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積串

化積串

HUA JI CHU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心經 10%
胃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積串方劑中包含茶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消滯:茶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化痰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在化積串方劑中,茶葉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理氣消滯的作用,幫助消解積滯,緩解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種不適。
  2. 助藥力:茶葉本身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同時,茶葉的清香氣味也有助於掩蓋其他藥材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

化積串方劑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痰:輕粉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積化痰之效。化積串方劑旨在治療小兒積食、痰熱壅滯,輕粉的加入有助於清熱化痰,消食積,緩解症狀。
  2. 配伍增效:化積串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山楂、神曲等,主要作用於消食積;而輕粉則側重於清熱化痰,二者配伍使用,相輔相成,可提高療效,更有效地解決積食、痰熱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積串」主治「大便清」,此處「清」當指大便稀溏、水穀不化之症,屬中醫「泄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可能與脾虛失運、積滯內停或氣機不暢相關,致使水濕下趨大腸而泄。方名「化積」提示此方以消積導滯為主,兼調氣機,使脾胃復其升降之職,則泄瀉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茶葉(四兩)

    • 性味苦甘微寒,傳統認為其能「下氣消食」(《本草拾遺》),兼具清利濕濁之效。茶葉所含鞣質可輕度收澀腸道,減緩泄瀉;其苦味又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助消化積滯。針對「大便清」之濕濁內蘊或食積不化,茶葉可雙向調節。
  2. 羅蘇(即蘇子,一兩)

    • 蘇子辛溫,主降氣化痰、潤腸通便。此方取其「降肺氣以通大腸」之功(肺與大腸相表裏),通過調暢氣機,解除腸道氣滯,間接助脾胃運化。然蘇子傳統多用於便秘,此方活用於泄瀉,可能是因「積滯泄瀉」本質為「通因通用」——藉蘇子疏利之性,導積滯外出,配合茶葉消導,使邪去而泄止。

配伍邏輯

  • 消積與調氣並行:茶葉消食導滯為君,蘇子降氣為佐,二者協同化解「積滯氣壅→脾不升清→泄瀉」之病機鏈。
  • 寒溫互制:茶葉微寒,蘇子微溫,寒溫平衡避免過偏,適合積滯兼輕度寒熱不顯之證。
  • 劑量比例:茶葉量重(四兩),側重消導;蘇子量輕(一兩),輔助調氣,主次分明。

【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可能適用於:

  1. 食積型泄瀉:暴飲暴食後脘腹脹滿、瀉下酸臭、苔厚膩者。
  2. 氣滯濕阻泄瀉:因情志不暢或外感濕邪,伴腸鳴矢氣、排便不暢感者。
  3. 輕度脾虛夾積:長期脾弱偶因積滯致瀉,未至純虛需補益者。

【治療原理總結】
「化積串」以「通導」為核心,透過茶葉消積、蘇子調氣,恢復中焦升降樞紐。其方義符合《內經》「通因通用」之法,尤其針對「積滯作瀉」之標實階段。然全方偏重治標,若久瀉脾虛甚者,或需配伍健脾之品以固本。

傳統服藥法


茶葉4兩,羅蘇1兩(即蘇子)。
上為末。
每服1錢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化積串, 出處:《串雅補》卷二。 組成:茶葉4兩,羅蘇1兩(即蘇子)。 主治:大便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