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枯桑膏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解毒:桑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可清肺熱、降火氣,並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二、利咽止咳:桑葉能疏散風熱,並具有利咽止咳的作用,可緩解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有效地消除炎症,緩解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桑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主「癱瘓」,屬風邪入絡、氣血瘀滯之證。據案例所述,患者「有年不能舉步」,服後竟能「日行數里」,推測其效在於疏通經絡、濡養肢體,使廢萎之筋骨得氣血灌注而復動。古醫認為,癱瘓多因肝腎虧虛、經脈失養,或風痰阻絡所致,桑葉性味甘寒,本具祛風清熱、涼血潤燥之能,製膏後更增滋養通絡之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桑葉:
- 取「經霜」或「在樹枯者」,因霜後桑葉得金氣而肅降,質地輕清,善走肝肺二經,可祛風熱、通血脈。《本草綱目》載桑葉能「利五臟,通關節」,其性雖涼,但經熬膏後寒性減而潤性增,尤適久病虛瘀之體。
- 桑葉含黃酮類、氨基酸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抗炎、改善微循環作用,或可解釋其對癱瘓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
製法關鍵:
- 「漸乾漸加」水煎法,旨在濃縮桑葉精華,去葉再熬則進一步提純,使藥力專注於通絡;後加白蜜收膏,既緩和藥性,又借甘潤之性滋養筋脈,契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整體配伍思維:
- 桑葉本為疏散風熱之品,然此方獨用且重劑熬膏,轉其輕散之性為透達深伏風邪、濡潤經絡之效。尤其適合風邪久羈、津血暗耗之癱瘓,標本兼顧,祛風而不燥,補虛而不滯。
三、推論延伸
此方簡而力專,體現「單方治大病」之古法。桑葉通絡之效少見於常規方劑,然其「枯」而經霜,暗合「金剋木」之象,或能抑肝風內動;膏劑緩行,尤宜久病漸調。若癱瘓屬熱證或陰虛風動者,或更對證;若寒濕壅滯者,恐需佐以溫藥。
傳統服藥法
經霜桑葉10余斤(在樹枯者更妙)。
刷去葉上蟲窠鳥糞,以清水洗過,置鍋水煎,漸乾漸加,至半日瀝計,去葉再熬半日,量加白蜜收膏。
每服3錢,白滾湯送下。
癱瘓:吾鄉史扶九翁,癱疾有年,不能舉步,忽得老人授此方,服後日行數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枯桑膏, 出處:《濟急丹方》卷上。 組成:經霜桑葉10餘斤(在樹枯者更妙)。 主治:癱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