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汗煎

通汗煎

TONG H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27%
脾經 19%
心經 8%
肝經 8%
腎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汗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因為生薑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發散風寒,助陽化氣: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解表散寒、助陽化氣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生薑能有效地促進汗液排出,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2. 溫中散寒,止嘔化痰:生薑還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對於因風寒引起的痰液不易咳出,生薑也可以起到化痰的作用。

因此,通汗煎中加入生薑,可以有效發揮其溫散寒邪、促進汗液排出、緩解相關症狀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通汗煎中加入蔥白,乃因其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蔥白可宣肺通竅,散寒解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發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蔥白亦能溫中散寒,對於寒邪客於脾胃引起的胃寒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因此,通汗煎中加入蔥白,可增強方劑的發汗解表功效,並兼具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患者的康復。

通汗煎方劑中包含茶葉,其主要原因有二:

  1. 發汗解表: 茶葉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發汗解表等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力,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外邪,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等症的效果。
  2. 調節氣血: 茶葉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物質,可調節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效發揮,並能緩解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汗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傷寒感冒」,針對風寒外邪初期侵犯肌表,導致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症狀。其核心治法為「發汗解表」,透過辛溫發散之力驅散寒邪,屬中醫「汗法」之應用。古人強調「蓋被出汗」以助藥力,汗出則表邪隨之而解,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薑(辛溫)
    為君藥,辛散力強,能溫通腠理、散寒解表,兼可溫中止嘔。生薑「拍碎」取其汁液充盈,增強辛散之性,助衛陽驅邪外出。

  2. 蔥白(連須,辛溫)
    為臣藥,連須用則宣通之力更著。蔥白善走肺胃,通陽發汗,尤長於透達表邪,《本草綱目》載其「發汗解肌,通上下陽氣」。與生薑相配,辛溫協同,開泄腠理。

  3. 茶葉(苦甘涼)
    為佐藥,性涼能制約生薑、蔥白過溫之性,防止發汗太過;苦味可輕清上焦,醒神除煩。茶葉在此方中亦能生津,調和汗源,避免津傷。

  4. 黑糖(甘溫)
    為使藥,甘溫補中,既能緩和辛散藥性,又可溫養脾胃,助汗源生化。黑糖色黑入血,兼能活血通絡,助藥力布散。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發汗」為主軸,生薑、蔥白直攻表寒,茶葉調節藥性寒熱,黑糖顧護中焦。四藥合用,體現「汗而勿傷」的治療思想:

  • 發汗機制:辛味藥刺激氣血向外透達,促使腠理開泄。
  • 輔助原理:溫熱藥助陽氣振奮,甘味藥保津液基礎,苦涼藥防過汗化熱。
  • 加減考量:若服後無汗,以蔥湯「催汗」加強藥力,但需節制,避免汗多亡陽。

此方簡便而針對性強,反映古人對風寒表證「速祛其邪」的治療智慧,尤其適合寒邪偏重、體表氣機閉鬱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薑1兩(拍碎),蔥白(連須)7根,茶葉1撮,黑糖3錢。
水煎3碗,熱服。蓋被出汗,即愈。如無汗,以蔥湯催之,然亦不可太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虛、孕婦、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感冒

相同名稱方劑


通汗煎,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生薑1兩(拍碎),蔥白(連須)7根,茶葉1撮,黑糖3錢。 主治:傷寒感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