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Cha Ye, Tea Leaves
- 別名:茶芽,苦瑹,苦茶,荈,芽茶,酪奴,檟,臘茶,苦梌,蔎,苦荼,茗,荼,細茶,郭璞註
- 來源: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葉。茶樹通常種植三年以上即可采葉。以清明前後枝端初發嫩葉時,採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採摘者稱"明前",穀雨前採摘者稱"雨前")。此後約一個月,第二次採收其成長之嫩葉,再一月第三次採收。亦有在立秋後第四次採收者,惟採摘時間愈遲,品質愈次。鮮葉採集後,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綠茶"。若鮮葉經過萎雕、揉捻、發酵、乾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紅茶"。本品宜密藏於乾燥處,以防發霉變質。
- 道地藥材:陝西, 雲南, 四川,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北, 貴州
- 生長環境: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茶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古籍中記載茶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苦寒的藥性密切相關。多部經典醫籍皆有論述,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功效。
《湯液本草》指出茶葉(茗)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並引用“苦以洩之”的經義,說明茶葉的苦味能瀉熱,其下行之性則能清頭目。楊士瀛更進一步指出茶與薑合用治痢,茶能“助陰消暑解酒食毒”,與薑的助陽作用相輔相成,調和陰陽。此處展現了茶葉清熱解毒的功效,並強調其在平衡陰陽方面的作用。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闡述了茶葉的寒涼特性,認為其“最能降火”,能有效治療由火邪引起的各種疾病。但同時也提醒,茶葉性寒,虛寒體質者不宜過量飲用,否則可能損傷脾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書中也提到濃茶能“吐風熱痰涎”,說明其在特定情況下,能通過較強的瀉下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蘇軾的《茶說》則從另一角度指出茶葉的益處與弊端,強調需適量飲用,並建議飯後飲用以避免傷及脾胃。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臟腑角度闡述茶葉的功效,認為其甘寒之性入心肺,能清熱生津,解痰熱,從而治療瘻瘡、小便不利等熱證。此處強調茶葉能調節臟腑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熱毒問題。其他古籍如《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日用本草》等,也多提及茶葉的清熱解毒、利尿、消食等功效,例如治療熱毒痢疾、傷暑、瘴氣等。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茶葉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雖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熱性疾病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體質的人對茶葉的反應不同,需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飲用。
2. 降氣
茶葉單方在古代醫籍中,其「降氣」功效多從其苦寒的藥性出發,並與不同臟腑的病理狀態聯繫起來。
《湯液本草》指出茶葉(苦茶、臘茶)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驅除體內寒邪和伏藏的陽邪,這與「降氣」中的調和陰陽、疏通氣機相關。書中也提及茶能清頭目,暗示其能清降上焦之火。楊士瀛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薑茶合用能調和陰陽,治療痢疾,其中茶的「助陰」作用,便是其降氣功效的體現。
《本草綱目》則強調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直接點明其降火的功效。但同時也指出,茶的寒性會傷及脾胃虛寒者,其「降氣」並非一概而論,需根據體質而定。書中提到濃茶能令人吐,是因其「酸苦湧洩為陰之義」,這也是其「降氣」作用的表現,但過度使用則有害。 蘇軾的觀點也印證了這點,認為茶雖能「除煩去膩」,但過量飲用會損傷身體。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甘寒入心肺除熱,能使津液生、痰熱解,從而使臟腑氣機通暢。其「下氣消食」的功能,也是基於「苦能下洩,故氣下火降」的原理,這與其他醫籍中茶葉降火的說法相呼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茶葉「降氣」功效的描述,多與其苦寒的藥性、清熱降火、疏通氣機等作用相關。但同時也強調了體質的差異,以及用量和飲用方式的重要性,不可一概而論。茶葉的「降氣」並非單純的氣機下降,而是針對不同病理狀態,通過調整陰陽平衡,達到清熱除濕,疏通氣機的目的。
3. 解毒
茶葉,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茶葉的苦寒之性,使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湯液本草》中提到茶葉「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治療因寒邪或伏陽所致的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體內毒素的積累。《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了茶葉「最能降火」,「火為百病」,降火則能清除體內導致疾病的熱毒。 《本草通玄》則明確指出茶葉能「解炙煿毒、酒毒」,說明其能有效解除外在的熱毒及因飲酒過度產生的毒素。 《本草拾遺》更提到茶葉能「破熱氣,除瘴氣」,體現了其在特殊環境下解毒的功效。
