 降血脂
「茶葉降脂」
茶葉中之茶多酚可減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而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水平,有助降血脂,護心血管。
5. 減肥減重
茶葉之功效,久為世人所稱頌。其減肥減重之功用,尤為顯著。茶多酚,乃茶葉中之珍貴成分,能抑制脂肪吸收,加速脂肪氧化分解,阻礙體內脂肪堆積,有效控制體重。
6. 改善消化系統
茶葉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強胃腸運動,有助於消化,減輕胃部不適。
7. 調節情緒
茶葉中之茶氨酸,有益情緒穩定。茶氨酸可促進腦內血清素釋出,使人心情愉悅、穩定,紓解壓力與焦慮感。
8. 改善大腦功能
茶葉品茗,神思朗爽。蓋茶含咖啡因、茶鹼二物,直入中樞神經系統,達成通竅之效。提神醒腦,此乃其一也。茶能益思,古已有之。茶葉中的有效物質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增強腦細胞的活性,增強記憶力和認知功能,此乃其二也。而茶多酚,更善抗氧化,駐顏之功,久飲可期。
9. 抗氧化
茶葉中富含茶多酚和兒茶素等抗氧化劑,具有清除自由基、減緩衰老的作用。自由基是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它可以損傷細胞,加速衰老。茶葉中的抗氧化劑可以與自由基結合,使其失去活性,從而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危害。
茶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沸泡。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茶葉注意事項重點:
- 失眠者忌服: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會影響睡眠。
- 忌冷飲:茶葉宜熱飲,冷飲容易聚痰,影響健康。
- 久食使人瘦,不睡:長時間過量飲用茶葉,會導致身體消瘦,並影響睡眠品質。
- 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這兩種中藥與茶葉相剋,會降低藥效。
茶葉相關的方劑
茶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茶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咖啡因(Caffeine), 可可豆鹼(Theobromine), 茶鹼(Theophylline), 黃嘌呤(Xanthine), 縮合鞣質(condensed tannin), (-)-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 沒食子酸表兒茶素酯(Epicatechin gallate), 表兒茶素(Epicatechin), (-)-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兒茶素(Catechin), 沒食子酸兒茶素酯(Catechin gallate),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茶黃素(Theaflavin), 異茶黃素(Isotheaflavin), β-庚烯醇(β-Heptenol), γ-庚烯醇(γ-Heptenol), α-庚烯醛(α-Heptenal), β-庚烯醛(β-Heptenal), 4-乙基愈創木酚(4-Ethyl guaiacol), 蓽澄茄烯醇(Cadinenol), 橙花叔醇(Nerolidol), α-紫羅蘭酮(α-Ionone), β-紫羅蘭酮(β-Ionon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芳樟醇(linalool), 牻牛兒醇(Geraniol), 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 順式芳樟醇氧化物(cis-linalool oxide), 反式芳樟醇氧化物(trans-linalool oxide), 吲哚(Indole), 茶螺酮(Theaspirone), 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 δ-蓽澄茄烯(δ-Cadinene), α-衣蘭油烯(α-muurolene), 糠醇(Furfuryl alcohol), 甲基苯基甲醇(Methylphenylcarbinol), 吡咯-2-甲醛(Pyrrole-2-aldehyde), 甲酸苄酯(Benzyl formate), 甲酸苯乙酯(Phenylethyl format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順式-2-己烯基苯甲酸酯(cis-2-Hexenyl benzoate), 2-苯基-2-丁烯醛(2-Phenyl-2-butenal), 正十六酸甲酯(Methyl n-hexadecanoate), 4-氧壬酸甲酯(Methyl 4-oxononanoate), 二氫獼猴桃內酯(dihydroactinidiolide), 3-酮-β-紫羅蘭酮(3-Keto-β-ionone), 丁醛(Butyraldehyde), 異丁醛(Isobutyraldehyde), 戊醛(Valeraldehyde), 異戊醛(Isovaleraldehyde), 已醛(Hexanal), 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 水楊醛(Salicylaldehyde), 苯乙酮(Acetophenone), 異戊醇(isoamyl alcohol), 己醇(Hexanol), 苯甲醇(Benzyl alcohol), 苯乙醇(Phenethyl alcohol), 順式-3-己烯-1-醇(cis-3-Hexen-1-ol), 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 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戊-1-烯-3-醇(1-Penten-3-ol), 反式-2-戊烯-1-醇(trans-2-Penten-1-ol), 龍腦(borneol),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戊醇(Amyl alcohol), 甲酸異戊酯(Isoamyl formate), 戊酸甲酯(Methyl valerate), 乙酸戊酯(Amyl acetate), 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 乙酸苯乙醇酯(Phenylethyl acetate), 牡荊素(Vitexin), 肥皂草素/異牡荊素(Saponaretin/Isovitexin), 紫雲英甙(Astragal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槲皮素(Isoquercetin), 芸香苷(Rutin), 槲皮素-3-鼠李糖二葡萄糖苷(Quercetin-3-rhamnodiglucoside), 山奈酚-3-鼠李糖葡萄糖苷(Kaempferol-3-rhamnoglucoside), 山奈酚-3-鼠李糖二葡萄糖苷(Kaempferol-3-rhamnodiglucoside), 楊梅樹皮素-3-葡萄糖苷(Myricetin-3-glucoside), 芹菜素(Apigenin), 山茶黃酮苷 A、B(Camellianin A & B), 茶氨酸(Theanine), 茵芋苷(Skimm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茶醇A/三十烷醇(Thea alcohol A/Triacontanol), 茶醇B/三十二烷醇(Thea alcohol B/Dotriacontanol), 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 豆甾-7-烯-3-醇(Stigmasta-7-ene-3-ol), α-菠菜甾醇龍膽二糖苷(α-Spinasterol gentiobioside), β-香樹脂醇(β-Amyrin), 胡蘿蔔素(Carotene), 茶葉皁苷(Theafolisaponin), 山茶皁甙元A(Camelligenin A), 玉蕊醇R1(Barrigenol R1), 玉蕊皁甙元C(Barringtogenol C), 玉蕊醇A1(Barigenol A1), 桂皮酸(Cinnamic acid), 當歸酸(Angelic acid), 阿拉伯糖(Arabinose), 木糖(Xylose), 半乳糖(Galact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巴豆酸(Tigl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