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傷乳劑

燙傷乳劑

TANG SHANG RU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藥制劑匯編》引《赤腳醫生》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5%
心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燙傷乳劑中添加白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白糖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減輕燙傷後的紅腫熱痛,緩解炎症反應。
  2. 吸水止痛:白糖具有吸水性,可吸收傷口滲出液,減少傷口感染的風險。同時,白糖能與傷口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保護膜,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白糖在燙傷乳劑中扮演著清熱解毒、吸水止痛的角色,有助於傷口快速癒合。

燙傷乳劑中的石灰主要是因為它具備優良的消炎和鎮痛特性。石灰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氫氧化鈣,這種物質能夠中和燙傷區域的酸性物質,幫助減輕疼痛感。此外,石灰的抗菌性能也有助於防止燙傷部位感染,從而促進傷口癒合。

在中醫理論中,燙傷處往往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石灰能有效地降低局部炎症反應,從而緩解患者的痛苦。石灰的涼性還可以透過外用形式對身體表面進行降溫,對於急性燙傷的患者而言,尤其能夠獲得及時的舒緩。此外,石灰在製劑中也有助於形成一層保護膜,阻隔外界環境,進一步維護受損皮膚的穩定。因此,石灰的使用在燙傷乳劑中是具科學依據的。

燙傷乳劑中加入茶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 茶葉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燙傷後的炎症反應,抑制細菌感染。
  2. 收斂止血: 茶葉中的單寧酸具有收斂止血作用,能促進傷口凝血,減少滲出,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將茶葉加入燙傷乳劑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多重功效,有助於燙傷的治療。

燙傷乳劑中添加桐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桐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燙傷引起的紅腫熱痛。
  2. 收斂生肌:桐油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傷口修復。

桐油在中藥方劑中常用於治療燒傷燙傷,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使其成為燙傷乳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燙傷乳劑]之古法應用,主「燙火傷」,即因熱液、火焰或高溫物體所致之皮膚灼傷。此方以外塗為法,不包紮傷處,意在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兼緩疼痛,契合中醫「煨膿長肉」之理念,使創面暴露於藥液乳劑中,以促其自然修復。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陳茶葉
    性涼味苦澀,具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效。煎煮後取其濾液,既能清解火毒,又可藉茶多酚等成分抑制細菌,減輕創面感染風險。

  2. 石灰(需經水沉澱取上清液):
    傳統多用「熟石灰」(氫氧化鈣),性辛溫,有燥濕殺蟲、止血定痛之功。其鹼性可中和灼傷後酸性組織滲出物,且與桐油反應生成鈣皂,助乳劑成型,覆蓋創面以隔絕外界刺激。

  3. 白糖
    甘平之性,能緩急止痛,現代觀點認為高滲糖液可減輕局部水腫,促進淋巴回流,且抑制細菌繁殖,與石灰共調酸鹼平衡。

  4. 桐油
    性寒有毒,外用能清熱消腫、形成保護膜。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桐油石灰乳」(類似傳統膏藥基質),兼具黏附性與清涼感,阻隔空氣與創面接觸,減緩疼痛。

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收斂—成膜」為軸:

  • 清熱解毒:茶葉、桐油協力退火毒。
  • 斂瘡護創:石灰收濕,白糖與鈣離子共調滲透壓,減少組織液滲出。
  • 物理屏障:桐油石灰乳覆蓋創面,兼緩衝外界摩擦。

此方體現民間「簡便驗廉」之智慧,結合藥物性味與物理作用,雖未載於經典醫籍,然其組方思路與中醫外治「煨膿生肌」「解毒定痛」原則相通。

傳統服藥法


白糖1斤,石灰3至5兩,陳茶葉2至4兩,桐油適量。
制酸止痛。
將陳茶葉加水6000毫升,煎至3000毫升,去滓攪勻,沈澱後過濾,再加白糖攪拌過濾,最後放入桐油適量,邊加邊攪拌,待成白色乳狀即成。
外塗,每日數次,不包扎,暴露傷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2. 使用時應注意局部皮膚的清潔,避免感染。
  3. 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燙傷乳劑, 出處:《中藥制劑匯編》引《赤腳醫生》。 組成:白糖1斤,石灰3至5兩,陳茶葉2至4兩,桐油適量。 主治:制酸止痛。主治:燙火傷。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