其次,茶葉的解毒作用也體現在其消食導滯的功能上。《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茶葉「下氣消食」,「苦能下洩,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這意味著茶葉可以幫助排除腸胃中的積食和宿物,從而減輕體內毒素的負擔。《日用本草》也記載茶葉能「除煩止渴,解膩清神」,表明其可以清除體內因飲食不潔或過度所產生的濁氣,達到解毒的目的。《本草綱目》中,蘇軾的觀點也提及茶葉能「除煩去膩」,但需注意用量和體質,過度飲用反而有害。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茶葉解毒功效的描述,多從其苦寒之性、清熱解毒、消食導滯等方面入手。但需注意,不同醫籍對茶葉功效的描述存在差異,且茶葉的寒涼特性也需要根據個人體質酌情使用。 不同種類的茶,其解毒功效和適用症狀亦可能有所不同,《本經逢原》對不同產地茶葉的功效差異便有詳細記載。
4. 清熱利尿
茶葉,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湯液本草》提及茶葉(茗)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說明其能調節陰陽,寒熱皆宜。楊士瀛更指出茶與薑配伍治療痢疾,茶能「助陰」,消暑解毒,顯示其清熱之效。
《本草綱目》則詳細論述茶的寒涼特性:「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沈也,降也,最能降火」。李時珍認為茶能降火,但需注意體質,少壯體質火盛者適用,虛寒體質則不宜多飲,否則可能損傷脾胃,導致各種內傷。其所提及的「濃茶能令人吐」,則從陰陽角度解釋了茶的峻下之性。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甘寒,入心肺經,能清熱生津,利尿消食。其指出茶能「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並說明茶的利尿作用源於其清熱解結之功,使小腸熱結得以改善,尿液通利。
其他典籍如《新修本草》、《食療本草》、《日用本草》等,也記載了茶葉的利小便、去痰熱、解熱毒等功效。 《本草經集註》更強調其「主好眠」的功效,間接說明其能調理臟腑陰陽平衡,從而改善睡眠。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茶葉清熱利尿功效的記載,多從其寒涼的藥性出發,並結合不同的體質和病症,闡述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 需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茶葉的性味和功效描述略有差異,這可能與茶葉的種類、產地、炮製方法等因素有關,也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藥物認識的逐步深入和完善。
5. 止咳化痰
茶葉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不同的理論解釋。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茶性甘寒,能入心肺,清熱除煩,從而達到解痰止咳的效果。書中提到,熱邪導致痰液產生及津液耗竭,而茶的甘寒之性可以滋養津液,使痰熱消解。這與現代醫學中,部分咳嗽痰多與體內炎症有關的觀點有一定契合之處,茶葉的清熱作用可能間接幫助緩解炎症反應。
《本草綱目》則更為詳細地闡述了茶的寒涼特性。李時珍認為茶「最能降火」,而火是百病之源,降火則能使上焦清涼。但同時也指出,體質虛寒者不宜多飲,否則會損傷脾胃元氣,反而導致痰飲等症。這說明茶葉的止咳化痰功效需根據個人體質而定,並非人人適用。 文中也提到濃茶能「吐風熱痰涎」,暗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湯液本草》中記載茶葉能「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說明古人已認識到茶葉在治療某些寒邪引起的咳嗽中的作用。 其「治伏陽」的記載,則暗示茶葉可能具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對於某些因陰陽失調引起的咳嗽也可能有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茶葉止咳化痰功效的認識,既肯定其清熱解毒、降火除痰的功效,也強調了其寒涼特性以及需根據體質適度飲用的原則。 不同醫籍的觀點,反映出對茶葉功效的理解隨著時代和醫學認識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也提示我們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茶葉以達到預期的療效。
茶葉的現代功效
1. 抗癌
茶葉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飲品,其在抗癌領域的藥理功效日益受到關注。研究指出,茶葉中蘊含的豐富茶多酚,乃是其展現抗癌潛能的核心物質。茶多酚能透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其中包括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異常增長,並能精準誘導癌細胞走向程序性死亡,即「凋亡」,從而阻止惡性細胞的無限制擴散。
更進一步地,它還能夠顯著抑制癌細胞的增殖過程,從源頭上遏制其數量擴大,同時對癌細胞的遠端轉移亦具備抑制效果,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關於茶多酚的抗癌活性,多項縝密的動物實驗已提供堅實的科學佐證。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茶多酚對多種常見癌症類型,如皮膚癌、肺癌、胃癌及結腸癌等,均展現出顯著的生長抑制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儘管具備強大的抗癌功效,茶多酚對人體並無已知或顯著的毒副作用,被視為一種安全且來源自然的潛在抗癌劑。其天然屬性賦予其在未來癌症預防與輔助治療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
