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掩耳方

桑葉掩耳方

SANG YE YAN ER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葉掩耳方中包含桑葉,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肺熱、解毒消腫的功效。耳部疾患常因熱毒蘊結,或風熱上攻所致,桑葉可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緩解耳部炎症。

二、涼血止血:桑葉亦有涼血止血之效。耳部疾患如外傷出血、或內熱上攻導致出血,桑葉可涼血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桑葉在掩耳方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耳部疾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葉掩耳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蜈蚣入耳」,乃古代應對蟲類誤入耳道的急救外治法。蜈蚣性動善鑽,入耳後易致耳內瘙癢、疼痛,甚則驚惶不安。古代醫家取桑葉與鹽配伍,以「炙熱掩耳」之法迫蟲外出,其效在於 溫熱刺激氣味驅蟲 相結合:

  1. 桑葉

    • 《本草綱目》載桑葉可「治蜈蚣傷」,其性苦甘寒,雖無直接殺蟲之效,但經炙烤後產生的溫熱煙氣(或揮發成分)可能對蟲體產生驅避作用。
    • 桑葉質地柔韌,包裹鹽粒後便於貼合耳廓,避免炙熱鹽粒直接接觸皮膚。
    • 鹽性鹹寒,古方常用其外敷解毒。《醫林纂要》稱鹽能「軟堅,祛風毒」。
    • 鹽粒經炙烤後,其高溫與鹹味揮發之氣可能刺激蟲體,促其退逃;另熱鹽的溫熨效應可擴張耳道,助蟲體活動而退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物理驅蟲原理

    • 「炙熱掩耳」形成局部溫熱環境,蟲類畏熱,可能因不適而反向爬出。此法類似現代以燈光引誘耳道內昆蟲之法,異曲同工。
    • 鹽粒受熱後持續釋放熱力,透過桑葉包裹均勻傳導,避免燙傷。
  2. 氣味與滲透作用

    • 鹽和桑葉加熱後可能產生特殊氣味(如焦苦、鹹腥),刺激蟲體感官;而鹽的微小顆粒若隨熱氣飄入耳道,或可干擾蟲體行動。
  3. 協同效應

    • 桑葉為載體,鹽為主動藥,二者相裹後兼具「溫熨+氣味驅避」雙重作用,符合古人「以熱迫蟲,以氣驅之」的直觀思維。

綜論

本方體現古代「簡便驗廉」的急救智慧,雖未見現代實證研究,然其邏輯基於 蟲類的趨避特性物理熱效應,符合一定自然規律。至於實際效果,或受蟲體種類、進入深度等影響,然作為古代民間經驗,仍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桑葉1握,鹽1撮。
以桑葉裹鹽,炙令熱,掩耳上,冷即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桑葉掩耳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桑葉1握,鹽1撮。 主治:蜈蚣入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