2. 降血壓
茶葉性寒涼,味苦甘,入心、肝、脾、肺、腎經。其對降血壓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所含的活性成分。其中,兒茶素為核心。兒茶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剩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從而減少血管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兒茶素具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進而顯著降低血壓。
此外,茶葉中的茶鹼亦扮演重要角色。茶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並增強心肌收縮力,加速全身血液循環。儘管其作用機制與兒茶素不同,但這種全面的血液循環加速,有助於身體機能的平衡與改善,透過多方面的協同作用,間接或直接地促進血壓的穩定與降低。綜合而言,茶葉透過兒茶素的血管保護與擴張作用,以及茶鹼對血液循環的促進,共同展現其降血壓潛力。
3. 抗菌抗病毒
茶葉蘊含豐富的藥理活性成分,其在抗菌及抗病毒方面的功效尤為顯著。其中,茶多酚類物質是主要的活性構成,具有廣泛的抑制病原體作用。研究顯示,茶多酚能有效抑制多種常見細菌的生長,包括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展現其卓越的抗菌能力。
此外,茶多酚對於病毒亦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它能有效降低多種病毒的活性,例如常見的流感病毒和腸病毒,進而有助於阻斷病毒的複製與傳播,從藥理層面預防相關感染症的發生。
除了茶多酚,茶葉中的茶鹼也對其抗菌特性有所貢獻。茶鹼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進一步強化茶葉抵禦病原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茶鹼還被發現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這項作用不僅能直接減少細菌感染的風險,也透過提升宿主對抗感染的整體抵抗力,間接或直接地減少多種疾病的發生機率。總合而言,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鹼共同作用,賦予茶葉在預防和對抗微生物感染方面重要的藥理效益。
4. 降血脂
茶葉在調節血脂方面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內含的豐富化合物,特別是茶多酚。這些多元的生物活性物質,其中以兒茶素類(如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為主要成分,在人體的脂質代謝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顯示,茶葉中的茶多酚能顯著影響血中膽固醇水平。具體而言,它具備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能力。LDL-C常被坊間俗稱為「壞膽固醇」,其高水平被視為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茶多酚的作用機制可能包含抑制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或調節肝臟內膽固醇的合成與分解路徑。
同時,茶多酚亦能有效地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水平。HDL-C則被譽為「好膽固醇」,它負責將周邊組織中多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有助於清除血管壁上潛在的脂質積聚,從而維護血管的彈性和健康。
這種對「壞膽固醇」的抑制作用以及對「好膽固醇」的提升作用,共同構成了茶葉在降血脂方面的核心藥理基礎。透過優化血脂構成,穩定血脂水平,茶葉的攝取有助於減少罹患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對維持整體心血管系統健康發揮著正面的影響。此外,茶多酚所具備的卓越抗氧化及抗炎特性,也可能透過減輕血管內皮損傷,進一步協同增強其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
5. 減肥減重
茶葉在人體代謝調節上,尤其針對體重管理,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效用。其久為世人所稱頌的減肥減重功效,實得益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當中最核心的成分,非「茶多酚」莫屬。這類化合物群,特別是兒茶素(Catechins),是茶葉發揮塑身作用的關鍵。
茶多酚首先能「抑制脂肪吸收」。它能干預消化道內的脂肪酶活性,從而減少膳食脂肪在腸道的分解與吸收,降低脂肪進入血液循環的量。其次,茶多酚具備「加速脂肪氧化分解」的能力。它能刺激身體,尤其是肌肉和肝臟,將儲存的脂肪酸轉化為能量,有效提高熱量消耗,提升基礎代謝率。再者,此成分能「阻礙體內脂肪堆積」,透過調節脂肪細胞的生成與分化,以及影響相關基因表達,從源頭上減少脂肪組織的擴張。
此外,茶葉中含有的咖啡因亦扮演協同角色,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提升能量消耗,增加胺基酸和脂肪的代謝速度,進一步促進脂肪燃燒。這兩種主要成分的協同作用,不僅有助於減少既有脂肪,更能有效預防新的脂肪形成,從而達到「有效控制體重」的目的。這些藥理機制共同作用,使得茶葉能夠在多個層面上干預脂肪代謝過程,優化脂質代謝平衡。長期適量飲用,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脂比例。
6. 改善消化系統
茶葉對於改善消化系統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功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尤其是咖啡因與茶多酚。此二者協同作用,能夠有效刺激胃壁細胞分泌更多胃液,這些消化液富含消化酶,能更迅速地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從而提升食物的消化效率,減少滯留胃中的時間。
此外,咖啡因與茶多酚亦具備促進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增強腸道蠕動的明確藥理作用。透過強化腸道的推進能力,不僅能加速食糜在消化道的移動與轉運,有效預防食物積滯所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不適症狀,也有助於腸內廢物的順利排出。其作用綜效,使茶葉能多方面地支持消化過程,有助於維護腸胃道的健康運作,進而達到改善消化、緩解胃部不適的綜合效益。
7. 調節情緒
茶葉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有助於提神靜心的飲品,其影響情緒之藥理基礎,主要歸因於其獨特的化學成分。其中最關鍵的活性物質是「茶氨酸」(L-Theanine),這是一種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經消化吸收後能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此物質能顯著促進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的釋放與合成。血清素是已知與情緒、睡眠、食慾及認知功能高度相關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常被稱為「快樂荷爾蒙」或「幸福分子」。
當腦內血清素水平提升時,能夠有效改善情緒狀態,使人產生愉悅感,同時增強情緒的穩定性。這有助於緩解因日常生活壓力或焦慮所帶來的不適感,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此外,茶氨酸也被發現能增加腦部阿爾法波(Alpha waves)的產生,這種腦波與一個人的放鬆、專注及冥想狀態有關,能在不引起睡意的同時,營造一種平靜而警覺的心理狀態。它也被認為可能影響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如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opamine)的水平,進一步強化其鎮靜和放鬆效果。綜合來說,茶葉中茶氨酸的多重藥理作用,使其成為一種天然的情緒調節劑,能在日常飲用中幫助人們維持心理平衡,有效紓解壓力與焦慮感。
8. 改善大腦功能
茶葉富含咖啡因與茶鹼,此二者皆能迅速滲透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其藥理作用主要表現為阻斷腺苷受體,從而降低抑制性神經傳導,使神經活化,達成提神醒腦、思緒清明之效。這種活化作用有助於提升專注力、縮短反應時間及減輕疲勞感,對於短期內的認知表現助益良多。
此外,茶葉中的多種有效成分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確保腦細胞獲得穩定且充足的氧氣與葡萄糖供應。良好的腦部微循環是維持腦細胞正常功能、代謝廢物及抵抗缺氧損傷的關鍵。透過改善腦部血流,可進一步增強腦細胞的活性與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優化神經傳導效率,進而提升學習能力、記憶力及資訊處理速度,使整體認知功能更為敏捷。
值得一提的是,茶多酚作為茶葉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強效的抗氧化特性。它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對腦細胞造成的損害。氧化壓力是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及認知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對於保護腦神經元、延緩腦部老化過程、維持長期認知健康扮演著關鍵角色,有助於維護大腦的長期機能與活力。
9. 抗氧化
茶葉的藥理功效中,其強效的抗氧化能力尤為顯著。這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茶多酚與兒茶素等天然抗氧化劑。自由基是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不穩定分子,其高度的化學活性使其能攻擊並損傷細胞膜、蛋白質、脂質及DNA等生物大分子。這種持續的氧化損傷是導致細胞衰老、組織功能退化,乃至誘發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兒茶素,具有卓越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這些抗氧化劑能夠迅速與體內的有害自由基結合,使其失去應有的活性,從而有效中和其潛在的破壞力。透過這種獨特的化學作用,茶葉成分能為細胞築起一道保護屏障,減少因氧化應激造成的損傷,維護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長期而言,這種持續的細胞保護作用有助於延緩生理性衰老的進程,並降低與氧化壓力相關的健康風險。茶葉所提供的抗氧化支持,是其對人體健康益處的核心藥理基礎。
茶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沸泡。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茶葉注意事項重點:
- 失眠者忌服: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會影響睡眠。
- 忌冷飲:茶葉宜熱飲,冷飲容易聚痰,影響健康。
- 久食使人瘦,不睡:長時間過量飲用茶葉,會導致身體消瘦,並影響睡眠品質。
- 服威靈仙、土茯苓者忌飲茶:這兩種中藥與茶葉相剋,會降低藥效。
茶葉相關的方劑
茶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茶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咖啡因(Caffeine), 可可豆鹼(Theobromine), 茶鹼(Theophylline), 黃嘌呤(Xanthine), 縮合鞣質(condensed tannin), (-)-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 沒食子酸表兒茶素酯(Epicatechin gallate), 表兒茶素(Epicatechin), (-)-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兒茶素(Catechin), 沒食子酸兒茶素酯(Catechin gallate),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茶黃素(Theaflavin), 異茶黃素(Isotheaflavin), β-庚烯醇(β-Heptenol), γ-庚烯醇(γ-Heptenol), α-庚烯醛(α-Heptenal), β-庚烯醛(β-Heptenal), 4-乙基愈創木酚(4-Ethyl guaiacol), 蓽澄茄烯醇(Cadinenol), 橙花叔醇(Nerolidol), α-紫羅蘭酮(α-Ionone), β-紫羅蘭酮(β-Ionon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芳樟醇(linalool), 牻牛兒醇(Geraniol), 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 順式芳樟醇氧化物(cis-linalool oxide), 反式芳樟醇氧化物(trans-linalool oxide), 吲哚(Indole), 茶螺酮(Theaspirone), 順式茉莉酮(cis-Jasmone), δ-蓽澄茄烯(δ-Cadinene), α-衣蘭油烯(α-muurolene), 糠醇(Furfuryl alcohol), 甲基苯基甲醇(Methylphenylcarbinol), 吡咯-2-甲醛(Pyrrole-2-aldehyde), 甲酸苄酯(Benzyl formate), 甲酸苯乙酯(Phenylethyl format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順式-2-己烯基苯甲酸酯(cis-2-Hexenyl benzoate), 2-苯基-2-丁烯醛(2-Phenyl-2-butenal), 正十六酸甲酯(Methyl n-hexadecanoate), 4-氧壬酸甲酯(Methyl 4-oxononanoate), 二氫獼猴桃內酯(dihydroactinidiolide), 3-酮-β-紫羅蘭酮(3-Keto-β-ionone), 丁醛(Butyraldehyde), 異丁醛(Isobutyraldehyde), 戊醛(Valeraldehyde), 異戊醛(Isovaleraldehyde), 已醛(Hexanal), 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 水楊醛(Salicylaldehyde), 苯乙酮(Acetophenone), 異戊醇(isoamyl alcohol), 己醇(Hexanol), 苯甲醇(Benzyl alcohol), 苯乙醇(Phenethyl alcohol), 順式-3-己烯-1-醇(cis-3-Hexen-1-ol), 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 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戊-1-烯-3-醇(1-Penten-3-ol), 反式-2-戊烯-1-醇(trans-2-Penten-1-ol), 龍腦(borneol),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戊醇(Amyl alcohol), 甲酸異戊酯(Isoamyl formate), 戊酸甲酯(Methyl valerate), 乙酸戊酯(Amyl acetate), 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 乙酸苯乙醇酯(Phenylethyl acetate), 牡荊素(Vitexin), 肥皂草素/異牡荊素(Saponaretin/Isovitexin), 紫雲英甙(Astragal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槲皮素(Isoquercetin), 芸香苷(Rutin), 槲皮素-3-鼠李糖二葡萄糖苷(Quercetin-3-rhamnodiglucoside), 山奈酚-3-鼠李糖葡萄糖苷(Kaempferol-3-rhamnoglucoside), 山奈酚-3-鼠李糖二葡萄糖苷(Kaempferol-3-rhamnodiglucoside), 楊梅樹皮素-3-葡萄糖苷(Myricetin-3-glucoside), 芹菜素(Apigenin), 山茶黃酮苷 A、B(Camellianin A & B), 茶氨酸(Theanine), 茵芋苷(Skimm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茶醇A/三十烷醇(Thea alcohol A/Triacontanol), 茶醇B/三十二烷醇(Thea alcohol B/Dotriacontanol), 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 豆甾-7-烯-3-醇(Stigmasta-7-ene-3-ol), α-菠菜甾醇龍膽二糖苷(α-Spinasterol gentiobioside), β-香樹脂醇(β-Amyrin), 胡蘿蔔素(Carotene), 茶葉皁苷(Theafolisaponin), 山茶皁甙元A(Camelligenin A), 玉蕊醇R1(Barrigenol R1), 玉蕊皁甙元C(Barringtogenol C), 玉蕊醇A1(Barigenol A1), 桂皮酸(Cinnamic acid), 當歸酸(Angelic acid), 阿拉伯糖(Arabinose), 木糖(Xylose), 半乳糖(Galact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巴豆酸(Tigl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